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平 諶凱欣
摘? 要:漁父形象從先秦到唐宋元明清的文學(xué)作品中存在一定的共性,本文就漁父形象做追本溯源的探究,對其出現(xiàn)的時機、作用以及其所附有的楚文化特質(zhì)做窺斑見豹的解讀。
關(guān)鍵詞:漁父形象;楚文化;浪漫;哲理;自由
作者簡介:王磊平,男,漢,吉林省長春市人,長春理工大學(xué)碩士生導(dǎo)師,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2-0-02
漁父,顧名思義,“漁”,漁者,打漁的人;“父”,通“甫”:與翁同義,意為年老的人?!皾O父”:打漁的老人。本文所討論的“漁父”既包括本義實指的“打漁”的老者,也包括后來演變成駕著小舟,寄余生于江海的詩詞意象。
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漁者形象當屬《六韜》,記錄了姜尚和周平王的對話?!妒酚洝R太公世家》說:“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魚釣奸周西伯”[1]。《呂氏春秋》載:“姜尚欲定一世而無其主,聞文王賢,故釣于渭水以觀之”[2]。直到《武王伐紂平話》,“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成為家喻戶曉的諺語流傳下來。彼時的姜尚是打著道家“無為”的幌子積極入世的政治家。
《莊子·雜篇·漁父》通過“漁父”對孔子的批評,指斥儒家思想,并借此闡述“持守其真”回歸自然的主張,從此奠定了漁父成為道家文化代表的基礎(chǔ)。而屈原的一篇《漁父》將一位高蹈遁世橫而不流的漁父形象完美呈現(xiàn)。同時,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和《史記·伍子胥列傳》中相繼出現(xiàn)了漁父這個形象,且都是在英雄人生失意、窮途末路時出現(xiàn)的這樣一個心靈慰藉。
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漁父扮演的是一個發(fā)現(xiàn)理想社會的探險者的角色,是作者諷刺黑暗現(xiàn)實的一把利器;李太白人生失意,一句“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道盡了隱逸之意;孟浩然的干謁詩有云:“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被媒烎~的典故表達積極仕進之意;蘇軾在《赤壁賦》中寫道;“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上也,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頌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痹诮酉聛淼膴A敘夾議中蘇軾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夫,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末消長也”。表現(xiàn)了其豁達的宇宙觀與人生觀,又與道家超脫、隨緣自適的理想精神相契。
在先秦故事中,著史者對漁父形象著墨不多,多是作為主角的陪襯小角色一筆帶過。隨著歷史的推演,在唐宋詩詞中,漁父成為單獨拿出來歌詠傳唱的對象,如《漁歌子》。又或是作者自己化身漁父表達積極仕進或消極避世的人生理想。在明清戲曲小說中,漁父也成為烘托主角形象至關(guān)重要的角色。又因為漁父最早出自楚地且總是與楚地歷史人物相關(guān)聯(lián),自然帶有豐富的楚文化精神特質(zhì)。本文就漁父形象的楚文化蘊涵做窺斑見豹之解。
一、驚采絕艷的浪漫蘊涵
對于歷史故事中漁父出現(xiàn)的時機,或是在英雄失路時出現(xiàn)的心靈慰藉或是作者理想世界的精神支柱,時而是道家無為遁世的代表,時而是儒家積極入世的象征。將楚文化驚采絕艷的浪漫特質(zhì)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在《史記·伍子胥列傳》中,司馬遷以伍子胥復(fù)仇為線索敘述了其曲折而傳奇的一生,亡吳、復(fù)仇、死諫成為他生命之曲中最為壯麗的樂章。亡吳是伍子胥復(fù)仇之路的開始,為了突出伍子胥“舍小義,雪大恥”的一面,司馬遷在史實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過昭關(guān)、遇漁父酬劍、乞食等細節(jié)描寫。他“到昭關(guān),昭關(guān)欲執(zhí)之。伍胥遂與勝獨身步走,幾不得脫。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漁父乘船,知伍子胥之急,乃渡伍胥”[3]。伍子胥逃出楚國之后,先過昭關(guān),此時前臨茫茫大江,后有追兵將至,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遇到了漁父,終于化險為夷?!敖嫌鰸O父”的情節(jié)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戲劇性,作者先極力渲染情況的危急,再安排“漁父”解救亡徒,風(fēng)馳電掣間將浪漫氛圍烘托得淋漓盡致。在《史記·伍子胥列傳》中的“漁父”不顧追兵,強渡伍子胥,又拒絕酬謝,不僅很好地詮釋了儒家的“仁義”思想,而且將驚采絕艷的浪漫色彩推向頂點。
西楚霸王項羽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在他四面楚歌、兵敗垓下之時,烏江亭長化身的“漁父”是挽救項羽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妒酚洝ろ椨鸨炯o》中記載項羽被田父誆騙,走投無路,“于是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 ,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4]項羽卻以“無面目以對江東父老”為由拒絕了亭長的好意并將寶馬托付給了他?!皾O父”出現(xiàn)在這里是為了襯托項羽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更好地塑造這樣一個豪氣萬丈、英勇無畏的霸王形象。這種視死如歸的勇氣,光明磊落的胸懷、剛直豪壯的氣概,為他贏得身后千秋百世的美名,在這樣窮途末路的境遇下安排一位“漁父”來挽救英雄的情節(jié)本就帶有濃厚的浪漫色彩,而項羽最后的抉擇更是將此種浪漫氣氛推向高潮。
東晉的陶淵明不滿政治集團腐敗,偏安江左一隅對外卻一味投降的現(xiàn)實,又苦于無法改變此種現(xiàn)狀,就虛構(gòu)了一個以“捕魚為業(yè)”的武陵人去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不通外路、與世隔絕的理想社會,寄寓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作者為何要安排“漁父”去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自由平等、不為外物所困擾的世外桃源?曾有“濟世之志”的五柳先生難忍官場腐敗黑暗,決計棄官歸隱,成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而虛構(gòu)的“漁父”連接著現(xiàn)實與理想,表達了作者對這樣一個理想社會的向往和憧憬,歸隱之意初顯。整篇文章的浪漫色彩跟隨漁父探尋的足跡漸次濃厚。
二、義理精深的哲學(xué)蘊涵
身為楚人的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莊子對“漁父”這個形象尤為喜愛,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的“漁父”形象:《莊子·秋水》篇中有“莊子釣秋水”[5]的記述;《莊子·外物篇》中關(guān)于任公子垂釣的具體描寫:“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以五十犗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6]《莊子·雜篇·漁父》中記述了孔子見到漁父以及和漁父對話的全過程,指刺孔子不在其位而謀其政。莊子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一批形象各異的“漁父”形象都是莊子哲學(xué)的代言人,眼光獨到又義理精深。
在屈原受到政治迫害、無辜被放,處于人生失意之時,漁父規(guī)勸屈原“世人皆濁、眾人皆醉,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行?”[7]而應(yīng)該像圣人那樣“不凝滯于物,能與世推移”[8]。這里的漁父的話存在爭議,有人認為這里的漁父是提醒屈原與世俗同流,既然世人都沉醉不醒,為什么要憂國憂民超出一般與眾不同,使自己受辱被放,不如就隨波逐流。有人則認為這是一位高道遁世的隱者,既然世間污穢不堪,何不順勢而為、隨緣自適?圣人不會受外物的束縛而凝固停滯,而是會跟從俗世境遇不斷改變自己、調(diào)整自己,以適應(yīng)光怪陸離的人世。這與《莊子·應(yīng)帝王》中的“虛與委蛇”相契合:為人要和所處世界積極融合而不是放棄自我來成全所謂的“義”。所以此處頗具哲理的言論深刻明確,看似無意之言實則意味深厚。
蘇軾于壬戌年七月十六與友人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由優(yōu)美的景色、與朋友泛游的樂趣,飲酒賦詩引出與客的對話,凄涼婉轉(zhuǎn)、悲咽低回的洞簫之聲引發(fā)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而作為“漁父”的作者闡發(fā)著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訴人類和萬物是永久的存在來開導(dǎo)客:“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盡。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所共適?!贝颂幊摗⑦_觀、超我以致忘我的人生觀深受道家影響,與道家“和光同塵”、超然物外的思想一脈相承。
三、超然物外的自由蘊涵
楚地多河流湖澤,交通便利?!皾O父”這種職業(yè)應(yīng)當時生產(chǎn)力發(fā)展要求出現(xiàn)。最早也是發(fā)源于楚地,自會帶上楚地豐富的文化特質(zhì),正如清末民初著名學(xué)者劉師培所言:“楚國之壤北有江漢,南有瀟湘,地為澤國”,“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間多尚實際,南方之地,水勢浩洋,民生其際多尚虛無?!裆刑摕o,故所作之文或為言志,抒情之體”[14]。因尚虛無,湖泊山川河流帶給楚人無限的奇思妙想以及對自由無限的向往和追求。
從先秦歷史散文到唐宋詩詞再到元明清小說戲曲,“漁父”形象都帶有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楚文化特質(zhì)。,左敏行先生說過:“千百年來,古典詩歌中寫漁父扁舟垂釣之‘象,以達作者超脫曠達之‘意者,可謂層出不窮。而溯其本源,楚辭《漁父》堪稱發(fā)軔之作”。自楚辭《漁父》后,“漁父”成為一個完整的意象用來表達個體超脫曠達之情。
李白仕途潦倒卻還能手舞足蹈、引吭高歌:“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15]。典型的儒釋道兼收的文人當屬蘇軾,慘遭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人生失意,化身漁父于月夜泛舟游赤壁,參透天地萬物的規(guī)律,悟古今得失,感生之苦樂,最后超越身心獲得絕對自由。唐代司空曙的《江村即事》:“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fēng)吹去,只在蘆花溪水邊?!盵17]漁父深夜歸來連船也顧不得系就上岸休息。作者借“漁父”表達自己不為他物所累毫無掛礙灑脫自如的人生態(tài)度,因為月落適合安眠,船也可以不系,縱使有風(fēng),也不過在蘆花溪水邊。這種不為外物影響無拘無束超然自適的老莊思想全詩用寥寥數(shù)語道得明白但又無跡可尋,明代楊慎的《臨江仙》:“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18]。白發(fā)童顏看慣了秋月春風(fēng)的漁父是有怎樣豁然的心胸才能達到“古今多少事,都付與笑中”這樣的境界。這些文人學(xué)子爭相歌詠傳唱的“漁父”無出其所承載的楚文化蘊涵,風(fēng)氣日炙后在后世的文學(xué)作品中地位逐漸提高,形象也更為生動畢肖,躍然紙上。
參考文獻:
[1][3][4](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駟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1360頁.第1927頁..第285頁.
[2]張雙棣,張萬彬,殷國光,陳濤(譯注).呂氏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2007.第62頁.
[5][6]陳鼓應(yīng).莊子今譯今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第410頁,第701頁.
[7][8][9](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6.第141頁,第142頁,第143頁.
[10]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駟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1568頁.
[11][12][13][15][16][17][18][19][20]曹寅,彭定求等.[清]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4]劉師培.南北學(xué)派不同論[A].劉申叔遺書:上[2],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