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萍
[河南能源焦煤(集團)中央醫(yī)院 中藥房,河南 焦作 454000]
慢性胃炎屬于臨床上最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也是當代人普遍發(fā)生的病癥,這與人們工作壓力大、生活節(jié)奏快等因素相關[1]。慢性胃炎可發(fā)生于任意年齡段,以反酸、噯氣、腹脹、惡心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對患者日常生活和飲食等造成的影響較大。若不及時治療,病情持續(xù)加重,會有一定風險進展為胃癌。目前,西醫(yī)對于本病主要采取常規(guī)藥物治療,如莫沙必利、埃索美拉唑腸溶片等,在控制病情上均有一定作用,但長期治療容易產生耐藥性,且對病情較重者治療效果有限,尚不足以作為治療慢性胃炎的金標準[2]。近幾年來,中醫(yī)學對于慢性胃炎相關知識的研究日益深入,本病在祖國醫(yī)學中屬于“痞滿”“胃脘痛”“嘈雜”等范疇,要求實行辨證論治,而經辯證發(fā)現(xiàn)慢性胃炎患者多數(shù)為脾胃虛弱、寒熱互結型,關于該證型,中醫(yī)學者主張采用失笑丸湯劑治療,但筆者所在團隊更傾向于聯(lián)合治療[3]。
本研究接受醫(yī)院倫理學委員會的監(jiān)督,以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間納入本院診治的112 例慢性胃炎脾胃虛弱寒熱互結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抽簽法將本組慢性胃炎脾胃虛弱寒熱互結型患者為對照組56例和研究組56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30 例;年齡為27 ~60 歲,平均年齡為(49.21±3.17)歲;胃炎病程2 ~6年,平均病程(4.58±0.33)年。研究組男27 例,女29例;年齡為28 ~60 歲,平均年齡為(49.44±3.02) 歲;胃炎病程2 ~7年,平均病程(4.67±0.31)年。兩組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可作對比。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表現(xiàn)為胃脘疼痛、噯氣、腹脹、反酸、納差、惡心、嘔吐等癥狀,結合胃鏡檢查等綜合診斷為慢性胃炎;②患者符合慢性胃炎中醫(yī)循證臨床實踐指南制作實例介紹中關于慢性胃炎脾胃虛弱寒熱互結型的診斷標準[4];③患者病歷檔案完整無缺,并承諾堅持隨訪,居住地區(qū)方便隨訪;④患者參與研究前對方法、目標等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合并消化性潰瘍,或者經病理診斷為惡變者;②近兩周內使用過抗酸劑或抗生素治療者;③伴發(fā)心臟、肝臟、腦部組織、血液系統(tǒng)以及腎臟等嚴重障礙者;④對本研究中藥物過敏者。
對照組:口服埃索美拉唑腸溶片(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6379;生產企業(yè):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20 mg),每次20 mg,每日2 次。同時服用莫沙必利分散片(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31110;生產企業(yè):成都康弘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5 mg),每次5 mg,每日3 次,共治療15 d。
研究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失笑丸湯劑,基礎方為:枳實15 g,厚樸15 g,干姜15 g,炒麥芽15 g,清半夏15 g,茯苓25 g,黨參15 g,炒黃連10 g,蒲黃15 g,炙甘草15 g,五靈脂15 g。隨癥加減:脾胃虛弱、氣血虧虛者加用阿膠10 g、黨參15 g、雞血藤25 g、黃芪30 g;胃絡瘀血阻滯嚴重者,加紅花15 g、青皮15 g、丹參10 g、川芎10 g、當歸10 g、桃仁10 g、三七3 g;胃陰不足、津液匱乏者加用烏梅15 g、生地黃15 g、山楂15 g;肝胃不和、肝氣犯胃者加柴胡15 g、竹茹15 g、郁金15 g。若經西醫(yī)檢查發(fā)現(xiàn)有腸上皮化、非典型增生者,加用莪術15 g、三棱15 g、夏枯草30 g、白花蛇舌草25 g;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加桂枝12 g、紫花地丁15 g、山豆根15 g、黃連10 g、黃柏15 g、蒲公英15 g。以清水煎煮,取汁300 mL,每日溫服1 劑,分兩次服用,共治療15 d。
慢性胃炎療效:觀察慢性胃炎患者胃脘痛、反酸、噯氣等臨床癥狀變化,結合胃鏡復查結果,評估其治療效果,計算公式為:慢性胃炎總有效率=( 基本治愈+ 好轉)/ 總例數(shù)×100.0%,判斷標準:①慢性胃炎相關癥狀基本消失,胃鏡復查提示炎癥基本消失或者明顯好轉,視為基本治愈;②慢性胃炎相關癥狀明顯減輕,胃鏡檢查提示炎癥減輕,視為好轉;③慢性胃炎相關癥狀與胃鏡檢查結果均無變化,視為無效。
根治性效果:隨訪15 個月,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慢性胃炎復發(fā)率。
采用SPSS 22.0 版本的統(tǒng)計學軟件,慢性胃炎復發(fā)率等計數(shù)資料用n(%) 表示、用χ2檢驗。P<0.05 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慢性胃炎總體有效率(98.21%) 高于對照組(85.71%),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慢性胃炎療效比較[n(%)]
研究組患者的慢性胃炎復發(fā)率(0.00%) 低于對照組(12.50%),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慢性胃炎復發(fā)率比較[n(%)]
慢性胃炎是在多種原因作用下引起的胃黏膜炎性病變,也是癌前病變表現(xiàn)之一,應予以高度重視[5]。慢性胃炎的發(fā)病機制為:因多種致病原損傷胃黏膜屏障,導致胃黏膜結構癌變,產生自身抗體,降低機體免疫能力,誘發(fā)彌漫性病變;炎癥病變損傷胃黏膜,而胃黏膜長期處于瘀血、缺血狀態(tài),黏膜未能得到足夠濡養(yǎng),腺體受損而萎縮;或因膽汁反流,在膽鹽作用下,導致黏膜脂蛋白層的自然保護屏障受損,胃液內氫離子彌散至黏膜中,加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誘發(fā)水腫、炎癥性改變,最終致病。關于本病,西醫(yī)主要采取埃索美拉唑、莫沙必利等藥物治療,但經多年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效果不甚理想,或因臨床癥狀控制不佳,或因反復發(fā)作、根治性較差。
祖國醫(yī)學認為,慢性胃炎的病位在胃部,基本病機為:胃氣郁滯、氣機升降不利,胃失和降。慢性胃炎屬于慢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可反復發(fā)作,而“調”的作用十分關鍵,如《脾胃論》中“擅治者唯有調和脾胃”,這是因為脾胃虛弱為本病主要病機之一?!渡鼾S遺書》云:萬物從土而生……補腎不若補脾……治病不愈,尋到脾胃而愈者甚多。同時,經中醫(yī)學辯證,多數(shù)患者屬于寒熱互結型,本證多因肝氣郁結、橫逆犯胃、氣機升降失調,寒熱互結,痞氣阻于中焦而致病,癥見:胃脘痛、痞硬、燒心、噯氣、反酸、舌淡紅、脈弦。失笑丸,最早記載于《蘭室秘藏》,處方中的干姜、黃連并用,一辛一苦,一散一降,不管寒邪或熱邪,均可開泄,為治療痞滿之要藥。然而,痞氣結其中,氣壅濕滯,日久可導致痰濕交阻,因而以枳實為君藥,以達到破氣目標。同時,以厚樸、麥芽、清半夏等為佐藥,其中厚樸可散濕,麥芽可化食,半夏行痰,可達到除濕、行痰、化食的治療目標。同時,以蒲黃和五靈脂為使藥,達到行氣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瘀血除去,而新血生出,可逐漸恢復胃黏膜,有效消除炎癥。
此外,在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在基礎方中加入相應藥物治療,可保證每一位患者治療效果,比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而藥理研究提示紫花地丁、黃連、桂枝和烏梅等藥物可有效拮抗幽門螺旋桿菌;桃仁、赤芍、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藥物,可有效改善組織營養(yǎng)、微循環(huán)狀態(tài),促使局部炎癥快速吸收,達到組織修復、細胞再生的目標。結果提示:研究組的總體有效率高達98.21%,高于對照組,與胡鐵[6]的研究結果一致。同時,筆者還對比了兩組患者復發(fā)率,結果提示研究組依然占據(jù)優(yōu)勢,可見常規(guī)西藥聯(lián)合失笑丸湯劑方案在維持遠期療效上效果更突出。
綜上所述:推薦慢性胃炎脾胃虛弱寒熱互結型患者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失笑丸湯劑,可兼顧近期療效、遠期療效,解決常規(guī)西藥治療后復發(fā)的棘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