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年畫家投身于現代工筆畫的創(chuàng)作之中,在工筆畫的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工筆人物已經開始走向現代化,不斷地更新時代的特征和審美趣味,本文將著重討論,順應時代變化,更新藝術主題,如何從生活中去搜尋新的靈感,為傳統(tǒng)藝術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古典美與現代美;工筆畫;創(chuàng)作;少女
一、現代工筆畫大形勢
工筆人物畫在現代越來越流行,但其實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人物畫才剛開始崛起, 那個年代的傳統(tǒng)繪畫處在一個藝術精神與形式的危機之中,與同時期的西方繪畫相比,這個危機主要體現在對人表達的弱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藝術家們開始探索新的形式,摒棄了許多傳統(tǒng)筆墨表達的禁錮,追求視覺上的新鮮感和沖擊力。并且實現了兩個突破;寫實的突破與表現人的題材的突破,從而把中國的工筆藝術推向了一個歷史性的高度。追求生活體驗和對自然人性的贊美成為了美術界的思潮。
隨著現代工筆畫層出不窮的大環(huán)境下,大部分畫家開始尋求各種突破,希望可以開辟一條新路子,大部分人都選擇從構圖,繪畫題材、表現技法、寓意等方面開始創(chuàng)新。因此衍生出來一個新畫派—新工筆,杰出代表有張見、高茜、徐華翎等,這些畫家作品中都體現出他們對于這個時代,對于工筆的獨特的思考。
二、對徐華翎及高茜的作品分析
這其中我非常喜歡高茜與徐華翎的作品,她們的作品無不透漏著古典美與現代美。就拿徐華翎的作品來說,她筆下大多是花季少女,通過對身體軀干或者局部細節(jié)的放大,花季少女的稚嫩躍然于絹上,這種纖細嬌弱的體態(tài)透漏著對與未來的期盼甚至是欲望。她的畫面中除了人物,幾乎沒有太多東西,她主觀上去掉了空間,這是在給畫面做減法,從“香”系列到“絲圖”到“若輕”,畫面主題始終是花季少女,從軀干到具有指代性的蕾絲花邊,她把作品中那些從屬、附屬性的元素提煉出來,單獨作為一個單元,加以描繪。這種具有現代裝飾趣味的構圖形式加上妙齡少女的組合,區(qū)別于傳統(tǒng)女性題材,突出現代美的審美需求。與此同時徐華翎把畫面中的顏色極度弱化,體量感弱化反而讓畫面多了一份沉靜、優(yōu)雅,畫面上的少女突然活了起來,洋溢著青春,似夢幻般,渲染出古典的意境美。
再看高茜,不難發(fā)現, 她對于圖案或者物體有近乎偏執(zhí)的喜愛,在她的作品中, “物”是她精心挑選出來的, 雖然高茜的作品不描繪人物形象, 但她對于“物”的描繪以及呈現方式都夾雜著人的氣息。她研習的是古典式、學院式的繪畫風格,因此營造古典意境始終是她創(chuàng)作的重要觀念。一柄木梳、一雙高跟鞋、一輪圓鏡、一塊繡花布、一只蝴蝶等,這些物品在傳統(tǒng)意識中都與女性角色息息相關,與女性的內帷生活緊密相連。但她的畫面又超越了傳統(tǒng)“閨閣”的束縛。比如她的作品《獨角戲之三》, 她大膽地將高跟鞋作為主體放置在畫心位置。布幔桌臺、花草小蟲、這些平平無奇的物體在她的繪畫中顯得異常神秘、優(yōu)雅, 有著極簡美學的格調。高茜在書中曾說過, 她心中的古典情懷想要通過現代人的視角去演繹,希望通過她的繪畫可以把日常所見之物賦予新的生命。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 可以讓她自由、無拘束地表達內心的想法。
三、古典美與現代美的融合
作為工筆畫創(chuàng)作的一份子,我也努力突破自己,打破傳統(tǒng)工筆畫的刻板印象。她們的畫帶給我了很多啟發(fā),因此我開始確立了自己的繪畫方向,就是把古典與現代相結合。譬如我的創(chuàng)作《恰同學少年》就是我結合兩者的嘗試,畫面中的現代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主體的選擇、構圖、色調。首先畫面是由四位年輕女孩為主體,姿勢均為站立,服飾鮮亮、有設計感,在女孩周圍,穿插著許多散尾葵,這些散尾葵散落著,豎立著,有的朝這、有的朝那,有些甚至不合現實邏輯,但它們的存在就是為了突出主體,通過中心人物服飾大面積的留白,這些散尾葵形成的大量的、復雜的線條正好與畫面留白形成強烈對比,這種主觀的現代裝飾性的處理方式區(qū)別與傳統(tǒng)工筆人物畫客觀的描繪,傳統(tǒng)繪畫,通常很符合生活,很符合邏輯,畫一個花,它要么長在花盆里,要么放在桌子上,而現代工筆畫有時候不講規(guī)矩,所有東西都可以使用,按照畫家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創(chuàng)新、突破,主要看作品傳達的意象如何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 如何能表達出現代生活的氣息,這就是現代的審美趣味。
其次構圖形式比較現代、新穎,采取頂天立地式構圖,這種構圖的特點就是主體到畫面上下邊緣距離非常小,幾乎不會留太多的空隙,但是這種形式會突出人物形象的高大、氣勢,讓畫面更具有沖擊力。
最后是對色調創(chuàng)新,現代工筆畫對于所表現的對象以及顏色的嘗試應該是新穎大膽的,區(qū)別于傳統(tǒng)工筆畫,傳統(tǒng)工筆畫中大多是以黃褐色,以及中性色作為底色,對于主體的描繪,也是基于主體本身的固有色,但是現代工筆,往往不在注重觀念上的造型或者色彩,而是進行主觀的處理,《恰同學少年》中,整幅畫面是以冷色調為主,背景我用了中性色,除去畫面中黑色、灰色、白色,大部分面積我用了藍色,包括大面積的散尾葵,為了調整畫面的和諧,中和畫面的冷,我在衣物、裝飾品上采用了很多暖色,包括人物后面的背景也是臨時起意加了一大塊紅色的磚石,這些都是為了豐富畫面,主觀性的加入的,這也是現代美的一種體現,多元、開放、不設限。
我畫面中的古典美體現在塑造古典意境以及傳承傳統(tǒng)工筆的精神氣上面,雖然我們現在講究創(chuàng)新突破,但是決不能忘本,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審美需求,但是傳統(tǒng)的文化精神不能丟,我雖然采取了現代式的構圖,但是從人物臉部、身體的著色方式來看,我還是注重于傳統(tǒng)技法的表達,通過無數遍的分染、罩染,讓人物皮膚更具質感,同時非常注重眼神、情緒的刻畫,以形寫神、氣韻生動。只有如此,才能塑造出古典美。
四、結語
傳統(tǒng)工筆需要創(chuàng)新,也需要保留傳統(tǒng)的藝術精神,事實證明將古典與現代結合起來是一條可行的路子,我認為結合兩者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現代的構圖方式結合傳統(tǒng)繪畫方法,既不失傳統(tǒng)又可以創(chuàng)新,希望創(chuàng)作者可以不斷突破束縛,為工筆人物畫注入更多生命力,探索工筆畫創(chuàng)新的新可能。
作者簡介:高敏(1996.07-27),女,漢族,籍貫:山東省東營市,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 ,碩士學位,專業(yè):國畫專業(yè),研究方向:工筆人物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徐州?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