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迪
(江蘇省淮陰中學 223002)
高中化學所涉及到的知識比較復雜,所要承擔的化學任務比較重,特別是對于一些理性思維比較弱、對化學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來說,想要學好化學就更是難上加難了.為了要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化學,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所了解,筆者認為除了教師要在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督促引導學生學習化學,還有一條很重要的途徑就是以高考評價體系為標準,讓學生們在評價中能夠明確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及優(yōu)秀的地方,激發(fā)學生積極進取.因此,本文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從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沖突、歸納整理三個角度入手,在建構主義理論下,以化學實驗教學為切入點,探析化學教學中的評價體系的構建.
在建構主義理論中,學習環(huán)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那么具體到化學實驗教學的實踐中,就要求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教學情境,讓學生從情境中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調動所學知識去思考問題,接收新信息刺激去理解問題,運用新知識去解決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實現(xiàn)知識的意義建構,從而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人.
例如,在講到“噴泉實驗”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準備噴泉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在觀察和欣賞的時候,思考噴泉實驗怎么實現(xiàn)?會運用到哪些化學知識?學生討論后一致認為極易溶于水更能產(chǎn)生噴泉.接著利用極易溶于水的氨進行實驗,教師要通過示范性實驗讓學生了解實驗的原理是較大量的氨溶于較小量的水中,使燒瓶內的氣壓明顯小于瓶外氣壓.在大氣壓作用下,水迅速進入燒瓶,形成噴泉實驗.這時,學生發(fā)現(xiàn)這個實驗的重點是壓強差,表示只要能形成壓強差就能出現(xiàn)噴泉.也有學生表示如果在燒杯里的水中提前加入少量的酚酞試液,那么利用氨溶于水后,水溶液呈堿性的特性便可出現(xiàn)紅色噴泉.學生積極思考,發(fā)表觀點,教學效果較好.
建構主義理論非常強調“情境”對意義的建構的重要作用,這是學生知識結構發(fā)生變化的起點,也是一切課堂教學的根本出發(fā)點和根本歸宿.教師唯有在教學中點燃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在課堂上全身心參與,與教師充分互動,才能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良性發(fā)展,從而營造富有生機活力的化學課堂.同時,教師也應更多關注學生在此過程中的表現(xiàn),及時給予表揚與激勵.創(chuàng)設情境的具體方式有很多,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新知識的真實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接收新信息的刺激;也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由問題帶動思考、引發(fā)沖突、修正認知、建構知識.
學生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個體.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激活學生的認知需求,讓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展示,同時,也對此及時給予評價.這里的引發(fā)沖突是指在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中,學生已有的化學知識與新信息刺激間的認知沖突,這是有利于教學的因素.原有的知識結構解釋不了新現(xiàn)象,自然就會出現(xiàn)矛盾和沖突.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分析推理的方式,填補認知空缺,優(yōu)化認知結構,實現(xiàn)知識建構.
例如,在講到碳水化合物的時候,糖類化合物由C、H、O三種元素組成,分子中H和O的比例通常為2∶1,與水分子中的比例一樣,故稱為碳水化合物.但教師要讓學生進一步思考碳水化合物一定是糖類嗎?學生有了不同的意見,有的學生認為從定義里可以看出,碳水化合物就是糖類.有的學生認為不是.教師要鼓勵持反對意見的學生舉出反例,經(jīng)過思考后 學生指出比如甲醛(CH2O),乙酸(C2H4O2),它們也符合通式Cm(H2O)n,但結構與性質卻與糖類化合物完全不同.教師要肯定學生們的正確認知,讓學生們認識到符合通式不一定是糖類,糖類也不一定符合通式,對這一知識點的建構更加完整.
教學評價關乎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明確的指導意義.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認知內驅力對教學的促進作用,通過探究性實驗、問題情境、特殊現(xiàn)象、合作學習等的方式,用外部力量去制造認知不平衡,激發(fā)學生的認知矛盾,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觸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促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從同化、順應再到平衡,從而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對知識系統(tǒng)的歸納、提煉,從而將繁雜的新知系統(tǒng)化、模塊化,達到內化為學生的已有知識,是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對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展開教學,并對此進行評價.有意義的建構是學生基于已有的化學知識,發(fā)揮能動性,對新學習的知識消化理解且重新建構的過程.而這時歸納整理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對實驗建立更加深刻的認識,從實驗中接收新知識,反思出現(xiàn)的問題,思考優(yōu)化實驗的方法,建構起學習化學實驗的思維模型.
例如,在高中化學中,經(jīng)常有進行氣體制取的實驗,如氧氣、氫氣、氯氣等的制備.以氯氣的制取為例,制取原理是強氧化劑氧化含氧化合物.在實驗中,用到了氯氣能使?jié)駶櫟乃{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來做檢驗,先通入飽和食鹽水(除HCl),再通入濃H2SO4(除水蒸氣)來除雜質,還有排飽和食鹽水法或向上排氣法來收集氣體,利用了NaOH來尾氣回收.教師要讓學生結合之前做過的制取氣體的實驗,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氣體制取的裝置、檢驗方法、除雜質方法、收集氣體以及尾氣回收的方法等的基本思路,建立起制取氣體實驗的模型.并對學生在實驗中展現(xiàn)的素養(yǎng)進行點評,對不足提出改進的意見.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化學實驗教學模式的核心就是要認識到學生才是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要著眼于學生,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開展積極的評價.無論是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沖突、歸納整理的教學模式 還是其他更為有效的教學策略,教師都要在包含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要素的建構主義的學習環(huán)境中,幫助學生達成對當前知識進行意義建構的最終目標.
總而言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來探討建構主義理論的化學實驗教學實踐模式,并不等同于要弱化教師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利用情境、協(xié)作、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來觸發(fā)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也是幫助者和促進者,更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教師要在教學中正確定位,精準施教,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通過科學合理而高效的評價,助力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意識用,從而建構起真正高效的高中化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