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婉
【摘要】在粵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古詩文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古詩文不僅貫穿5本必修教材,同時還有獨立的選修課本《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浄窖员A袅舜罅抗乓艉凸艥h語詞匯,這個特點可以為教學所用,使其成為粵語地區(qū)古詩文教學的有效補充。
【關鍵詞】粵方言;高中古詩文;教學實踐
古詩文的學習,同時也是古漢語的學習?;浄窖裕谡Z音、詞匯甚至語法等方面保留了不少古漢語的特點,是漢語保留古音特點和古詞語較多的一種方言?;浄窖院凸旁娢拿芮邢嚓P,利用粵方言所具有的獨特優(yōu)勢極其與古詩文的微妙關系,輔助我們的古詩文教學應是可行的。為此,筆者對如何借助粵方言特點輔助高中古詩文教學進行了系列探索。
一、借助粵方言的入聲系統(tǒng)輔助古詩文平仄和意蘊的掌握
粵方言對于古音的保留,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對于古入聲的保留。古漢語中的-p、-t、-k三個入聲韻尾,在北方方言多已消失,只有粵方言完整地保留了這三個韻尾。
古詩詞多押入聲韻,尤其是在表達悲切、壓抑、惆悵、激憤等波瀾起伏的心情時。選擇入聲字做韻腳,有助于形成平仄節(jié)奏,使得詩詞更具有抑揚頓挫、聲韻回環(huán)的音樂美。
如,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cik1 ]。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sik1 ]。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gap1 ]!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sik1 ]。
滿地黃花堆積[zik1 ],
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zaak6 ]?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hak1 ]!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dik1]。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dak1 ]!
以及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mat6 ]。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bik1 ]。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syut3 ]。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git6 ]!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faat3 ]。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mit6 ]。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faat3]。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jyut6 ]。
還有漢樂府的《上邪》、唐杜甫的《哀江頭》、柳宗元的《漁翁》、白居易的《琵琶行》等,以及宋詞中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岳飛的《滿江紅》等,皆有用入聲韻尾的特點。
“只有掌握了入聲字,我們才會更加真實地聆聽李清照《聲聲慢》的雨滴,感受岳飛《滿江紅》的怒嘯,仰望蘇軾《念奴嬌》的滄桑,承受柳永《雨霖鈴》的清冷……”這些評論,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除了節(jié)奏和音律的作用,入聲的情感表達作用同樣不可忽視。
相對普通話留存的陰陽上去四聲而言,用粵語朗讀古典詩詞能更好地體現(xiàn)古典詩詞的和諧音韻,更容易感受句與句之間有顯著的頓挫梗塞,體會詩詞中的孤寂、抑郁、激憤、悲壯等感情基調。
二、借助粵方言保留的古意理解古典詩詞大意
粵語中保留了很多詞語的古意,在古典詩歌中很多詞的意義在如今的粵方言中仍在普遍運用。例如:
①幾多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薄铎稀队菝廊恕ご夯ㄇ镌潞螘r了》
“細從今夜數(shù),相會幾多時?!薄處椎馈杜R江仙·身外閑愁空滿》
“幾多”——“多少”的意思。在粵語里的使用如“一個班有幾多人啊?”“唔該結數(shù),幾多錢?”等。
②無計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薄吨傺汀稘O家傲·秋思》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薄钋逭铡兑患裘贰ぜt藕香殘玉簟秋》
“無計”——“沒有辦法”的意思。在粵語里的使用如“無計啦,佢都唔聽我講”“佢係都話要,無計嗝”。
③日日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薄钪畠x《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杜甫《客至》
“日日”,在普通話中大多時候說成“天天”。在粵語里的使用如“日日都訓唔醒”“日日都係咁嗝啦”。
④舊時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李煜《憶江南·多少恨》
“舊時”在現(xiàn)代漢語里是“從前”的意思,在現(xiàn)代日常的粵語中常見“舊時或舊陣時”,使用如“我哋舊時通街走都唔怕”。
粵方言保留了比較多上古漢語的詞義,引導學生運用生活中常用的詞語,幫助理解古詩文的內容,這是很方便和實用的方法。
三、借助粵方言詞的發(fā)音牢固古詩文詞匯教學
一些單音節(jié)詞在粵方言里有多種讀音,意義不一樣讀法不一樣。這個特點,有助于幫助學生區(qū)分古詩文詞語的不同含義。如:
①畫
“畫”字粵語有三種讀法:作動詞用時意思是繪畫,讀 “waak6”(或)音;作名詞使用時意思是圖畫,讀“waa6”(話)音;俗讀是“waa2”。宋詞里多有“畫船”“畫橋”“畫閣”“畫檐”等說法。歐陽修《訴衷情·眉意》中“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 ”,“畫”作動詞用,讀作“waak6”。
②斷
“斷”字普通話只有一種讀音,粵語也有三種讀音,一讀“dyun3”(鍛),意思是判斷、決定,比如,“斷案”。還讀作“dyun6”(段),俗讀“tyun5”。指折斷的意思,例如,斷斷續(xù)續(xù)。歐陽修《訴衷情·眉意》中“欲笑還顰,最斷人腸”,“斷”指折斷,讀作 “dyun6”。
③淡
“淡”在粵語里有多種讀法,文讀“daam6”(氮),表示不夠熱心,例如:態(tài)度冷淡。俗讀“taam5”,表示不夠咸,例如:菜太淡。如,蘇軾《蝶戀花·雨霰疏疏經潑火》中的“杏子梢頭香蕾破,淡紅褪白胭脂涴”,詞中的“淡”意思是顏色淺,讀作“daam6”。
④勝
“勝”字在粵語中有兩種讀法,一種讀“sing3”(性),如勝利、勝出;另一種讀法是“sing1”,如不勝感激、不勝其煩、勝任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勝”就是第二種讀法,意思是經得住。
利用粵方言詞匯的不同讀音,區(qū)分古詩詞的含義,對古詩文的學習是非常有用的。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熟知的方言詞,運用到古詩文的學習中,有助于減少古詩文的閱讀障礙。
四、借助粵方言克服古詩文默寫中錯別字現(xiàn)象
古詩文默寫考查失分,往往是因為錯別字。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除了要求學生多讀多背多記、多從意義的角度去檢查有沒有出現(xiàn)錯別字的手段外,借助粵方言輔助學生減少古詩文默寫錯別字現(xiàn)象,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為什么可以借助粵方言去輔助學生克服古詩文默寫中的錯別字現(xiàn)象呢?
一是,因為粵語與普通話有不同的語音特點,粵方言區(qū)的學生讀普通話,時常會出現(xiàn)前后鼻音難以讀準、混淆z、c、s、j、q、x、zh、ch、sh等現(xiàn)象。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沉)”“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乘)”;“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生,身)”;學生如用普通話讀“乘、沉”分不清楚、“生、身”分不清楚,但是粵語讀音區(qū)別是非常明顯的。二是,普通話約80%的字皆為同音字。默寫時,學生就容易出現(xiàn)同音誤用的錯別字現(xiàn)象。如“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學生默寫時往往把“盡”寫成“近”;“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學生默寫時往往把“雁”寫成“燕”。這些在普通話中讀音相同的字,其粵方言的讀音未必相同。
教學中,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善用粵方言來避免錯別字現(xiàn)象,嘗試用廣州話去記這些常有錯別字的詩句,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實踐證明,學生使用此方法,寫錯別字的現(xiàn)象有所減少了,古詩文教學的效率也相應提高了。
上述皆是借助粵方言輔助古詩文教學的教學實踐和積累。在實踐嘗試中筆者發(fā)現(xiàn),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利用自身方言的優(yōu)勢去學習,較純普通話課堂更有新鮮感和親切感,學生學習主動性更高。更重要的是,借助粵方言的特點輔助古詩文教學,學生不僅掌握了古詩文平仄節(jié)奏和意境、更牢固了某些古漢語詞匯,又習得了有效的克服默寫錯別字的方法,提高了古詩文教學的有效性。因此,筆者認為,在粵方言地區(qū),借助粵方言特點輔助高中古詩文教學,是有效可行的。
參考文獻:
[1]黃智藝.古代漢語活化石一淺談語對古音和古語詞的保留[J].今日南國,2010(9).
[2]邵慧君,甘于恩.嶺南方言的價值及其研究的拓展[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4).
[3]黎治娥.粵腔古韻——廣州市中學語文古詩文課堂之新聲[J].中學教學參考,20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