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斯晨,曹慧萍
(上海市嘉定區(qū)中醫(yī)醫(yī)院,上海 201800)
肛瘺是臨床較常見的肛腸科疾病,是指:肛管、肛周皮膚出現(xiàn)病理性管道,肛門直腸周圍的膿腫潰破、切口引流的后遺病變,涉及內口、外口及瘺管,具有患病率高、病程長、遷延難愈及預后差等特點,發(fā)病機制較復雜,可能與直腸肛門損害、會陰部手術、潰瘍性結腸炎及結核等因素有關,患病后常有瘙癢感、膿液流出等癥狀表現(xiàn),給身體帶來主觀痛苦,未及時治療引起復雜性肛瘺、肛門失禁等并發(fā)癥,影響日常生活。經(jīng)研究顯示[1-2],目前治療此病以外科手術為主,術前借助影像學檢查,利于明確膿腫位置、數(shù)目、瘺道走向、周圍組織關系等,為后期手術起到指導作用[3],基于此,本研究選擇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復雜型肛瘺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復雜型肛瘺手術患者行磁共振多序列掃描的指導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60例復雜型肛瘺手術患者,男女比例是36:24,年齡22-64歲,均值是(34.18±5.29)歲;病程1-7年,均值是(3.49±1.05)年;體質量19-26kg/m2,均值是(23.36±5.24)kg/m2;受教育程度:小學18例,初中12例,高中11例,大專及以上19例。
①納入標準:均行磁共振多序列掃描檢查[4],檢查后≤1周內實行外科手術;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肛周疼痛、膿性分泌物;肛周皮膚≥1個瘺口;肛門檢查顯示,肛周存有硬結;病程≥1年;既往有肛周膿腫手術史;體征平穩(wěn)、意識清晰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②排除標準:心肝腎功能障礙;伴消化系統(tǒng)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礙、免疫系統(tǒng)缺陷者;生活難自理、嚴重器官功能病變者;懷孕、哺乳期女性者;手術禁忌癥者;精神障礙者;臨床資料不完整。
入院后,予以患者磁共振多序列掃描檢查前,均接受常規(guī)肛門指檢等,均未行腸道準備、無放置標志物,檢查前主動與患者、家屬交流溝通,普及檢查目的、檢查流程及注意事項等,推動檢查流程順利進行。
研究對象均行磁共振多序列掃描檢查:①檢查涉及儀器有:GE SIGNA 1.5T超導型MR系統(tǒng),經(jīng)腹部相控陣體線圈,選擇仰臥位進行檢查,首先掃平行于身體長軸矢狀,以矢狀位為基點,定垂直于矢狀面的常規(guī)標準冠狀面,平行肛管的斜冠狀位,以矢狀位、冠狀位為基點,定垂直于肛管的斜軸位、常規(guī)標準橫斷位,涉及掃描序列TIWI TR400ms TE42ms 層厚3mm,壓脂T2WI TR2900ms TE102ms層厚3mm,增強掃描時的對比劑是釓雙胺,按照2mL/s的速率注射,注射總劑量是0.2mmol/kg。②綜合評估 具體掃描檢查結束,≥2名臨床經(jīng)驗較豐富的影像科醫(yī)師綜合評估檢查結果、共同閱片,明確肛瘺瘺管的數(shù)目、走向、內口及外口部位等,對肛周膿腫情況綜合判斷,明確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分級肛瘺疾病、獲得結果,為制定手術提供參考數(shù)據(jù)。
60例患者經(jīng)手術結果證實,原發(fā)性瘺管有63條、分支瘺管有20條、外口有56個,內口有55個,肛周膿腫有25個,檢查顯示:①原發(fā)瘺管 敏感度98.41%、陽性預測值96.82%;②分支瘺管 敏感度95.00%、陽性預測值95.00%;③內口 敏感度98.21%、陽性預測值94.64%;④外口 敏感度100.0%、陽性預測值98.18%;⑤肛周膿腫 敏感度100.0%、陽性預測值96.00%,見表1。
表1 檢查結果(n,%)
肛瘺是指:肛門周圍的肉芽腫性管道,由內口、瘺管及外口三部分組成,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肛管齒狀線肛周腺體膿腫有關,復雜型肛瘺是單純肛瘺、因局部引流不暢、反復感染及復雜引起的,涉及結核、盆腔炎、克羅恩病等感染性病因,分娩時創(chuàng)傷、放射治療史及骨盆惡性腫瘤等因素,也會增加復雜型肛瘺風險,影響預后效果。既往研究提出,肛瘺致病因素較復雜,普遍認同“隱窩假說”,隱窩是肛竇、開口朝上,積存糞屑易阻塞、增加肛竇炎發(fā)生風險,若患者肛竇炎反復發(fā)作,逐漸擴散于周圍疏松組織、破潰形成肛周膿腫,內口處在齒狀線上肛竇處,膿腫自行破潰后、逐漸形成瘺管及外口,膿腫反復發(fā)作破潰、逐漸有多個瘺管及外口形成,逐漸成為復雜型肛瘺。
近年來研究表明[5],外科手術治療復雜型肛瘺患者的療效顯著,但術后并發(fā)癥、復發(fā)風險較高,分析原因發(fā)現(xiàn),入院后僅提供常規(guī)檢查,未明確肛瘺部位、肛門括約肌間的關系,術前未做好充分準備、引起手術方式選擇不合理,患者肛瘺內口、外口及瘺道未及時處理,增加并發(fā)癥風險,因此王紹娟[6]學者認為,探尋經(jīng)濟、有效及可行的診斷方法,逐漸成為醫(yī)學界研究熱點。經(jīng)調查研究顯示,既往對復雜型肛瘺實行術前檢查時,涉及X線、瘺道造影等方式,上述方式均有劣勢,分析原因發(fā)現(xiàn),予以患者實際檢查時,進入瘺道注射適量對比劑,增加患者痛苦感,且部分群體對造影劑過敏,常有不適癥狀、影響最終檢查結果,若過敏現(xiàn)象較嚴重者,明顯增加膿腫擴散風險,若發(fā)生瘺道堵塞現(xiàn)象,極易導致造影劑檢查無法明顯顯示,易引起誤診、漏診等現(xiàn)象,影響預后效果,未獲得患者青睞、認可,臨床應用受限。
有研究報告[7-8],術前實行磁共振多序列掃描檢查能提高疾病確診率,其能改善預后、預防疾病復發(fā),MRI檢查更能準確評估肛瘺數(shù)目、走向、分支及瘺口等,分析圖像特征發(fā)現(xiàn):原發(fā)瘺管呈管狀、分支瘺管呈條狀,TIWI信號低、T2WI信號強,增強掃描顯示,瘺管壁存有強化反應,管腔無明顯強化表現(xiàn),呈片狀圖像,若呈馬蹄狀、表示存有肛周膿腫,且內口常規(guī)位置在肛管周圍,因此行MRI檢查更能明確疾病實際情況,為后期治療、改善預后提供參考數(shù)據(jù)[9]。
本研究示:①原發(fā)瘺管:敏感度98.41%、陽性預測值96.82%;②分支瘺管:敏感度95.00%、陽性預測值95.00%;③內口:敏感度98.21%、陽性預測值94.64%;④外口:敏感度100.0%、陽性預測值98.18%;⑤肛周膿腫:敏感度100.0%、陽性預測值96.00%,說明本文與王培馨等[10]文獻結果接近,由此可見磁共振多序列掃描檢查能詳細了解肛瘺、內口、外口數(shù)量及位置等,術前協(xié)助醫(yī)師對直腸解剖學關系能全面了解掌握,明確瘺管、肛門組織及括約肌關系等,具有操作簡便、安全性高等特點,不會對肌體產生副反應,檢查敏感度較高,為臨床醫(yī)師選擇術式提供重要的參考數(shù)據(jù),療效確切、安全可靠,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復雜型肛瘺手術患者行磁共振多序列掃描檢查具有較高的敏感性,術前檢查結果可為臨床醫(yī)師合理選擇術式提供指導建議,作為肛瘺疾病檢查的首選,具有臨床可借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