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琴,王燕妮
(新疆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護理倫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是護理學與倫理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學科,是一般倫理學在護理學科活動和臨床護理實踐中的具體應用,是以一般倫理學原理為指導研究護理道德的學科,其核心在于培養(yǎng)護士的高尚醫(yī)德[1]。高尚的醫(yī)德可以催生忠誠、有責任心、敢于擔當等品格;具有高尚醫(yī)德的護士,他們不為名利,將拯救人民群眾的疾苦視為其畢生的追求和最大的精神享受;高尚的醫(yī)德是護患雙方的凝結劑,它能將護士和病人凝聚為一體,消除護患糾紛,共同戰(zhàn)勝病魔。而道德教育的關鍵并不是識記能力的考察,而是要求個體通過長時間學習、反省和領悟,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把道德規(guī)范或倫理要求內化為行為理念,從而提升道德判斷及選擇能力,能較好地應對各種復雜問題[2]。護理倫理教育應使護理工作者具備關于護理倫理的基本原則、規(guī)范、范疇等一般知識,培養(yǎng)其高度的職業(yè)責任感和對患者深切的同情心,形成對護理職業(yè)生涯的省察體系。普通高職的護理倫理學課程只有18學時,學時數較少,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是教改的關鍵。本研究將翻轉課堂與案例分析相結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及學習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6級護理專業(yè)普通高職的兩個平行班作為研究對象,以班級為單位,分為實驗組(51人)和對照組(47人)。兩組學生對分組教學安排均知情且無異議,自愿參與教學實驗。兩組學生在年齡構成、性別比例、民族比例、入學成績和前期課程學習成績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由同一課程組教師按相同的教學進度進行授課。
護理倫理學是我院高職護生的限選課,開設在第4學期,即大二第二學期,共18學時,采用“十二五”職業(yè)教育國家規(guī)劃《護理倫理學》第3版教材。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實驗組采用基于案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每次上課前10~15分鐘,向學生呈現本次課堂教學內容及相關導入案例,讓學生根據現有知識結構對案例進行解釋分析,判斷案例中出現的倫理問題,并提出解決策略;教師引導學生針對提出的解決策略進行討論,并反思此解決方案的可行性及可能引起的短期和長期效應。但不進行理論知識的關聯,在導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后,直接進入以典型案例為基礎的理論教學。在理論教學完成后,利用課堂的最后1~20分鐘,將全班學生分為5~8組,對導入案例再次進行分析、討論,然后選一名組員對本組的討論結果進行現場口頭匯報,匯報內容包括案例中出現的倫理問題、問題產生的原因、本組的解決策略及理論依據。各組匯報完后,全班討論得出最佳解決策略,然后將前后兩次的解決策略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強化倫理解決的原則與注意事項,隨后發(fā)布難度加深的案例,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進一步鞏固知識構架。
為了使學生將倫理知識點進行綜合運用、前后貫通,在課程教學的最后一次課進行全程案例分析的翻轉課堂教學。課前一周通過班級QQ群發(fā)布具有典型性的20個倫理案例,內容涵蓋護理人際關系的倫理道德、臨床護理實踐中的倫理道德、人口控制與生育的護理道德、醫(yī)學研究中的倫理道德、器官移植與安樂死的倫理道德、護理道德的教育及評價等。每班學生分成8~10組,學委組織各組學生自由選題,每組選取2個案例,每個案例只能被選擇一次,各組按照呈現案例、分析倫理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的順序進行PPT匯報準備。課堂上,各組按順序上臺進行案例匯報,按照呈現案例及倫理問題—導出解決方案—解釋理論依據—反思理論與現實倫理問題的契合度—修正解決方案—平衡自我判斷和倫理依據之間的矛盾—評價案例分析的過程,重點評價學生的倫理意識、推理和論證能力,以案例分析評分表為依據進行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其中呈現、導出、解釋由各組匯報完成,反思、修正、平衡和評價由教師引導全班學生在分析討論中完成。最后,由教師進行課堂總結,包括課堂組織、學生表現以及倫理知識中重難點強調。課后,要求每組學生按照課堂中討論分析的結果重新整理所屬案例,并進行分享。
全程采用教師主講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最后一次課是案例分析課,課前一周將20個案例(內容同實驗組)發(fā)給學生進行預習,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對案例逐個進行討論分析,結合知識點得出最佳解決方案,最后進行常規(guī)課堂小結,包括倫理知識重點和難點的回顧以及學生課堂表現評價。
2.3.1 課程試卷考核 課程授課結束的兩周內,實驗組與對照組統(tǒng)一進行理論考核,滿分為100分,其中包括倫理知識的識記理解內容40分,護理倫理案例分析60分。
2.3.2 滿意度調查(1)調查問卷。課程組在參考了國內外文獻及專家意見后,自行編制翻轉課堂學習者滿意度調查問卷[4-7],問卷由兩部分組成:基本信息和教學效果滿意度調查?;拘畔ㄐ詣e、班級等。滿意度調查由4個維度組成:信息處理(5題)、職業(yè)認同(2題)、人際溝通(4題)、學習興趣(4題),共15題。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5級分別是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2)問卷調查方法。在課程終結考核結束后,利用晚自習時間集中發(fā)放問卷,并要求學生當場完成問卷,發(fā)現問題要及時修正,達到100%回收率。
雙人錄入數據,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兩組均數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
表1 兩組學生卷面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學生卷面考試成績比較(±s,分)
n實驗組對照組51 47 t值 P值組別 理論部分36.08±3.68 36.17±4.03 0.118 0.906案例分析53.78±4.58 47.19±6.96 5.582 0.000總分89.86±6.47 83.36±9.97 3.795 0.000
兩組學生理論知識考試成績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案例分析考試成績與總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學生卷面成績高于對照組。
表2 兩組學生教學滿意度比較(±s,分)
表2 兩組學生教學滿意度比較(±s,分)
組別 信息處理4.45±0.52 4.16±0.43 3.067 0.003 n實驗組對照組51 47 t值 P值職業(yè)認同4.49±0.62 3.84±0.59 5.300 0.000人際溝通4.49±0.52 3.98±0.49 4.984 0.000學習興趣4.39±0.41 3.96±0.41 5.137 0.000
兩組在信息處理、職業(yè)認同、人際溝通、學習興趣4個維度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學生教學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從表1可以看出,實驗組學生卷面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其中主要是案例分析得分高于對照組,與關旭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此結果與滿意度調查中信息處理能力和學習興趣的提高相對應?;诎咐治龅姆D課堂要求學生分工參與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進行倫理決策的全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性,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動力與興趣,加強了學生對護理倫理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
在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學會在數據的海洋中查找自己需要的資料,通過資料的匯總分析提煉出理論依據,針對案例進行決策,提升了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與人際溝通能力,并通過正確分析案例提出符合案例情景的最佳倫理決策,大大提升了其從事護理職業(yè)的價值感和成就感。在行動與思考的過程中,學生充分認識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也體會到道德的養(yǎng)成需要不斷學習、反思和領悟,以滿足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職業(yè)要求,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意識、職業(yè)素養(yǎng)、行為習慣、人生目標,變他律為自律,進而全面提高綜合素質。這與馮蓉、王麗萍等的研究結果一致[3,9-11]。
首先,因每班學生較多,在實施翻轉課堂時,無法監(jiān)測每個學生是否參與了完成工作任務的全程,尤其在分析與討論環(huán)節(jié)中,無法讓每個學生都闡述自己的觀點,這就使有些學生產生了依賴心理,沒有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受到影響。其次,部分學生還習慣于“填鴨式”傳統(tǒng)授課方式,對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翻轉課堂學習模式還未完全適應,感覺這種學習模式太耗時間與精力,有些力不從心。因此,教師應在實施翻轉課堂前進行宣傳與教育,讓學生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所了解并產生良性期待。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應采取措施對每個學生進行監(jiān)測,隨時掌握學情并及時反饋,還可通過增加翻轉課堂學時數,讓小組成員輪流負責工作任務的組織與管理,嘗試不同的工作內容,熟悉并積極參與到翻轉課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再次,鑒于目前網絡上護理倫理學資料不夠專業(yè)和豐富,課程組教師應加大自學資料的整理與發(fā)布力度,方便學生自行學習,并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探索,以完成知識的拓展與內化。最后,要建立健全翻轉課堂評價體系,利用網絡、課堂、面對面對話等多種方式建立多元智能評價體系[7],打造貫穿全程、量性與質性并重的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