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進軍,黃靜
1.湖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醫(yī)療美容科,湖南長沙 410006;2.湖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教學科,湖南長沙 410006
整形外科屬于新興學科之一,于臨床上的應用較廣 泛,需要學習并掌握的基礎理論知識較多,臨床通過整形外科技術實施治療工作時,需重視創(chuàng)新性、原則性、美學及功能,臨床對整形外科醫(yī)師的理論知識、專業(yè)能力、靈活性、創(chuàng)新性、美學素養(yǎng)等方面均有較高要求[1-3]。臨床帶教工作可以促進整形外科醫(yī)師專業(yè)能力的良好手段,但傳統(tǒng)教學方式存在單一性、局限性的缺陷,不利于培養(yǎng)實習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等,且注重理論教學,導致實習學生的操作能力無法得到良好提升[4]。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模式屬于新型教學方法,于臨床帶教中的運用范圍較廣,且教學成果良好,實習學生的主導地位得到體現(xiàn),自主學習能力、發(fā)現(xiàn)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均獲得提高[5]。 基于此,該院于2020 年3 月—2021年3 月選擇100 名整形外科實習學生開展研究,討論以問題為基礎學習模式教學方案的落實對促進整形外科臨床帶教工作效率的影響。 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100 名整形外科實習學生為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參照組和討論組,每組50 名。 參照組:男28 名,女22 名;年齡24~29 歲,平均(26.75±0.78)歲。 討論組:男27 名,女23 名;年齡23~28 歲,平均(26.59±0.82)歲。組間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為整形外科醫(yī)學生;既往不存在整形外科相關臨床經(jīng)驗;知情該研究,并自愿參加者。
排除標準:不贊成該次研究者;研究途中表示退出者。
兩組實習學生的帶教老師均由年資超過5 年、臨床教學經(jīng)驗在3 年以上的主治醫(yī)師擔任,且?guī)Ы虝r間、帶教內(nèi)容均一致。
參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 實習學生來到整形外科當天,由科室的帶教教師予以理論講授,教學內(nèi)容以實習標準、教學大綱為基礎,總計教學3 學時。
討論組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模式教學方法。①帶教7 d 前,帶教教師應選擇教學案例,案例選擇需具備典型特征,實習學生抵達科室后,將案例資料發(fā)到實習學生手中,而后以實習標準、教學大綱為依據(jù),提出問題,叮囑實習學生自行翻閱既往文獻,查找教材,圍繞問題開展自學,并將所學知識點進行總結(jié)歸納。 ②帶教教師應予以實習學生鼓勵,督促實習學生親至病床旁,詢問患者既往病史等信息,而后通過??啤⑾到y(tǒng)的方式對患者身體進行檢查,總結(jié)檢查數(shù)據(jù),制訂解決方案。帶教教師需從旁予以正確引導,并將實習學生劃分5 組,鼓勵實習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方式對問題進行分析,解析研討患者病情,從而獲得初步診斷,制訂診療計劃。③各小組派出一名實習學生為代表,針對組內(nèi)研討制訂的診療計劃進行表述,帶教教師應予以正確點評,若存在不足之處,需給予正確指導,若存在錯誤,應及時指正,而后結(jié)合自身臨床經(jīng)驗,給予實習學生有效意見,啟發(fā)實習學生臨床思維,益于提高實習學生的專業(yè)能力。
①組間實習學生學習成績比較,由帶教教師出題,針對實習學生的理論知識、操作能力進行考核,分值均為0~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學習成績越優(yōu)異。
②組間教學滿意度比較,通過調(diào)查問卷方法評估實習學生的教學滿意度,評分0~100 分。 滿意:評分為86分或以上;基本滿意:評分70~85 分;不滿意:評分≤69分;滿意度為滿意百分比與基本滿意百分比之和。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討論組、參照組學習成績于帶教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帶教后,討論組理論知識成績分值、操作能力成績分值均較參照組分值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實習學生帶教前后學習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實習學生帶教前后學習成績比較[(±s),分]
組別理論知識操作能力帶教前帶教后參照組(n=50)討論組(n=50)t 值P 值80.38±5.19 79.98±4.88 0.397 0.692 85.46±3.25 93.28±3.14 12.236<0.001帶教后帶教前75.68±4.31 75.79±4.54 0.124 0.901 86.03±3.82 90.87±3.74 6.402<0.001
討論組教學滿意度為98.00%,與滿意度為82.00%的參照組相比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實習學生教學滿意度比較[n(%)]
整形外科相關醫(yī)學知識具有專業(yè)性強、涉及廣泛、治療方案多元化等特征,可以用于美容、修復重建等方面的治療工作,治療范圍即人體頭部至足部,可治療的疾病類型包括先天或后天的缺損和畸形、感染、色素痣、皮膚、體表瘢痕、軟組織腫瘤等[6-8]。 為確保上述治療效果,臨床醫(yī)師在掌握整形外科知識的同時,還需了解眼科、婦產(chǎn)科、骨科、普外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胸外科、神經(jīng)外科等多方面知識,除此之外,還需掌握生化、遺傳、組織胚胎、病理生理等方面的醫(yī)學知識[9]。整形外科的手術準則通常較固定,即創(chuàng)新性和原則性的一致,但術式并不固定,需要依據(jù)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以及受損位置等實際情況制訂手術方案[10-12]。 整形外科手術的各項操作均具備細致、精巧、微創(chuàng)性,部分手術還可以在無創(chuàng)情況下完成。 與此同時,整形外科的治療工作還與心理學存在緊密關聯(lián),大部分患者在病情發(fā)生時,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因而,整形外科醫(yī)師還需了解心理方面的醫(yī)學知識,以便于患者存在嚴重不良情緒時,能夠予以良好疏導,益于促進臨床療效[13]。
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是教師,學生處于被動學習位置,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且缺乏趣味性,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不良影響,學習效率不高,教學質(zhì)量較低[14]。 整形外科帶教工作運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后,實習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所提升,然而,臨床思維、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均未獲得良好培養(yǎng)[15]。 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模式即通過設置相關問題,鼓勵實習學生以問題為導向,自行開展學習,學習方式為翻閱教材、查找既往文獻等,并鼓勵實習學生自行展開醫(yī)患溝通,了解患者病史相關情況,以此為根據(jù),開展分組討論,以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案[16]。 整形外科帶教期間應用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模式進行教學后,實習學生的自學能力、小組合作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均得到提高,臨床思維獲得良好培養(yǎng)[17]。 除此之外,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模式教學過程中,教師給予實習學生正確引導,總結(jié)實習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不足, 益于加強實習學生的學習有效性,提高實習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理論知識水平和操作能力,臨床帶教教學質(zhì)量顯著提升,為促進整形外科治療水平發(fā)揮積極影響[18]。 實習學生、臨床帶教教師對此教學方式較認可,教學滿意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實習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被充分調(diào)動[19]。
研究表明,討論組實習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學滿意度均較參照組優(yōu)異(P<0.05)。 運用此教學方案,實習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教學成效優(yōu)異,受到大部分實習學生的一致好評。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模式益于提高自學能力、歸納總結(jié)問題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20]。
綜上所述,臨床實施整形外科帶教時,運用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模式,可以促進實習學生對理論知識、操作能力等方面的掌握程度,大部分實習學生表示對此教學方案較滿意,臨床思維得到良好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