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柱,馬珂琳,祝麗麗,劉 超,丁振江,孫王樂賢,張 英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DM可引起全身性炎癥[1],炎癥及氧化應激在促進DM發(fā)生心血管疾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2]。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比值(MLR)、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作為反映炎癥及氧化應激的可靠指標[3-4],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既往研究指出,NLR與DM患者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患病率及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呈正相關[5]。MLR作為新的炎癥指標,其升高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CHD相關[6],但目前MLR與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合并CHD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探討NLR、MLR與T2DM合并CHD的關系,評價NLR、MLR對T2DM合并 CHD的輔助診斷及預測價值,可為臨床醫(yī)生積極防治CHD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1.1對象及分組 選取2018年1—12月于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行冠狀動脈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的T2DM患者228例。排除標準:①術前存在感染、創(chuàng)傷及出血;②存在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③確診免疫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等慢性疾??;④確診惡性腫瘤;⑤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⑥臨床資料不全。最終入選193例,將合并CHD者設為研究組(132例),不合并CHD者設為對照組(61例)。T2DM診斷參照2017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標準[7]:有DM癥狀,測隨機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或葡萄糖耐量試驗2 h血糖≥11.1 mmol/L。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狀動脈及主要分支中任何1支血管狹窄>50 %認為患有CHD[8]。本研究獲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臨床資料收集 基線人口學特征:收集患者性別、年齡、身高、體質量等資料,并計算體質量指數。血生化指標:全部研究對象均于晨起空腹時抽取靜脈血,檢測單核細胞、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等血液學指標,以及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膽固醇(TC)、甘油三酯、尿素、血肌酐、血尿酸等生化指標。采用Gensini評分系統(tǒng)[9]評估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冠狀動脈影像學特點由2名經驗豐富的介入科醫(yī)師,根據目測法判斷病變血管類型、節(jié)段、狹窄程度等。Gensini總評分=冠狀動脈各段血管系數×狹窄得分。左主干系數為5分,左前降支近、中、遠段系數分別為2.5、1.5、1分,第一、第二對角支分別為1、0.5分,回旋支近、中、遠段分別為2.5、1.5、1分;右冠狀動脈近、中、遠段、后降支、左室后降支分別為1分。冠狀動脈病變狹窄<25%記1分,狹窄25%~50%記2分,狹窄51%~75%記4分,狹窄76%~90%記8分,狹窄91%~99%記16分,狹窄100%記32分。
2.1基線臨床特征 研究組NLR、MLR、中性粒細胞、空腹血糖、TC、LDL-C、Gensini評分、吸煙史比例、男性比例、心率、收縮壓、年齡均高于對照組,淋巴細胞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1。
表1 合并和不合并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基線特征
2.2NLR、MLR與Gensini評分的相關性 Spearman相關性分析顯示,NLR與Gensini評分呈正相關(r=0.302,P<0.001),MLR與Gensini評分亦呈正相關(r=0.228,P<0.001)。
2.3NLR、MLR對T2DM合并CHD的診斷價值分析 NLR、MLR診斷T2DM合并CHD的ROC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709、0.649(P<0.05),見圖1。當NLR、MLR最佳臨界值分別取2.940、0.205時,NLR、MLR的診斷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65.9%、67.5%和80.3%、46.8%,見表2。
圖1 NLR、MLR對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診斷價值的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 NLR為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MLR為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比值
表2 NLR、MLR對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診斷價值分析
2.4T2DM合并CHD的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表1,將NLR、MLR、空腹血糖、LDL-C、TC、心率、年齡、吸煙史、收縮壓、性別納入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吸煙史、LDL-C≥3.640 mmol/L、NLR≥2.940、MLR≥0.205為T2DM合并CHD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或P<0.01),見表3。
表3 T2DM合并CHD的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
研究顯示,我國DM的患病率約為10.4%[10]。T2DM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CHD是T2DM患者致殘、致死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CHD傳統(tǒng)危險因素基礎上,尋找T2DM合并CHD危險因素,對拒絕或缺乏CAG條件的T2DM患者,預測是否合并CHD,并行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炎癥在T2DM發(fā)病機制及相關并發(fā)癥中的作用現已得到充分證實,T2DM胰島素抵抗及脂肪毒性可導致炎癥介質的產生,中性粒細胞浸潤、巨噬細胞增殖、平滑肌和內皮細胞激活,從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11-12]。既往研究指出,單核細胞、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炎癥過程[13-14]。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炎癥過程中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體現了機體的非特異性炎性反應,淋巴細胞體現為機體保護性或調節(jié)性炎性反應[15-17]。本文研究組NLR、MLR高于對照組,淋巴細胞計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以中性粒細胞、MLR增多及淋巴細胞減少為代表的炎性反應活躍與T2DM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相關。但由于單核細胞、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易受創(chuàng)傷、感染、藥物、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單一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值不足以作為評估冠狀動脈粥樣病變程度的炎癥指標。MLR及NLR作為新的反映氧化應激及炎癥的可靠指標,分別包含了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兩種細胞成分,且NLR、MLR與CHD的發(fā)生發(fā)展關系密切。本文研究組NLR、MLR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NLR及MLR與T2DM患者合并CHD關系密切。Spearman相關性分析顯示:NLR、MLR與T2DM患者Gensini評分呈正相關,這一結果與既往研究結論[18-19]一致。ROC曲線分析顯示:NLR、MLR診斷T2DM合并CHD的AUC分別為0.709、0.649,當NLR、MLR臨界值取2.940、0.205時,NLR、MLR的診斷敏感度及特異度最高,分別為65.9%、67.5%和80.3%、46.8%,提示NLR≥2.940、MLR≥0.205對診斷T2DM是否合并CHD具有提示意義。既往研究顯示: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血糖、年齡、吸煙及炎癥為T2DM合并CHD的危險因素[20]。本研究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吸煙史、LDL-C≥3.640 mmol/L、NLR≥2.940、MLR≥0.205為T2DM合并CHD的獨立危險因素,證實NLR≥2.940及MLR≥0.205為T2DM合并CHD的獨立危險因素,其致病風險大于CHD經典危險因素吸煙,提示監(jiān)測T2DM患者NLR及MLR對針對性預防和治療T2DM合并CHD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綜上,吸煙史、LDL-C≥3.640 mmol/L、NLR≥2.940、MLR≥0.205為T2DM合并CHD的獨立危險因素,NLR、MLR與Gensini評分呈正相關,對T2DM是否并發(fā)CHD具有提示意義。本研究為NLR、MLR應用于T2DM患者積極防治CHD提供了新思路,但本研究為單中心、觀察性、病例對照研究,樣本量較小,尚需隨訪、深入研究以驗證本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