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要】學生課外學習可以大大突破校園教學時間、場地、器材、人際交往等的局限,數學課外作業(yè)具有一定的實施素質教育的優(yōu)勢。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寬松、空間廣闊的特點,通過教師或家長的精心設計、組織和安排,讓學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中,在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在自覺自主的探究學習中,在自發(fā)自愿的合作交流中,享受“快樂數學”,感知“現(xiàn)實數學”,掌握“知識技能”,感悟“數學思想”。文章以綜合與實踐課“1億有多大”課下作業(yè)為例,幫助學生建立起1億粒大米的表象,發(fā)展學生的數感;能用倍比法或歸一法幫助解答有關1億的問題,能借助計算器處理較復雜的數據。以期為一線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問題;設計;綜合與實踐課;1億有多大
前一段時間,一位小學數學老師布置的作業(yè)火了,那就是讓學生利用晚上的時間數1億粒大米,并請家長們督促完成。此題一出,在各大網頁上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跟帖和回復的數量不斷飆升,甚至一度占據了各大媒體的頭條,可謂全國嘩然。
一、網絡上的主流聲音
有位網友提供了這樣一種算法,我們姑且稱為“硬數”法:按照小學生每秒可以數兩粒米計算,1小時數7200粒,1年365天,能數6307.2萬粒左右,整整一年單七個月不吃不喝不睡,才能數完。這組數據的獲得,除了確保各種時間因素外,首先還要保證自己有一億粒大米,那么一億粒大米又是怎樣的概念呢?又有網友提供了這樣一種估算法,我們姑且稱為“斤數”法:按照目前大米的普遍重量,100粒米大約重2克,1萬粒就是200克,1億粒米就是2000000克,合2000千克,也就是2噸。若以10千克一袋米計算,要200袋大米。
對此,這位老師回應稱,其初衷是讓學生通過估算想象出1億粒米,感受1億是多大的數字,而不是真的去數1億粒米。
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fā),這份作業(yè)并非不可能,學生可以開動腦筋,靈活解決問題。比如先數100粒米或1000米,統(tǒng)計一下數的時間并利用托盤天平稱一下質量,結合計算,從時間和質量兩個維度建立起1億的表象。但正是由于命題設計得不夠準確、過于籠統(tǒng),才引起了一些家長的誤解。
二、反思修正,改進設計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修正這項作業(yè):不一定非要數大米,改為數一種容易獲得的東西,因為“自主”總是和“有選擇權”聯(lián)系在一起,有選擇,孩子數數的主動性可能會高一些。也不能要求一晚上數好,這只會讓孩子全家出動,把孩子的作業(yè)變成全家懷著質疑甚至怒氣去完成的苦役。而且,學生的數感是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體驗和建立起來的,1億表象的建立,對成人來說尚且困難,所以面對四年級的小學生,在布置“親子共數”這個實踐性作業(yè)之前,我們可以在課堂上提前做一些鋪墊,讓學生猜一猜:要數出一億個你感興趣的物品,估計要數多長時間,它們的質量是多少,會占據多大的空間?孩子很可能對這些事情沒有概念,但這種從“沒概念”到覺察到問題,再到調整認知,獲得經驗,正是學習的過程。 然后再拿出一些時間交流數東西的一些巧法、妙法,幾乎可以肯定,孩子會發(fā)展出“一個一個數”之外的方法或一些減少繁瑣度的技巧。當孩子們帶著這些理論知識,回到家中和父母一起實踐操作時,他是胸有成竹的,甚至可以從容地“指揮”全局,安排媽媽準備要數的物品,爸爸負責計時、稱重、記錄。然后全家人齊心協(xié)力,通過實驗操作得到第一手數據,進而計算出數一億個物品需要的時間及它們的質量,相信這份實踐作業(yè)對家長們來說也是首次經歷,他們跟孩子們一樣對最終的結果充滿期待,甚至會帶領孩子去實地參觀、如實感受,比如說要建立起一億粒大米的體積表象(以10千克為一袋,要200袋)等。如果把所有的環(huán)節(jié)錄下來并加以剪輯制作,將是一份非常有意義的視頻資料,價值已經遠遠超越完成了一項作業(yè)本身。這份實踐性作業(yè)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反饋、交流數東西的感受、收獲,建議教師要求學生把這一過程寫下來,作為作品,在教室里張貼。
像這樣,如果教師能改進教學任務設計,圍繞學生活動展開互動性的反饋,讓學生完整地經歷猜想----驗證----推算----建立表象這樣的認知過程,讓孩子們發(fā)現(xiàn)“數東西”未必枯燥,未必無意義,而且它有助于發(fā)展思維、豐富體驗、推進學習、鍛煉品質。
三、德育滲透,完善認知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可數”,相信孩子們在數的過程中會獲得豐富而深刻的感受!從中修正了自己對“億”的感覺,完善了自己對“億”的認識。
諸如,關于時間:原來數一億需要那么多時間!
關于多少:我們來討論一下,一億粒黃豆、綠豆、黑豆、大米,什么是一樣的?什么是不一樣的?
關于怎么數:我原來覺得我都會數的,數了才知道不是這樣的。原來我數到一千零九十九,接著就數兩千,現(xiàn)在知道了應該一千一百。
關于成就感:我做了一件父母都沒做到的事情,我感覺我很厲害。
關于學科德育:一億粒米大約2噸重,我國有14億人口,每人每天節(jié)約1粒米,1天就可以節(jié)約14億粒米,約28噸!因此,我們要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愛惜糧食,節(jié)約糧食。
其實,教學的改進、教師的成長,都是不斷反思和修正的過程。我們的“實踐性作業(yè)”,只要把關注點放在學生能否動腦、動手學數學、用數學;能否在這個過程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體會到學習數學的興趣;能否在表述操作過程和思維過程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并輔以合理的任務設計和評價反饋,也一樣會變得有意義。
參考文獻:
[1]沈科.有效開展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的途徑[J].小學教學參考,2016(2).
[2]馬曉丹.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數學“綜合與實踐”[J].課程教學研究,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