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紅偉
門診中,總有患者覺得房顫就是一陣心慌心亂,過去了就沒事了。實際上,房顫是最常見的快速型心律失常,被稱為是21世紀的心血管流行病。一旦被冠以“流行”兩個字,就意味著絕非少見病、罕見病。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房顫患者超1000萬,發(fā)病率接近1%,并且新發(fā)患者仍在不斷增多;但我國房顫患者的知曉率僅為40%,抗凝比例約為30%,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房顫最主要的風險是引發(fā)腦卒中,一旦發(fā)作可導致殘疾或者死亡。房顫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一樣,有多種危險因素。其中高血壓是最為常見的危險因素,也是可以控制的。所以,高血壓患者一定要注意控制好血壓,做到“3必須”,以減少罹患房顫的風險。
我在門診碰到很多患者因為高血壓、腦梗、心衰等前來就診,而最后被診斷患有房顫。他們覺得不可思議,自己平時并沒有什么不適,或者只是偶爾心慌,怎么就患上房顫了呢?
實際上,導致房顫的原因很多,高血壓、心衰、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都是危險因素,其中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原因。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高達50%~80%的房顫與高血壓有關。歐洲心律學會和歐洲心臟病學會于2017年發(fā)表的《高血壓與心律失常專家共識》明確指出,出現(xiàn)房顫時,應該考慮到可能是高血壓性心臟病的一種表現(xiàn);考慮到無癥狀性房顫比較常見,對高血壓患者應該進行隨機性篩查以發(fā)現(xiàn)潛在的房顫。
高血壓患者為什么更容易發(fā)房顫呢?因為高血壓患者的外周血管、四肢血管、腎動脈阻力較正常人增高,心臟只有更用力地收縮,才能克服這些阻力把血液射出,久而久之心肌的結構和功能就會發(fā)生病理生理改變,形成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可表現(xiàn)為多種形式的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其中以心房顫動最為常見,尤其在高血壓合并左心室肥厚、冠狀動脈疾病或心衰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搞明白了高血壓與房顫間的關系,自然就會想到高血壓患者避免發(fā)生房顫的干預措施是什么——必須降壓,必須趁早,必須優(yōu)化!早期進行降壓干預,才有可能延緩甚至逆轉疾病進展,最大限度降低心腦血管?。òǚ款潱┑娘L險。
我們推薦所有高血壓患者,一旦發(fā)現(xiàn)血壓升高,盡快就醫(yī),明確自己是否有高血壓。一旦確診為高血壓,必須進行干預。首先應當改變既往生活習慣,建議低鹽低脂飲食,按目前指南推薦標準,將每日食鹽攝入量控制在6克以內;同時建議配合適量體育鍛煉,推薦進行低中強度的有氧運動,如步行、慢跑和踏車等。經(jīng)生活習慣干預后血壓仍高的患者,必須積極進行降壓治療。
之所以強調高血壓患者降壓治療必須趁早,是因為長時間高血壓,會對心臟、腎臟、大腦等器官造成損傷。比如高血壓患者心肌肥厚的發(fā)生率明顯增加;即使早期高血壓患者也會有部分出現(xiàn)蛋白尿。因此,一旦確診高血壓,必須趁早治療。
目前,臨床中應用的大部分抗高血壓藥物都有潛在的降低房顫風險的作用,但是鑒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CEI/ARB)在心房重構治療中的效果,推薦高血壓合并房顫者將其作為首選。對于心衰患者,β受體阻滯劑和鹽皮質激素拮抗劑也有預防房顫的作用。
臨床研究顯示,房顫是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房顫患者卒中風險是非房顫患者的5倍。包括《高血壓與心律失常專家共識》在內的多部指南均指出,預防房顫相關的腦卒中是房顫患者綜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內容,抗凝是有效的預防手段。所以,高血壓合并房顫者除了積極進行降壓治療,還要加抗凝治療。具體臨床建議有——
?高血壓伴房顫者,經(jīng)醫(yī)生評估認為血栓栓塞風險高,應該口服抗凝劑(如華法林、達比加群酯或者利伐沙班)以降低卒中發(fā)生風險。
?應用抗凝強度監(jiān)測指標很有必要,以使華法林、達比加群酯或者利伐沙班達到最佳危險/獲益比;
?目前,對于大部分患者血壓控制的目標值仍為<140/90mmHg。最佳血壓控制可以降低高血壓相關卒中的發(fā)生,也可以降低使用抗凝治療引起的出血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