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瀟坤
摘?要:地鐵作為當今十分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它的存在不僅是簡單的交通工具,也成為了十分重要的城市組成部分。近年來,地鐵公共藝術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為擺脫單調緊張的地鐵內部空間,其改變了地鐵內部環(huán)境,作為藝術的載體對區(qū)域文化的傳承起到強有力的效果。設計者在考慮區(qū)域文化特點時,設計出帶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藝術,幫助人們重拾本土記憶,為城市文明提升一個新的臺階。本文重點介紹區(qū)域文化融入地鐵公共藝術的成功國內外案例,以此來探討現階段我國地鐵內部公共藝術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強調城市以地鐵為載體,以區(qū)域文化為核心,以公共藝術為最新呈現形式,讓地鐵空間煥然一新,激活城市風采,打造出自己的地域特點。
關鍵詞:地鐵;公共藝術;區(qū)域文化
中圖分類號:J0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1)02-0114-03
一、區(qū)域文化的概念
區(qū)域文化顧名思義是在一個特定的區(qū)間之內,經過時間的洗禮,最終沉淀下來的,具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與魅力的文化。文化從古代一直傳承到今天,它對我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區(qū)域文化與該地區(qū)的發(fā)展是緊密不可分的,二者相輔相成,形成了這個區(qū)域的城市文明,它的價值也不再停留于人們主動了解和繼承這一層面,它從某種程度上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城市的發(fā)展,可能會帶來更多無法估量的價值。目前很多國家都開始有意識地發(fā)揚自己的本土文化,保留即將遺失的傳統(tǒng),重視區(qū)域文化傳承,其中也有很多區(qū)域文化以公共藝術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幫助人們重拾記憶,讓更多的人了解熟知,以此來展現自己地域的特點。
二、地鐵公共藝術的功能
地鐵作為人類出行的一個交通樞紐,不僅是一個出行工具那么簡單,更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標簽,也是外來人口觀察這座城市的一個窗口,同樣,它也是一個很大的公共空間。公共藝術是一種開放的藝術手段,不限制人群,喜歡或者感興趣的人都可以自由參與其中,這種藝術形式不是一個單一的個體,它需要依附在環(huán)境空間上進行呈現,公共藝術的存在可以為城市的形象加分,樹立自己城市的特點?,F如今,地鐵公共藝術也正在走進我們的視野,成為一種全新的形式弘揚城市風情,或者反映一座城市文明的載體,地鐵上的公共藝術也可以為這一區(qū)域增添光彩,用藝術的形式,向大眾傳遞地方特有的文化,形成一個獨一無二的旗幟,代表著這一區(qū)域的風彩與文化特點。
三、國外地鐵公共藝術情況分析
(一)倫敦地鐵
世界上第一條地鐵于1863年在倫敦開通,至今已經有150多年的歷史,英國倫敦大都會地鐵,經歷了盡10年的建設。早在中國沒有地鐵的時候,各個國家都爭相把自己國家特色的區(qū)域文化滲透到地鐵這一交通空間中,以地鐵這一交通樞紐的閑置空間作為平臺,展現自身的區(qū)域文化。國外對于地鐵公共藝術重塑城市文化的認知比中國提前了很多,現在世界各處也有了很多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好作品。倫敦是最早開始使用地鐵的國家,它在地鐵文化建造方面領先于其它國家,也是地鐵公共藝術的先鋒者。在繼承與發(fā)揚本土文化上充分展現本國的特點,由于很多大師作品被使用到倫敦地鐵公共藝術中,所以倫敦地鐵一直以來都被稱為——地下美術館。
托特納姆考特路的馬賽克作品是最為龐大和引人注意的公共藝術作品之一,其內容來自于藝術家愛德華多·包洛奇的作品。作品反映了藝術家對本土文化的理解與解答,以及他對機械化、城市化以及大眾文化、日常生活的癡迷,具有濃厚的本土氣息。地鐵原本單一的空間,在這些作品的映襯下使得區(qū)域特點更加明顯,同時,給乘客帶來了本土藝術的氛圍。玻璃馬賽克相互鏈接著車站的空間,在黑線與中央紅線站臺上占據最醒目的位置,走進地鐵的人第一眼都會看到這幅注目的作品。
(二)莫斯科馬雅可夫斯基地鐵站
在莫斯科有一站地鐵在世界上享有“最美地鐵站”的盛名,它就是馬雅可夫斯基地鐵站,這座地鐵站也是為了紀念蘇聯的革命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在地鐵的大廳盡頭就有他的半身雕像。地鐵內部的燈光設計是非常前衛(wèi)的,天花板上面有一圈燈飾圍成圓形,中央大廳拱門的凹槽中都放置了燈具,點亮時會讓整個空間顯得富麗堂皇。優(yōu)秀的建筑設計與燈光效果只是其中的一個亮點,該地鐵站內部還鑲嵌著著名蘇聯畫家杰伊涅卡的馬賽克畫作,讓人們在欣賞設計的同時能夠領略到藝術的精妙。
(三)美國洛杉磯第七街站月臺
美國洛杉磯地鐵的公共藝術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去推敲的,它所做到的不僅是單一的地鐵藝術,其中也有很多串聯著附近的建筑與社區(qū)環(huán)境的藝術,它們與周圍文化相結合,能讓你置身其中感受到當地的文化氣息。位于洛杉磯市中心,藍紅紫三條線路交匯處的第七街站的月臺,設計者以100英尺的墻面作為幕布,在上面一一呈現出好萊塢經典電影的畫面片段,乘客也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喜歡的電影,能在不經意間拉近人與城市的距離,同時也在向大家展示洛杉磯的工業(yè)龍頭就是世界電影。
四、國內地鐵公共藝術情況分析
(一)國內地鐵公共藝術現狀總結
國內的地鐵公共藝術起步晚于國外,近年來人們才開始逐漸重視地鐵公共藝術的價值,地鐵公共藝術才逐漸發(fā)展起來,但處于起步階段,還處于不斷探索與改進的狀態(tài)中。人們對地鐵公共藝術的認知程度較少,重視程度也較低;從地鐵空間利用上,大面積的空間還處于閑置,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經??梢杂鲆婁佁焐w地、沒有營養(yǎng)的廣告,人們也只是在地鐵上無聊地看手機打發(fā)時間,它的價值也僅是交通樞紐;從城市形象層面上來說,大部分城市的地鐵無法凸顯出該城市、區(qū)域的文化特色。
北京是中國開通地鐵最早的城市,于1969年10月修建了第一條中國地鐵,1971年1月開始試運營。20世紀70年代左右我國開始考慮地鐵內部公共藝術的建設,首批公共藝術作品的選材就是壁畫創(chuàng)作,從這之后中國各大城市開始了地鐵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在地鐵公共藝術發(fā)展的先鋒時期,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發(fā)展較為緩慢,區(qū)域文化特點薄弱,或沒有凸顯出區(qū)域文化特點。而轉折點就是2008年奧運會的到來,北京地鐵公共藝術建設有了非常迅速的發(fā)展,區(qū)域特點逐漸明確,提出了“一站一景”的設計理念,之后的建設也在逐步落實中。
北京地鐵南鑼鼓巷站位于北京城市風貌保護區(qū)內,由于建設時拆除了部分歷史建筑,所以在地鐵的建設時期采取了最大限度的還原,造型接近北京傳統(tǒng)的古建筑,與周圍環(huán)境相協(xié)調統(tǒng)一,地鐵站內部公共藝術風格特點突出,較好地呈現了老北京的風俗文化。該地鐵站采取了大量古建筑元素,如四合院灰磚、磚雕等。8號線車站內以紅色為主色調,紅色的柱子,站臺墻壁上的公共藝術的主體是圍繞“北京·記憶”為主題展開的,主要由4 000多個6厘米的方形玻璃組成,玻璃中藏有二維碼,用來收錄向市民征集的承載城市記憶的小物件,通過對傳統(tǒng)元素的提取、簡化、重組,又結合現代的技術,呈現給大眾原汁原味的區(qū)域文化。
(二)區(qū)域文化在國內地鐵公共藝術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1.區(qū)域文化與地鐵空間的割裂。國內地鐵公共藝術出現了很多生硬的設計,基本上屬于生搬硬套,為了設計而把區(qū)域文化生硬地放在地鐵空間里,與環(huán)境匹配程度較低,使公共藝術無法達到設想的效果,讓人感到零散與不系統(tǒng)。
2.區(qū)域文化繼承能力不夠。目前國內也出現了很多模仿大城市的成功案例,但長此以往,還會受到西方先進地鐵公共藝術的影響,從而忽略自己區(qū)域的特點,使自身城市文化表現力不足,無法得到大眾的認同。
3.表現形式單一,互動性差?,F階段國內地鐵公共藝術的形式較為單一,視覺上的表現形式比較常見,故需要從多角度開發(fā)地鐵公共藝術,除了傳統(tǒng)墻畫、壁畫的表現形式,更需要多元化的設計,也需要增加其互動性,讓乘客參與進來。
4.作品深度不夠,表現效果弱。目前很多設計都是從一個裝飾的角度出發(fā),為解決地鐵內部空間閑置,而沒有挖掘出更有深度的設計,沒有達到精神層面的升華,無法讓城市文化得到大家的認同,使人們獲得歸屬感。
(三)區(qū)域文化介入地鐵公共藝術設計的建議?1.在做地鐵公共藝術設計的時候,不能只浮于表象的研究,還需要更深入地挖掘它最本質的精神,內在傳達出來的人文精神會更讓人們有贊同感。區(qū)域的文化提煉出的符號與元素,要找到它的精神主題,融入地鐵公共藝術的設計中,結合地鐵內部空間,發(fā)揮城市窗口作用,推動城市文化傳播。
2.將環(huán)境與設計結合起來,形成內外完整的大系統(tǒng),這樣由內而外散發(fā)的本土氣息才是展現城市風采的關鍵。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空間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丈量需要什么樣的藝術形式,而不是簡單地做視覺上的“裝飾”。公共藝術的存在就是為了服務于大眾,需要把地域性與實用性相結合,作為一個城市的標桿,要讓乘客一眼就明確其所處位置。
3.區(qū)域文化不是單一的、過去留下來的文化,它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停地增加、沉淀。所以在地鐵公共藝術的設計上也要加入現代的區(qū)域文化,讓大家感受到現代都市的文明,讓外地乘客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與延續(xù)。
4.地鐵上多為乘客,一成不變的藝術品已經是屢見不鮮,很難引起人們的注意。這時就需要增加公共藝術的互動性,讓乘客參與進來,這樣乘客會更愿意去解讀這些地鐵公共藝術的本質,也能打發(fā)在地鐵內的閑暇時間,更能得到乘客的認同。
5.從公共藝術的形式上下手,現在國內有很多視覺上的設計,其作用也是為了綜合空間,有一定的裝飾效果。但不能只在視覺這一個形式上下手,要從多感官、多角度研究設計,如聽覺、觸覺等。形式上也需要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不能生搬硬套國外的優(yōu)秀案例。
五、結?語
區(qū)域文化在城市的建設與改進中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也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地鐵中加入區(qū)域文化類的公共藝術,在藝術層次上可以緩解空間帶來的壓迫感,還能增加路途的趣味性,打發(fā)時間。具有自身本土文化的設計能樹立自身城市的文明,讓市民更自信,增加乘客對地方文化的了解,提升生活的幸福度,對未來城市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影響。目前我國的地鐵公共藝術研究雖然起步晚于國外,但是卻對地鐵區(qū)域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卻在逐漸提高,中國各大城市都在逐步地推進地鐵公共藝術的建設,相信不久的未來就會形成自己的國家區(qū)域風采。
參考文獻:
[1]施慧.公共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
[2]王焱.公共藝術設計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郭濤.地鐵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建構——以杭州地鐵1號線為例[J].藝術研究,2016(2):56-58.
[責任編輯:楊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