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復起訴是我國司法實踐中一直被禁止的一項行為,但由于缺乏系統(tǒng)的界定和相應法律法規(guī)的支持,使得這項禁止規(guī)定無法得到真正落實。2015年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對禁止重復起訴的內(nèi)容提及為后來建立禁止重復起訴制度提供了契機,也開啟了禁止重復起訴在民事訴訟中的應用探究。本文介紹了禁止重復起訴的概念定義與圍繞其概念展開的不同觀點,分析了禁止重復起訴制度于中國本土民事訴訟的價值,并就重復起訴的法理依據(jù)及處理方法進行了深入的探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民事訴訟法;重復起訴;禁止;制度
前言:
為了對已經(jīng)生效的判決的權威性及穩(wěn)定性進行維護,且考慮到經(jīng)裁判已發(fā)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訴權已經(jīng)消耗,法院應禁止當事人對案件重新提起訴訟,以做到對重復起訴行為的禁止[1]。這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七條對重復起訴行為的相關規(guī)定與解釋,然而相比完善的規(guī)則制定而言,僅憑著一句很難將禁止重復起訴的制度切實運用到真實的案件處理當中,因而相關的概念、標準和規(guī)則仍應得到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以對該制度的實際應用帶來更多的借鑒與完善[2]。
一、禁止重復起訴的概念界定
重復起訴在民事訴訟中并不罕見,而對于這類案件情況,法院一般會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第124條第5項規(guī)定“對判決、裁定、調(diào)解書已經(jīng)發(fā)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準許撤訴的裁定除外”作為依據(jù)進行相關處置,直到2015年《民事訴訟法解釋》第247條規(guī)定對禁止重復起訴條款的添加,司法實踐中對重復起訴案件的處置才有了新的開展方向,而重復起訴情況在民事訴訟案件中的處理探究也進入了突破的新階段。然而一項制度的構建涉及內(nèi)容廣泛而紛雜,加之當前訴訟標的與既判力等實施環(huán)境的不成熟,禁止重復起訴制度的作用發(fā)揮仍是受到了阻礙。對此,當前相關研究人員應先對民事訴訟案件中重復起訴的概念界定進行解決。
目前為止有關禁止重復起訴的概念界定主要可分為以下三種觀點:
(1)在民事訴訟案件中,禁止重復起訴針對的是同一案件,并指出同一案件不可對法院使用兩次。此觀點的理論支持為:前訴訟還為脫離訴訟系屬,后訴訟的提出會遭遇到來自前訴訟所引發(fā)的訴訟障礙,令后訴訟處于不合法情況,法院應裁定并予以駁回。在這一觀點中,同一訴訟事件不得經(jīng)兩次起訴的情況應不受訴訟法院的限制,即同一法院和其他法院在對待已經(jīng)產(chǎn)生法律效力的裁決案件都不可再次接受審理;同時,后訴訟方式變更,如參加訴訟、反訴等,只要將訴訟情形達成與前訴訟情形的一致,則訴訟也應得到禁止。
(2)此種觀點將禁止重復起訴分為兩種情形,以狹義的角度來看,當事人不得提起與前訴訟系屬同個案件的訴訟,一經(jīng)證實,則應一不是法為理由予以駁回。這一點與第一個觀點有些相似。而在廣義的視角來看,即便前后兩個訴訟標的找不到共同性,但訴訟的爭論核心是一致的,為避免法院對同一爭論內(nèi)容進行重復審理且后訴訟結果與前訴訟結果內(nèi)容發(fā)生實質性矛盾的情況,法院也應禁止另行起訴并將后訴訟是為前訴訟的追加和反訴,以將后訴訟的獨立性取消。例如民事訴訟中甲乙雙方分別把對方作為被告方向不同法庭提出訴訟的情況,或統(tǒng)一法庭接收了兩方的訴訟請求,只是一個作為一審,一個作為二審的情況,法院可對后訴訟停止訴訟程序。這一點雖對重復起訴范圍有些擴大,但它與判決效力中的爭點效應相對應。
(3)此種觀點擴大了禁止重復起訴的應用范圍。通常來說,禁止重復起訴的情況都是就已產(chǎn)生法律效力的已起訴事件而言的,同一訴訟案件中原稿或被告不得再以彼此作為原告或被告之一另提新訴訟或提起訴訟追加和反訴。但這一判定標準是以前后訴訟標的是否一致來決定的,還有一種情況是前后訴訟的標的和爭點基本相同,只是當事人雙方為避免矛盾裁決的產(chǎn)生和處于經(jīng)濟的原因,希望其他關聯(lián)問題也能在同一訴訟中得到解決,面對這種情況,禁止重復起訴的應用范圍就應予以擴大。法官應對當事人的另起訴訟進行駁回,但對于前訴訟的相關追加和變更應在對當事人闡明相關義務后由其自己決定是否進行。
二、禁止重復起訴的本土價值
避免前后訴訟裁決結果的相互沖突是禁止重復起訴制度在德國學者羅森貝克的觀點,而日本學者更側重這一制度在訴訟爭點中的作用,認為禁止重復起訴就應盡可能地在一次訴訟中擴大針對糾紛問題的解決范圍,從而滿足當事人對訴訟案件糾紛解決的各種需求[3]。綜合以往種種對禁止重復起訴制度的價值判斷,可將禁止重復起訴制度的價值分為三個維度來看待,即上文中所提到的禁止重復起訴制度概念的三方面觀點,而隨著近年來民事訴訟相關理論的不斷發(fā)展,不同司法制度內(nèi)禁止重復起訴的目的也應更加多元,以豐富禁止重復起訴制度的本土化價值。根據(jù)筆者對國內(nèi)以往禁止重復起訴案例的整理,發(fā)現(xiàn)我國以往將后訴訟請求實質推翻前訴訟裁決的案例比例曾達到20%之高,而這就需要相關人員在禁止重復起訴制度的應用方面多做反思,以調(diào)整其在本土應用中的方式,優(yōu)化禁止重復起訴制度的本土價值。具體調(diào)整內(nèi)容方面如下:
(1)將民事訴訟程序的安定設為核心價值。長久以來,我國司法領域為保持“有錯必究”的開展理念不惜對司法的安定性進行一定的犧牲,對同一訴訟案件展開反復審理,加上再審啟動條件的門檻頗低,導致了我國民事裁決所認定的法律效力呈現(xiàn)較大的不穩(wěn)定性。對此,應確保民事訴訟案件中訴訟時間與空間不發(fā)生重復,并通過形式化的程序重塑司法的法律權威。而裁決的終局性能夠讓已產(chǎn)生法律效力的裁決更加穩(wěn)定,也可令訴訟當事人雙方避免裁決后的無意義爭執(zhí)。
(2)以訴訟問題的一次性解決作為拓展價值。以往我國司法領域常為追求當事人主觀的滿意結果而浪費很多有限的司法資源以及訴訟中國家要承擔的相應成本,而實際上,司法程序的判決既判力規(guī)則的設定是建立在平衡判決結果的可接受性與司法成本的基礎之上的,如此才能實現(xiàn)訴訟經(jīng)濟。因此,當前民事訴訟的開展若要圍繞同一糾紛事件而提出連鎖訴訟,應盡可能將其放置在一個訴訟程序中予以解決,并以此實現(xiàn)司法在效率方面的公正性。
三、禁止重復起訴的法理依據(jù)
透過禁止重復起訴制度的本土價值的重新界定,人事訴訟的司法實踐中對禁止重復起訴的法理依據(jù)的提取也應具備嶄新的角度,當前我國能夠作為禁止重復起訴制度的法律依據(jù)的內(nèi)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程序利益保護原則。程序利益保護原則是民事訴訟立法和民事訴訟制度修正與運作都要遵循的一項基本法理[4]。其中對當事人的程序利益做了明確的闡述:程序利益為訴訟案件爭點相關的實體利益以外的利益。這些利益可通過簡化程序或對缺乏實際益處、繁瑣的訴訟程序進行避免而獲得,利益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因訴訟而耗費的時間、經(jīng)歷與金錢。由于重復起訴包含原告提起訴訟后的反復,也含有被告提起訴訟后的對抗,反復型的重復起訴中原告雖然本身具有通過訴訟程序保護自身利益的權利,但二次對同一案件提起訴訟就可視為對訴訟權利的濫用,其無端增加被告的應訴麻煩,屬于增加被告不必要的應訴時間與費用支出;對抗型重復起訴中,如被告不能利用前訴訟對其提出反訴,反而另行提起訴訟,則會對原告帶來不必要的應訴麻煩而承受時間與金錢的不必要消耗;基于這兩種重復起訴類型都會有反程序利益保護原則,所以應對其進行禁止。
(2)訴訟經(jīng)濟原則。訴訟經(jīng)濟原則作為民事訴訟的基本理念之一,對當事人在精力、時間和費用消耗方面的成本與國家的訴訟成本具有合理控制與降低的要求。其在重復起訴方面以經(jīng)濟視角提出了對法院重復審理的觀點,認為法院重復審理不經(jīng)濟,應當合理利用司法資源,而這有進一步擴大了訴訟制度解決糾紛的功能。由于民事訴訟屬于國家通過公權解決私權糾紛的一項制度,所以要求其中的私法資源必須得到科學合理的分配,而對同一案件的反復審理即是對有限司法資源的不合理應用,其對其他國民平等使用訴訟制度的機會是一種壓縮甚至占有,且國家在法院重復審理同一案件的過程中也無法得到成本無端浪費的相應彌補。由此得出重復起訴的情況應該得到制止,因為它不僅浪費了當事人的程序利益,也有礙于其他公民享受訴訟權利的公平性,更對國家的訴訟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3)維護司法權威。司法權威作為民眾信賴國安家司法判決的重要指標,應得到相應的維護。然而對同一案件的重復審理很容易因當事人在前后訴訟中提供的訴訟資料、證據(jù)材料和防御心理的不同而出現(xiàn)與前訴訟不同的結果,如此前后訴訟矛盾難以解決,只能相互抵消,不僅不利于案件審理的公正性,更會令國家司法裁決的權威性收到威脅,進而引起民眾對司法機關的信譽危機[5]。因此,對于前后訴訟內(nèi)容和主要爭點相同的情況,相關人員應盡量將關聯(lián)紛爭于一次訴訟中解決,并禁止重復起訴的情況發(fā)生。
四、禁止重復起訴的處理方法
在具體的重復起訴案件的處理環(huán)節(jié),我國司法領域還常用其他法律法規(guī)的內(nèi)容對二次訴訟案件進行處置。當前我國立法與司法的有關解釋對重復起訴行為主要提出以下兩種處理方式:
(1)作為管轄權問題的處理?!睹袷略V訟法》地35條規(guī)定指出: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管轄范圍的訴訟中,原告只可以選擇其中一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如原告分別向兩個以上在管轄范圍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則案件歸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接管[6]。這一規(guī)定的提出有效的避免了同一民事訴訟案件重復起訴的情況,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更是對這一規(guī)定做了細化的解釋: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具有對同一案件管轄權的情況,其中每個法院都可以對案件訴訟進行接收,但先立案的人民法院不得將案件移交給另一個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一個人民法院在對訴訟案件進行立案前如發(fā)現(xiàn)其已在其他人民法院立案的,則不可重復立案;一個人民法院在對訴訟案件進行立案后發(fā)現(xiàn)其已在其他人民法院立案的,應將案件的接管權移交回先立案的人民法院。這一規(guī)定是對當事人與法院的權利做了細致的分化,即當事人可以同時選擇兩個以上的人民法院進行訴訟,而法院則需根據(jù)立案的先后順序進行對案件接管的判定。
(2)請求權競合情況下的訴訟變更?!逗贤ā返?22條指出當事人一方存在違約行為而導致對方人身、財產(chǎn)權益受到侵犯的情況,受害方有權要求侵犯權益一方承擔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中的第30條規(guī)定也對此做了進一步的補充說明,即債權人在按照合同法第122條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提出起訴并做出相應選擇后又在一審開庭前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準許;而對方當事人對管轄權提出異議時,經(jīng)審查異議成立,則變更訴訟請求應予以駁回。這一規(guī)定說明了對訴訟標的問題的認可是建立在舊實體法說的基礎之上,在舊實體法說沒有變動的情況下對競合情況予以承認,而一旦競合情況面臨違約與侵權的情形,則法律應賦予當事人以選擇權,令其選擇其中一種情形進行訴訟。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違約訴訟與侵權訴訟在規(guī)則、舉證、免責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異,所以在原告就其中一個方面提出訴訟時,法院應在開庭前就這一情況對其進行詳細的闡明,以令原告出現(xiàn)其他方面的請求時可對訴訟進行及時變更。
結語:綜上所述,司法實踐中對重復起訴行為的禁止一直存在,但卻多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形式出現(xiàn),缺少實質的依據(jù)和相應的理論支持,常常導致法院收到一個案件多種角度的多次訴訟,不但對法院的資源是一種過度的消耗,還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司法判決的權威性與穩(wěn)定性。為讓這一系列的情況得到解決,相關人士應就重復起訴行為的界定、理論與法律依據(jù)和處理方法入手,通過對以上內(nèi)容的分析與探究,對當前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內(nèi)容進行系統(tǒng)化、規(guī)則化的界定,以讓禁止重復起訴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得到更恰當?shù)膽谩?/p>
參考文獻
[1]嚴旭輝. 論民事訴訟中"重復起訴"的認定[J]. 法制與社會, 2018, 000(004):97-98.
[2]熊琰琰, 徐瀟. 論民事重復起訴的識別標準[J]. 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8, 28(05):11-14.
[3]武彬. 從一則案例看司法實踐中重復起訴的識別與認定[J]. 職工法律天地:下, 2018, 000(010):P.116-117.
[4]范衛(wèi)國. 重復起訴規(guī)則中“裁判結果”的理論詮釋與實踐路徑[J]. 甘肅政法學院學報, 2019(5):20-30.
[5]王杏飛. 對民事二審中撤回起訴的再認識[J]. 中國法學, 2017(3):267-285.
[6]蔣瑋. 大陸法系訴訟系屬中重復起訴禁止及經(jīng)驗借鑒[J]. 甘肅社會科學, 2016, 000(006):133-137.
作者簡介:陳臣;性別:女;民族:土家族;籍貫:重慶市;學歷:本科(研究生在讀);單位:西南財經(jīng)大學;研究方向:訴訟法學。
(西南財經(jīng)大學?四川?成都?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