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潮州市湘橋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 陳 蘭
教師教學理念更新是教學創(chuàng)新的前提,議題的創(chuàng)新是教改有效進行的關鍵。實踐證明,將“建黨百年”的黨史主題學習教育活動與必修一教學深度融合,以“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為議題進行大膽教學創(chuàng)新設計,既強化黨史教育,促進知行合一,又凸顯活動型課程的實踐性與參與性,能實現提升新一代接班人對社會主義制度、對中國共產黨的高度政治認同。
“深度學習”是指在真實復雜的情境中,學生運用所學的本學科知識和跨學科知識,運用常規(guī)思維和非常規(guī)思維,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發(fā)展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一種認知策略。必修一教材共4 課,第一課是對人類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的介紹分析,教師若不加以深入分析并大膽取舍,教學時幾乎都是用大量時間羅列各個歷史階段知識,講授許多學生在初中歷史課堂已了解的知識,容易導致學生對新教材感覺困惑。第一課重點是理解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及動因,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資料的基礎上自主思考、合作商議,師生一起對各種社會形態(tài)進行全面、辯證分析,學生逐步養(yǎng)成全面看問題的能力,達成“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tǒng)一”的課改目標。第一課種下深度學習的種子,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辯證評析當代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為后面深入探究從而堅定社會主義、堅定“四個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打下堅實思想基礎。
議題式教學是圍繞議學任務,通過設置來自教材、話題、生活等方面的議題,教師利用引人入勝、具有典型性、挑戰(zhàn)性的情境,讓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對議題層層剖析展開學習的教學方式。
以黨史為議題的設計必須圍繞我黨的光輝歷程進行確定。深入探討后,教師大膽創(chuàng)新,將第一課議題定為“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第二、第三、第四的議題均定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
如第二課第一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的議題,從教材內容看,通過比較中國革命經歷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目的是讓學生理解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教師一開始考慮的議題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為什么選擇了社會主義”,前一個議題本身是課題,從學生的認知出發(fā),有一種直接灌輸的傾向;后一個議題促使學生思考,符合教材立意,但是,因教材內容篇幅多圍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及勝利原因這一重難點知識,導致課堂沒有思維碰撞。議題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就是教學的重難點。因此,《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的議題改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后,師生課前選取的資料側重點以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中的重要性展開,課堂目的明確,教學有實效。
作為一門思政教育課程,理論結合實踐,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進行項目式學習活動是提升學生多學科學習興趣,隱性培養(yǎng)政治認同、社會參與等思政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深度學習途徑。政史組教師合作,利用課余時間指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學生關心了解時政的積極性很高,撰寫的成果材料有理有據,又本土化,對課內學科教學有較大輔助作用。有教師繼續(xù)以“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為主題帶領學生開展線上線下為載體的項目式學習。深挖本地紅色遺址、潮州“七日紅”、英雄母親李梨英、榮獲50 年黨齡獎章的優(yōu)秀黨員等本土紅色故事,事例豐富,思想教育性強。有學生獨辟蹊徑,以“您當初為什么入黨?這么些年您對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的問題采訪身邊最熟悉的黨員,視頻、音頻、文字、照片等相結合的學習成果讓活動案例相當有分量,參與項目的學生用一篇篇充滿對黨熱愛之情的演講稿、小論文、社會調查報告、研究性學習在各級舞臺上展示時,生動真摯的樸實語言充分體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知識的認可、對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