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剛
(通許縣中醫(yī)院 重癥醫(yī)學科,河南 開封 475400)
呼吸衰竭主要表現為通氣功能與肺換氣功能異常,無法與外部環(huán)境交換有效氣體,從而導致機體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并引起內臟損傷,嚴重者危及生命[1]。既往呼吸衰竭治療中,藥物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且快速緩解呼吸衰竭癥狀效果甚微。因此,臨床醫(yī)學上常通過機械通氣緩解該癥狀。常規(guī)通氣模式雖能改善通氣功能,但具有一定局限性,且易引發(fā)炎癥反應[2]。適應性支持通氣模式屬于新型智能通氣模式,能夠依據機體狀況自動調整呼吸參數,從而適應機體通氣與呼吸能力,促進機體自主呼吸[3]。鑒于此,本研究探討適應性支持通氣對重癥呼吸衰竭患者血氣分析及血流動力學的影響。
對通許縣中醫(yī)院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200 例重癥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依據不同通氣模式將其分為對照組(96 例) 和觀察組(104 例)。對照組男56 例,女40 例;年齡35 ~63 歲,平均年齡(48.84±7.51) 歲。觀察組男59 例,女45 例;年齡36 ~65 歲,平均年齡(49.18±7.54) 歲。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呼吸內科學》[4]診斷標準;②患者臨床資料完整;③患者知情本研究,并同意翻閱臨床資料。
排除標準:①經藥物治療后癥狀迅速緩解者;②合并氣胸者;③合并多器官衰竭者。
兩組均給予止咳化痰、平喘鎮(zhèn)靜等常規(guī)治療,并控制血糖、予以腸內營養(yǎng),使用氣管插管接呼吸機通氣。
對照組采用同步間歇指令通氣聯合壓力支持通氣治療?;颊呷∑脚P位,確定患者各項指標平穩(wěn)后,設置相應參數:潮氣量為7 ~9 mL/kg,呼吸頻率為12 ~15次/min,呼吸比為1∶2,吸氧濃度為50%,壓力支持通氣水平為8 ~12 cmH2O,流速依據機體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 水平或自主呼吸頻率進行調整,流速峰值為40 ~50 L/min。若病情好轉,調整呼吸頻率為6 次/min,吸氧濃度調整為30%,壓力支持通氣水平為5 cmH2O。若在此狀態(tài)下,患者通過T 管試驗,可拔除氣管,撤離呼吸機。
觀察組采用適應性支持通氣治療。穩(wěn)定患者各項指標,設置相應參數:通氣百分比為100%,呼氣末正壓為3 ~5 cmH2O,吸氧濃度為50%;通氣30 min 后,進行血氣分析,并根據PaCO2水平調整通氣比;若病情好轉,吸氧濃度調整為30%;若在此狀態(tài)下,患者通過T 管試驗,可拔除氣管,撤離呼吸機。
比較兩組患者通氣前后的血氣分析指標。分別于通氣前、通氣結束后,取患者動脈血5 mL,采用血氣分析儀測定動脈血氧分壓(PaO2)、PaCO2水平。
比較兩組患者通氣前后的血流動力學。通過心電監(jiān)護儀記錄兩組患者通氣前、通氣結束后的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心臟指數(CI)及心排血量(CO)水平。
比較兩組患者的撤機困難率。撤離呼吸機后,患者進行氣管插管自主呼吸3 min,若能夠自主呼吸,則繼續(xù)觀察30 ~120 min,若耐受度較好即可撤機,拔除氣管;不耐受者則為撤機困難。
數據采用SPSS 23.0 軟件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間數據,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內數據;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氣前,兩組PaO2、PaCO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氣結束后,兩組PaO2水平均顯著高于通氣前,PaCO2水平均顯著低于通氣前,且觀察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氣分析指標對比(± s)單位:mmHg
表1 兩組血氣分析指標對比(± s)單位:mmHg
注:與同組通氣前比較,①P <0.05。
時間 PaO2 PaCO2通氣前觀察組(n=104) 52.36±2.15 48.24±1.54對照組(n=96) 52.65±2.32 48.14±1.63 t 0.918 0.446 P 0.360 0.656通氣后觀察組(n=104) 95.62±3.26① 39.52±0.84①對照組(n=96) 86.65±3.12① 43.65±0.76①t 19.845 36.357 P<0.001 <0.001
通氣前,兩組MAP、HR、CI、CO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氣結束后,兩組MAP、CI、CO 水平均顯著高于通氣前,HR 水平顯著低于通氣前,且觀察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流動力學對比(± s)
表2 兩組血流動力學對比(± s)
注:與同組通氣前比較,①P <0.05。
-1-2時間 MAP/mmHg HR/(次·min)CI/(mL·m)通氣前觀察組(n=104) 87.65±5.26 107.52±12.23 2.68±0.25 對照組(n=96) 88.26±5.84 107.14±12.35 2.75±0.32 t 0.777 0.219 1.731 P 0.438 0.827 0.085 通氣后觀察組(n=104) 107.26±7.56① 85.56±6.68① 3.89±0.69① CO/(L·min-1)3.82±0.92 3.91±0.89 0.702 0.484 5.36±0.68①對照組(n=96) 98.65±7.41① 92.14±7.25① 3.32±0.72① 4.54±0.63①t 8.124 9.726 5.716 8.825 P<0.001 <0.001 <0.001 <0.001
觀察組撤機困難率為6.73%(7/104);對照組撤機困難率為21.88%(21/96),組間對比,差異明顯(χ2=9.509,P=0.002)。
呼吸衰竭受多種因素影響。機體發(fā)生呼吸衰竭后,會處于極度危險狀態(tài),嚴重時危及生命,而藥物治療并不能快速緩解癥狀,因此需借助機械通氣模式輔助呼吸,從而改善患者的通氣功能,改善呼吸衰竭癥狀,為下一步治療做準備[5]。有研究表明,呼吸衰竭可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肺泡擴張現象,進而損傷局部肺組織,產生炎癥反應,且極易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機械通氣可維持患者通氣狀態(tài)穩(wěn)定,但不同通氣模式所帶來的效果具有一定差異性[6]。因此,尋求有效的通氣模式對改善通氣功能,減少并發(fā)癥具有重要作用。
有研究顯示,血氣分析指標的變化能夠反映肺通氣和肺換氣功能的變化,體現通氣功能改善效果,在呼吸衰竭治療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7]。機械通氣對血流動力學存在一定影響,CI、CO 能夠反映機體心臟收縮功能,MAP、HR 能夠體現機體循環(huán)狀態(tài),當血流動力學異常時可導致多種并發(fā)癥產生,促使機體內臟損傷[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通氣結束后PaO2、MAP、CI、CO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aCO2、HR 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且撤機困難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可見適應性支持通氣能夠改善重癥呼吸衰竭患者血氣分析指標,穩(wěn)定血流動力學,降低撤機困難率。分析其原因在于,同步間歇指令通氣聯合壓力支持通氣能夠促進肺泡開放,從而擴張氣道,提升肺換氣功能,促進機體排出二氧化碳,改善缺氧情況,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但其具有一定局限性,恒定流速的設定可能會導致人機不同步,從而增加呼吸肌做功,損傷肺部組織,嚴重者引發(fā)全身炎癥反應[9]。適應性支持通氣吸氣流速遞減,具有低氣道壓、低呼吸頻率及高潮流量等優(yōu)點,可提高換氣功能,降低吸氧濃度,從而減少肺部損傷;在通氣時肺內壓升高,靜脈回流減少,進而穩(wěn)定機體血流動力學;同時其具有自動反饋功能,能夠自主優(yōu)化呼吸頻率和潮氣量,在控制通氣和自主呼吸中自行切換,保留患者自主呼吸功能,從而降低撤機困難率[10]。
綜上所述,適應性支持通氣能夠改善重癥呼吸衰竭患者血氣分析指標,穩(wěn)定血流動力學,降低撤機困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