覃接龍
(湖南省石門縣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湖南 石門 415306)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是臨床中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主要是指腰椎間盤纖維環(huán)因各種因素而導致的斷裂、破裂、髓核向外突出,甚至嚴重的突入椎管內,導致其硬脊膜、脊髓、脊神經(jīng)根、馬尾神經(jīng)等組織受到壓迫,引起腰部、下肢放射性疼痛和活動受限等[1]。中醫(yī)認為,該病以感受風寒濕邪,痹著經(jīng)絡,經(jīng)久不愈,正氣耗傷,臨床以氣虛兼寒濕型多見。國內外學者認為80%~90%腰椎間盤突出癥采取保守治療,均可獲得滿意的效果[2]。筆者用加味烏頭湯聯(lián)合電針治療LDH療效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共86例,均為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我院中醫(yī)康復醫(yī)學科門診或住院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各43例。治療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20~67歲,平均(49±10)歲;病程0.3~20年,平均(10.4±3.6)年。對照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21~66歲,平均(47±9)歲;病程0.4~18.5年,平均(9.8±3.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胡有谷主編的《腰椎間盤突出癥》判定[3]。臨床癥狀以腰痛為主要癥狀,可伴有臀部及下肢的牽涉痛,負重及勞累后癥狀加重,臥床休息后可緩解,較重者可出現(xiàn)下肢疼痛麻木、行走困難等;體格檢查示腰部前屈后伸等活動受限,病變椎間盤兩旁及相應的棘突間壓痛并可向一側臀部及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均為陽性,膝腱及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足拇趾背伸肌力減弱。影像學檢查示DR可見椎體邊緣骨質增生,骨贅形成,病變椎間隙變窄,脊柱側彎,腰生理前凸減少或消失;腰椎CT或MRI檢查顯示椎間盤有不同程度的突出病變。②中醫(yī)辨證標準符合《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寒客經(jīng)脈證的辨證標準[4]。腰腿局部冷痛,痛勢較劇,夜間更劇,惡風畏寒,遇寒尤劇,不敢活動,咳嗽或用力時往往加劇,環(huán)跳、委中、承山、昆侖穴壓痛明顯,舌淡苔白,脈弦緊。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yī)、西醫(yī)診斷標準;②中醫(yī)綜合治療;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②髓核脫出游離引起嚴重神經(jīng)功能障礙者,或合并椎管狹窄及有其他手術指征;③腰椎骨折、結核、腫瘤、傳染病、白血病及心臟安裝起搏器等;④嚴重糖尿病、高血壓、腦梗塞及后遺癥;⑤中藥過敏;⑥孕婦及哺乳期婦女。
兩組均用電針治療。主穴取雙側腎俞、腰陽關、委中及2~4個阿是穴;下肢外側痛加環(huán)跳、陽陵泉、懸鐘、足竅陰;下肢后側痛加秩邊、承山、昆侖?;颊呷「┡P位,穴位周圍皮膚常規(guī)消毒;毫針快速進針后,捻轉使患者產生酸、麻、脹、重感,得氣后施以平補平瀉手法,選取腰部兩組、下肢2~3組穴位接通電針儀,選用密波,頻率30Hz,電流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留置30min,日1次,7次為一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治療組加用加減烏頭湯(中藥顆粒劑)治療。藥用黃芪30g,制川烏、桂枝、赤芍、杜仲各10g,川牛膝、獨活、當歸、川芎各12g,炙麻黃、全蝎、炙甘草各5g。日1劑,水沖服,早晚各1次。連續(xù)服用3周。
囑避免勞累、熬夜,注意保暖。
治療前、治療10天后、治療結束后通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疼痛程度;通過腰椎JOA(日本骨科學會推薦量表)評分評估腰椎功能障礙程度。VAS評分方法[5]:選1條10cm長的標尺,在0cm端刻度下標記完全無痛(0分),10cm刻度下標記疼痛劇烈(10分),囑患者用手指在標尺上指出自己疼痛的相應位置,根據(jù)刻度確定疼痛強度的數(shù)值,評分越高則表示疼痛感越強烈。JOA量表包括腰痛、腿痛或麻木和步行能力3個主觀癥狀(每項3分,共計9分),直腿抬高試驗、感覺功能障礙、運動功能障礙3個臨床體征(每項2分,共計6分),臥床起身、站立、身體后仰、身體前傾站立、坐1h、舉物持物、行走7項日?;顒樱宽?分,共計14分),共29分,分值越高代表癥狀越明顯[6]。
用SPSS 21.0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腰椎間盤突出癥評價標準確定[7]。臨床痊愈:腰腿疼痛、麻木癥狀完全消失,彎腰等活動恢復正常,直腿抬高試驗陰性;顯效:腰腿痛、麻木癥狀大部分減輕,腰彎等活動大部分恢復,直腿抬高試驗陰性;有效:腰腿痛、麻木及彎腰活動有所減輕,勞累時仍出現(xiàn)疼痛不適;無效:腰痛、麻木及腰部活動與治療前比較無改善甚至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10天后 治療結束后治療組 43 6.65±1.35 2.88±1.22 1.93±1.12*△對照組 43 6.42±1.03 3.34±1.35 2.78±1.05*
兩組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 (分,±s)
注:與對照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10天后 治療結束后治療組 43 16.58±2.14 20.68±1.02 25.69±1.12*△對照組 43 17.79±2.03 19.26±1.23 21.66±1.25*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外界暴力、寒冷等因素直接或間接引起腰椎的損傷,使腰椎的內平衡系統(tǒng)失調,增加腰椎的負荷。隨著年齡的增長、過度的活動、勞累及超負荷的承載,使原本損傷的椎間盤退變進程加快,并在外力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下,繼發(fā)病理性改變,以致纖維環(huán)斷裂,髓核突出,引起腰腿痛和神經(jīng)功能障礙[8]。外科手術是西醫(yī)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手術其并發(fā)癥較多、費用偏高、風險大、恢復慢,且易反復發(fā)作,遠期效果不理想。手術易破壞脊椎的核心肌群、黃韌帶及椎板,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大幅度降低,周圍瘢痕組織與硬膜囊發(fā)生粘連,復發(fā)后再次行手術治療困難加大,損傷神經(jīng)根及硬膜撕裂的風險顯著升高[9]。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中醫(yī)“痹證”“腰腿痛”等范疇。發(fā)病機制主要是由于風寒濕等邪氣滯留于腰部及下肢經(jīng)脈血肉,或因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虛、瘀血阻絡、腰府失養(yǎng)等導致腰腿部反復疼痛,肢體活動不利?!端貑枴ご萄雌吩唬骸白闾柮}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郄中太陽正經(jīng)出血……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俯仰,不可以顧,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為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奠定了理論基礎,臨床上以足太陽膀胱經(jīng)之腎俞、委中及阿是穴作為針灸的主穴,下肢外側痛加足少陽膽經(jīng)的環(huán)跳、陽陵泉、懸鐘、足竅陰,下肢后側痛者加足太陽膀胱經(jīng)的秩邊、承山、昆侖。
《素問·痹論》曰“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烏頭湯原方出自《金匱要略》“病歷節(jié),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睘躅^湯主治氣虛寒濕偏勝的骨節(jié)疼痛證,尤在涇言:“烏頭湯治寒濕歷節(jié)之正法也,寒濕之邪,非麻黃、烏頭不能去,而病在筋骨,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散者;故以黃芪之補,白芍之收,甘草之緩,牽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取留邪?!惫P者通過臨床多年反復摸索應用,后形成驗方加減烏頭湯。方中以制川烏為君藥,川烏辛熱,能溫經(jīng)散寒、除濕止痛;用麻黃、桂枝助邪外散,并能溫通;重用黃芪補氣榮衛(wèi),助川烏、桂枝、麻黃溫經(jīng)止痛,亦制其辛散之性為臣;輔以赤芍,當歸、川芎養(yǎng)血活血通絡,即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佐以杜仲、獨活補肝腎,壯筋骨,祛風濕;川牛膝為引,使藥下達腰腿,通經(jīng)活絡;全蝎味辛,性善走竄,能搜風透骨,通絡止痛;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兼顧全面,方證對應,故療效顯著。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制川烏、獨活具有明顯抗炎鎮(zhèn)痛作用,黃芪、麻黃、白芍單味藥也均有一定的抗炎鎮(zhèn)痛作用,其中黃芪具有雙向調節(jié)免疫功能的作用,桂枝具有改善微循環(huán)、抗炎、抗血小板凝集等作用;全蝎具有增強免疫、抗炎、鎮(zhèn)痛等多種藥理作用[10-11]。
加減烏頭湯聯(lián)合電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