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悲劇《泰坦尼克號》的經(jīng)典性在于其崇高意味。崇高性掩藏在固化的“日常生活理性”中。影片先是通過杰克與露絲的愛情展現(xiàn)生命之意義在于自由,繼而大船沉沒這一“事件”讓死亡直擊人類心靈深處,如同死水的日常生活由此被激活。從而揭示出崇高性在大自然強力面前主要源自于人心中的道德理性與強大本質(zhì),即純粹自由意志,這也是人類追尋無限與真理的力量之源。
關鍵詞:《泰坦尼克號》 崇高 愛情 自由 死亡 道德
《泰坦尼克號》作為經(jīng)典悲劇影片,蘊含人類與自然、死亡與永恒、愛情與現(xiàn)實等豐富內(nèi)涵,具有崇高意味。就影片中“崇高”的顯現(xiàn)過程而言,本文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探討。
一、沉睡在日常生活中
影片中泰坦尼克號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沉之船”,它巨大、奢華且堅固無比,是人們心中的夢幻之船。然而對于女主露絲來說,她認為泰坦尼克號是將她押往美國的奴隸之船。對于男主杰克來說,這是可以帶他回家的船。一切都按照既定的日常生活軌道進行著,似乎一眼便可看到生命的盡頭。
泰坦尼克號的船艙分為不同等級,上層人士和下層平民被嚴格區(qū)分。上層人士居住著豪華套房,享受著燈光、酒會、禱告、音樂等,高雅的禮儀似乎無處不在彰顯他們的高貴。與之相反,下層平民居住在擁擠的幾人間,他們的狂歡是在昏暗破舊似地下室一樣的地方。同樣作為人這樣的生命存在,上層人和下層人的生活環(huán)境、禮儀習慣等截然不同,這些差別似乎成了人與人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社會體系像一個巨大的牢籠,以各種各樣的外在形式將人規(guī)定在既定軌道內(nèi)行駛。泰坦尼克號無疑是這樣一個牢籠的縮影,具有隱喻性。
在上層社會中,泰坦尼克號的設計者、構(gòu)造者皆在其中,他們在高雅的餐桌上侃侃而談,似炫耀著什么“豐功偉績”一樣炫耀著泰坦尼克號的宏大規(guī)模和極具奢華,并認為泰坦尼克號的巨大在交通工具的人造史上絕無僅有。構(gòu)想者布魯斯是泰坦尼克號的命名者,他認為這個名字可體現(xiàn)出巨大無比的意思,巨大象征著堅固和豪華,尤其象征著力量。這樣的言語似乎表明布魯斯從事崇高職業(yè),擁有崇高理念,又為人類文明史做出了崇高貢獻。實際上,這些只不過是上層社會空虛無聊的“閑言”而已。他們都沒有走出船艙去靜觀—下廣闊的大海,卻自以為可以征服自然??梢哉f,這是固化的社會牢籠制造出的虛假“崇高”,以此對人做虛假的等級區(qū)分。
康德在其《判斷力批判》中將崇高劃分為數(shù)學的崇高與力學的崇高。前者強調(diào)“絕對的大”,后者突出作為強力的自然。無論是在大小還是在力量方面,顯然人造的泰坦尼克號都并不具有崇高性。席勒對他所認為的“崇高的對象”有著清楚的說明:“面對著這種對象,作為感性本質(zhì),我們屈服;但是作為理性本質(zhì),作為不聽從自然的本質(zhì),我們感到對于它我們是絕對獨立的?!盿所以席勒認為“崇高”的概念應該包含一種相對于自然來說是獨立的存在而非自然的存在。而我們?nèi)说娜怏w存在是作為自然物的存在,這是一種無法與自然脫離的感性本質(zhì),而且根本無法與大自然相抗衡。雖然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似經(jīng)歷了人類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再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fā)展階段。但是人類對自然的克服與征服所憑借的技能、資源,甚至是身體等皆取自于自然,所以應該被“崇高”排除在外。那么我們?nèi)祟惿砩贤耆撾x于自然的獨立存在便是我們的理性存在,也就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或純粹自由意志。
電影中泰坦尼克號上的所謂上層社會人士,他們并沒有表現(xiàn)出獨立于自然的精神,他們的言行都被所謂的“文明社會”架構(gòu)形式化?;蛟S用海德格爾提出的“常人”等概念來解釋其存在狀況最為恰當:常人作為與他人共處的此在,本身為共在表現(xiàn)出的庸庸碌碌、平均狀態(tài)而操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按照社會世俗規(guī)則所生活的普通人的生存狀態(tài),只求隨波逐流,不求與眾不同。而閑言是其顯現(xiàn)方式之一,無根基狀態(tài),不用承擔責任,誰都可以振振有詞。正如泰坦尼克號沉沒之時,侃侃而言的布魯斯并未對此負責。所以他們所炫耀的泰坦尼克號這一艘大輪船并不能作為崇高的對象,而這些人心中也并不具有崇高感。
電影前期便給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日常共處的世界:處于社會架構(gòu)中的人們失落了本真的此在,人生的可能性是單一的,一切都流于形式并且朝著既定的軌道前行。人性的崇高在平淡庸常的日常生活中沉睡,生命失落了存在的意義,自我感受不到真正屬于自己的存在感,一種不通過滿足他人而在他人的眼中和口中得到的存在感。
二、閃光于自由愛情中
愛情具有自由的力量,它具有不可預測性,從而為人生提供多種可能性,為生命帶來激情。泰坦尼克號因杰克與露絲的愛情而生發(fā)了意義,它為二人帶來了一場相遇。
露絲是一只牢籠中的金絲雀,她在上層社會的日常生活中感到深深的痛苦。她想找尋自我,但周圍盡是空虛無聊的閑言、刻板形式的禮儀以及鉤心斗角的名利,沒有人真正關心她。她的生命為她母親所束縛。她的母親害怕失去現(xiàn)有榮耀,害怕過女工生活,需要露絲的婚事來幫她維持住現(xiàn)有生存狀態(tài)。露絲渴望自由的靈魂被牢牢封鎖住,喪失了人生可能性。
杰克是一只自由的鳥,他充分享受生活的多種可能性,不為各種社會形式所束縛。影片中他有一段經(jīng)典言論,當露絲的母親問他住在哪里時,他說:“現(xiàn)在,我的住址是泰坦尼克號。在這之后呢?就看上帝的安排了。我四處打工,坐不定期貨船,等等的漂泊。我用一手好牌賭贏了泰坦尼克號的船票,非常幸運。我喜歡四處漂泊的生活,全部家當都在身上。我有健康的身體和作畫用的紙。我喜歡醒來的時候,要發(fā)生的事或遇到的人一切都是未知,甚至不知道自己會到哪里去。前幾天,我還睡在橋洞里,現(xiàn)在我卻在和你們這些善良的人,在世界上最豪華的游輪上喝香檳。生命是上帝給的禮物,我可不想浪費它。世事難料,隨遇而安,把握好每一天?!苯芸嗽谀侨荷狭魃鐣耸棵媲埃瑳]有任何羞愧與隱瞞,他驕傲、坦率、真誠而又有尊嚴。
生命是進行時,然而常人的生命陷于日常生活的機械重復,毫無期待地直到死亡。杰克的到來激活了露絲的生命意義。他帶露絲進入另一個世界,去感受下層平民的狂歡。在那里,人們可以進行掰手腕、舞蹈等肢體接觸以及說臟話等,展示生命的原始力量。正如巴赫金所認為,在狂歡節(jié)中,所有人都按照自由的規(guī)律生活在其間,它具有全民性,是一種人人參與的生命的更新與再生。
電影中一個經(jīng)典鏡頭是:杰克與露絲二人站在船頭,面朝天空與大海,張開雙臂充分感受飛翔。這種人與自然之間自由和諧的關系,含有崇高意味??档抡J為,“自然界在我們的審美判斷中并非就其是激起恐懼的而言被評判為崇高的,而是由于它在我們心中喚起了我們的(非自然的)力量,以便把我們所操心的東西(財產(chǎn)、健康和生命)看作渺小的,因而把自然的強力(我們在這些東西方面固然是屈服于它之下的)決不看作對于我們和我們的人格性仍然還是一種強制力,這種強制力,假如事情取決于我們的最高原理及對它們的主張或放棄的話,我們本來是不得不屈從于它之下的。所以,自然界在這里叫作崇高,只是因為它把想象力提高到去表現(xiàn)那些場合,在其中內(nèi)心能夠使自己超越自然之上的使命本身的固有的崇高性成為它自己可感到的”,崇高包含自我尊重,“它們把心靈的力量提高到超出其日常的中庸,并讓我們心中一種完全不同性質(zhì)的抵抗能力顯露出來,它使我們有勇氣能與自然界的這種表面的萬能相較量”b。我想,這正是杰克面對大海發(fā)出“我是世界之王”之語的魄力所在。杰克與露絲站在那危險的船頭,但實則處于安全境地,這讓他們可以靜觀天空與大海,發(fā)揮想象力與知性去把握那種無限性,從而體會到崇高的愉悅。
愛情作為自由的力量,可打破固化的社會階層,讓人拋棄外在名利,有勇氣去面臨人生各種可能。生命不只有自我保存的本能,也可以為他人犧牲。因為自由的靈魂,杰克與露絲的愛情得以可能,崇高感才可以在心中激活。
三、彰顯于向死而生中
泰坦尼克號撞到冰山將要沉沒這一“事件”,猝不及防將死亡帶到了船上所有人面前,徹底激活了為“日常生活理性”所遮蔽的人性。電影的主題超越愛情而升華至死亡與永恒、人類與自然,崇高感在觀者心中激活。但是對于觀者而言,大海給生命帶來的死亡威脅始終呈現(xiàn)在熒幕上和想象中。因為觀者自身處于安全境地,其崇高性便會減弱。而影片中的人,卻真正與死神相遇。
席勒認為,危險表象和人的肉體存在發(fā)生沖突它就成為可怕的,這種可怕性和人的想象力相結(jié)合而得到加劇。因為未知,所以想象,從而恐懼?!耙黄畛恋募澎o,一種巨大的空虛,黑暗中出乎意料的一星光亮,在自身上是非常無關緊要的東西,除了異乎尋常和突如其來,沒有什么顯得突出。它們?nèi)匀灰痼@恐感,或者至少加強這種驚恐感的印象,因而是適宜于崇高的”c。大海、黑夜、死亡這些未知的神秘讓泰坦尼克號上的人們心中充滿恐懼,在如此境遇下表現(xiàn)崇高就要求一種人性的提升?!俺绺叩目腕w雖然必須是可怕的,但不應該引起真正的恐懼??謶质峭纯嗪捅┝Φ囊环N狀態(tài),只有在自由的觀照中和通過內(nèi)在活動的感覺,崇高才能夠令人歡喜”d。這種“自由的觀照”和“內(nèi)在活動”指的是我們只有身處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且體會到安全感,我們才可能會對可怕的東西感到欣喜。這里的安全的環(huán)境和安全感分為兩種:一種是面對災禍時,我們確信自己的肉體可以安全地逃離,從而在自我保存上具有安全感;另一種則是面對災禍時,我們知曉人類在自然面前的肉體的渺小和脆弱,如果我們的內(nèi)心可以戰(zhàn)勝這種對死亡的恐懼而坦然面對,那么我們便在內(nèi)部或道德上具有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便具有崇高性。
求生是人的本能,影片中死亡并不完全不可避免,在存活的利益面前,人性的高尚與卑劣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档略岬健耙驗槭裁礀|西甚至對于野蠻人也是一個最大贊賞的對象呢?是一個不驚慌、不畏懼,因而不逃避危險,但同時又以周密的深思熟慮干練地采取行動的人。即使在最文明的狀態(tài)中仍保留著這種對戰(zhàn)士的高度的崇敬;只是人們還要求他同時表現(xiàn)出一切和平的德行,溫柔、悲憫,乃至于對他自己的人格相當小心謹慎:這正是因為在這上面看出了他的內(nèi)心是不會被危險所征服的”e。男主人公珍惜生命,但從不為肉體保存所束縛而懼怕危險。在危險中,他冷靜堅定地采取行動來保護露絲的安全。無疑,杰克擁有純粹自由意志,這是一種來自于人的強大本質(zhì)的崇高。
此外,影片中其他場景也給人以崇高感。
其一,一個教父在災禍面前為眾人帶來上帝的慰藉,體現(xiàn)出一種宗教式的崇高。或許跪在他面前的眾人因求生在上帝面前表現(xiàn)得卑下無力而不具有崇高性,但教父的意志同上帝的意志具有一致性,從而具有崇高性。“只有當他意識到自己真誠的、神所喜歡的意向的時候,那些強力作用才會有助于在他心中喚起這個存在者的崇高性的理念,只要他在自己身上認識到這意向的某種合乎這個存在者意志的崇高性,并由此而被提升到超越對這些自然作用的恐懼之上”f。
其二,影片中船長、安德魯斯、默克多的自殺式死亡展現(xiàn)了對良知呼喚的崇高。海德格爾曾提到此在的“罪責”“不之選擇”以及“良知”等。罪責有時并非社會秩序所能判定,其往往理大于情。對此在本身而言,罪責是此在對本真的存在的一種呼喚,是人的良知,需要為自我選擇承擔責任。上述三人因自身錯誤而使他人失去生命,這種自責的痛苦使他們甘愿面對死亡,我認為具有崇高性。
其三,影片中盡力冷靜維護船上秩序,堅持讓女人和小孩先上船的船員;奏響生命的悲歌直到最后一刻的樂師;拒絕救生衣而選擇體面死去的先生;在床上相擁坦然面對死亡的老夫妻以及講故事給襁褓中孩子的母親等。他們對職責的堅持、對尊嚴的維護,那種面對死亡的從容不僅僅是人性之崇高,而且也展示出真正的文明崇高。就連已經(jīng)坐在救生船上的人,他們身處黑暗的大海,看泰坦尼克號上的眾人在死亡面前垂死掙扎與不堪一擊,沉默、靜謐而又激動是最適合于這生命悲歌的內(nèi)心情調(diào)。
生命本身就因蘊含死亡與永恒的矛盾而內(nèi)含崇高。在自我保存本能面前,依然堅守道德底線——不非規(guī)則地占有他人生存機會的人具有崇高感。死亡的是肉體,永恒的是精神。
四、結(jié)語
在日常生活中,人是固化的社會架構(gòu)中的一個非此在式的存在,操勞于名利追逐,向著死亡生活,失卻了生命之意義?!短┨鼓峥颂枴愤@一影片一方面通過杰克與露絲的愛情揭示了生命的自由本質(zhì);另一方面通過泰坦尼克號沉沒這一“事件”讓人直面死亡恐懼,從而激活生命與文明的真正意義。因?qū)λ劳鑫粗目謶?,人類不斷思考永恒。永恒這一思考因其無限性從而在人心中可以激起崇高感,然而人終有一死似乎與之構(gòu)成悖論。實際上,正因有死亡,才有所謂永恒,才有所謂存在及意義。
對于生死問題,其實前人早已給出答案:孟子的“舍生取義”,古人的“三不朽”,康德心中的道德律等。我個人將生命視為一種體驗,這是大自然的恩賜。肉體保存為精神追尋真理提供了載體,所以肉體生存固然值得珍惜,但要遵循不損害他者生命的基本原則。生命的崇高感基于其自由本質(zhì),而彰顯于道德理性。
ad〔德〕弗里德利?!は眨骸缎忝琅c尊嚴:席勒藝術和美學文集》,張玉能譯,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頁,第186—187頁。
bcef〔德〕康德:《判斷力批判》,鄧曉芒譯,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77頁,第77頁,第78頁,第79頁。
作 者: 馮艷如,南開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精神分析、文化研究與文學理論。
編 輯: 張晴 E-mail: 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