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福
(致公黨上海市委會,上海200041)
從1895年廣州起義未遂到1911年武昌首義勝利這一時間段內(nèi),為了發(fā)動革命,孫中山除了曾在上海和廣西有過非常短暫的逗留外,長期流亡海外。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他曾經(jīng)6次赴檀香山、16次流亡日本、8次至新加坡、9次到馬來亞、5次至越南、2次去暹羅以及至少有4次赴歐洲,足跡遍及海外主要華僑僑居地。其間,孫中山先后于1896、1904、1909和1911年四次踏上美國大陸,借助洪門的影響力,打開了通向華僑社會的大門。他在華僑中宣傳革命思想,建立革命組織,募集革命經(jīng)費,策應(yīng)國內(nèi)反清武裝起義,引領(lǐng)國內(nèi)革命大勢,使美國華僑社會成為他領(lǐng)導(dǎo)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根據(jù)地。廣大華僑成為他領(lǐng)導(dǎo)的這場革命運動的動力之一,充分展示了那個時代孫中山在海外革命活動的特定內(nèi)涵、路徑和重要方式。從這一意義上說,孫中山的美國之行是他在海外革命活動的一個縮影,具有代表性。史事留蹤,遺范可鑒。
辛亥革命時期,中國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中的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尋找合作伙伴的過程中,都著重在爭取廣大華僑的支持。1899年7月康有為在加拿大成立“保救大清光緒皇帝會”(簡稱“?;蕰保?,接著又陸續(xù)發(fā)展到美國、墨西哥、南美等地,華僑多為?;逝伤杀?。針對保皇派的?;市麄?,孫中山在美洲大陸的革命活動,就是從宣傳革命開始,以革命學(xué)說灌輸華僑,奪取宣傳陣地,擴大革命影響,促進革命向前發(fā)展。這是在國內(nèi)無法做到的。
1894年11月,孫中山“欲糾合海外華僑以收臂助”[1]85,在檀香山成立以“驅(qū)除韃虜,恢復(fù)中華,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為宗旨的興中會。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后,孫中山流亡日本。1896年6月18日,孫中山從檀香山抵達美國舊金山,居舊金山月余,接著橫越大陸,經(jīng)芝加哥抵紐約,沿途在華僑中宣傳革命??墒?,在孫中山那個年代里,無論是國內(nèi)人民還是海外僑胞,在傳統(tǒng)的封建思想的桎梏下,要他們接受“革命”“造反”的思想,談何容易。同時,受美國排華風潮的影響,華僑處境惡劣,他們大都在為自身的生存和安全而掙扎,無暇顧及祖國的事情;加之致公堂或“不明吾旨”,多有不知“反清復(fù)明”其義者,“政治之意味殆全失矣”[1]87;或以孫中山“未列籍洪門,竟視同陌路,無助之者”[2]42?!半m經(jīng)總理苦心孤詣,舌敝唇焦,均難收效?!保?]138誠如孫中山在《孫文學(xué)說·有志竟成》中所說:“美僑華僑之風氣蔽塞,較檀島尤甚。故予由太平洋東岸之三藩市登陸,橫過美(國)洲大陸,至大西洋西岸之紐約市,沿途所過多處,或留數(shù)日,或十數(shù)日。所至皆說以祖國危亡,清政腐敗,非從民族根本改革無以救亡,而改革之任人人有責。然而勸者淳淳,聽者終歸藐藐,其歡迎革命主義者,每埠不過數(shù)人或數(shù)十余人而已。”孫中山第一次美國之行,沒有達到預(yù)期目的,“不過為初期之播種”[1]86-87。
1896年9月23日,孫中山由紐約赴倫敦,1897年7月1日離開英國,取道加拿大前往日本。
1899年年末,康有為派出梁啟超在檀香山建立?;蕰?,“其反對革命,反對共和比之清廷為尤甚”[1]89。為了“打擊保皇毒焰”,1903年10月5日,孫中山從日本到檀香山,與康、梁?;逝蛇M行斗爭,奪回革命陣地,重建革命組織。接著孫中山?jīng)Q定再次赴美宣傳革命。
1904年3月,孫中山第二次訪美。行前,孫中山的母舅楊文納以孫中山“第一次游美,成績不佳,實由缺乏同志相助”。“故為聯(lián)絡(luò)多數(shù)同志起見,宜即列籍洪門,以厚黨勢”[3]147。況且,北美是?;蕰陌l(fā)源地,?;蕶C關(guān)林立,“倘不與洪門人士合作,勢難與之抗衡?!保?]101所以力勸孫中山入闈洪門。孫中山采納母舅的建議,于1904年1月在檀香山入闈洪門。
4月6日,孫中山抵達舊金山。由于清廷駐舊金山領(lǐng)事何祐與?;逝扇说臉?gòu)陷,美國移民局不準孫中山上岸,并于次日將孫中山移送移民局仙人島扣留所,幾被清公使引渡回國。所幸孫中山自檀香山啟程赴美時,檀香山的致公堂已電告舊金山致公堂大佬黃三德。黃三德去接船時,得知孫中山被移民局囚禁,大為憤激,立即展開營救。當時,在美國華僑社會中洪門致公堂勢力十分強大?!胺灿腥A僑駐在之地,莫不有之,咸隸屬于舊金山。華僑名列會籍者占十之八九?!薄凹疤教靽 T部將亦多亡命美洲,參加致公堂團體,為之提挈指導(dǎo),因之旗幟鮮明,勢力日盛?!保?]101,113因此在美國,洪門致公堂的存在及其影響,乃是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進行革命活動的特殊有利條件和依靠力量。此次孫中山舊金山蒙難,經(jīng)舊金山致公總堂大佬黃三德、《中西日報》社社長伍盤照和致公堂英文書記唐瓊昌等營救,于28日獲準入境并取得在美居留權(quán)利。隨后,孫中山便以洪門大哥身份開展對美國華僑的工作。
鑒于美國大陸華僑風氣較為閉塞,孫中山與黃三德等洪門大佬商議翻印并發(fā)行鄒容的《革命軍》1.1萬冊,分贈“全美僑眾,以廣宣傳”。孫中山在其所著《建國方略》中曾言:“《革命軍》一書,為排滿最激烈之言論,華僑極為歡迎;其開導(dǎo)華僑風氣,為力甚大?!保?]92“全美華僑得此有力宣傳之啟導(dǎo),知識為之大進”[4]105,逐漸扭轉(zhuǎn)了?;逝稍谌A僑中占優(yōu)勢的局面。隨后孫中山從“改組堂報,主導(dǎo)輿論”和“整頓堂務(wù),修訂章程”兩個方面作為切入點,進一步同保皇派爭奪群眾。美洲致公總堂的堂報是創(chuàng)辦于1902年的《大同日報》,但主筆卻是?;蕰藲W渠甲。在孫中山的建議下,改聘留日學(xué)界劉成禺為主筆,從而使革命黨人在美洲獲得一個重要的輿論陣地,得以主導(dǎo)輿論。由是“革命橫議,鼓蕩全美,華僑受其感化者日眾”?!洞笸請蟆芬讕檬菍O中山1904年之行的最顯著成績?!捌浜蟾缧梁赡昝乐弈媳备鞑和藭闪⒓盎I餉起義的偉績,均導(dǎo)源于是焉?!保?]112同時,通過孫中山建議并親自為致公堂“重訂新章”,把“驅(qū)除韃虜、恢復(fù)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quán)”這辛亥革命的十六字綱領(lǐng)列為洪門宗旨。在孫中山的促進下,洪門堂口開始逐步走向統(tǒng)一,原先的革命意識被復(fù)蘇了,從而開啟了洪門與時俱進的大門,為1925年改致公堂為黨提供了思想條件。
致公堂“整頓黨務(wù),修訂章程”后,孫中山在黃三德陪同下游歷美國各埠。自5月24日從太平洋東岸的舊金山出發(fā),迄于12月14日從大西洋西岸的紐約離美赴英,耗時半年余,橫越美國大陸,遍訪百數(shù)十埠,奔波在華僑中宣傳革命。這次周訪美國,行程中,黃三德不僅擔當起孫中山的起居和保衛(wèi)工作,而且每到一處就介紹孫中山同當?shù)氐闹鹿煤腿A僑中的知名人士相識,擴大孫中山在華僑中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行程中孫中山經(jīng)由黃三德的介紹,于7月中旬與在紐約的美國著名人士麥克威廉士相見。在麥克威廉士的建議和支持下,孫中山與留美學(xué)生王寵惠合作撰寫《中國問題的真解決》,并經(jīng)由麥克威廉士之手,以單印本于九十月間刊印萬冊,分贈各國人士,這是孫中山第一次發(fā)表的對外宣傳的著作。在《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中,孫中山旗幟鮮明地率先提出“中華民國”的國號。為了確保革命成功,孫中山呼吁世界人民,尤其是美國人民對中國革命給予道義和物質(zhì)上的同情和支持,孫中山特別告訴美國人民:“因為我們要仿照你們的政府而締造我們的新政府?!保?]《中國問題的真解決》顯示出孫中山熾烈的愛國熱情和世界意識。
1904年的美國之行,由于孫中山自己沒有留下此次訪美的書面記載,因此相隨游埠的黃三德在其所著的《洪門革命史》中記錄的行程,就成為目前唯一能查找到的文字資料。但據(jù)司徒美堂在《旅居美國七十年·我與孫中山先生的過從》一節(jié)中說:“我同孫先生見面是在波士頓,那時我們都是30多歲,我正在波士頓街上推車賣豬肉……我們同住了5個月”[6]8。司徒美堂自述中只是說了他與孫中山相識于波士頓,在孫中山引導(dǎo)下,從此走上追隨孫中山投身革命的道路,沒有說明在哪一年。不過根據(jù)其他的相關(guān)資料可以推斷是1904年的事。
1896年孫中山首次訪美,行程僅止于紐約,沒有到過波士頓的文字記載。所以孫中山和司徒美堂初次見面,不在1896年。
1904年,孫中山第二次訪美時年39歲,司徒美堂是37歲,符合司徒美堂和孫中山見面時“我們都是30多歲”的說法。這一年孫中山也到訪過波士頓。因此,司徒美堂說他與孫中山初識于波士頓,在時間和地點這兩節(jié)點都有所依據(jù),有其可信一面,但“初識”一說僅見于司徒美堂自述,不足全信。
從行程時間上看,孫中山的波士頓之行是他訪美最后一段行程[7]8-10,雖然《洪門革命史》沒有具體記載在這三埠分別逗留的具體時間,但確切記載了最后一段行程的起迄日期。起自12月4日從紐約出發(fā),經(jīng)訪乞佛、波士頓、攬問頓三埠后返回紐約。12月14日孫中山自紐約赴英國,由此推算孫中山在三埠停留時間首尾不足十天。在這不足十天時間里,司徒美堂說他和孫中山同住5個月一說,經(jīng)一些論著和媒體引用敷演而廣為流傳。從時間上說,孫中山與司徒美堂在波士頓同住5個月之說,絕無可能。即便以孫中山此次訪游全程而言,總共只有6個月20天。在這有限時間段內(nèi),以美國本土東西之遼闊和當時的交通條件,孫中山既要游遍全美百數(shù)十埠,又要與初次見面的司徒美堂在美東波士頓一隅之地住上5個月之久,無論如何也難以令人置信。從史證上看,孫中山波士頓之行究竟與司徒美堂是否見過面?其依據(jù)也僅見于司徒美堂的自述。查找黃三德撰寫的《洪門革命史》和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的《國父年譜》,以及著名學(xué)者陳錫祺主編的《孫中山生平年譜長編》,均無“相識波士頓”,更無“同住5個月”的記述。張磊主編的《孫中山辭典》甚至連“司徒美堂”的條目也沒有收錄。這未必會是一種疏漏。
也許司徒美堂自己也覺得“同住5個月”之說有點不妥。在《旅居美國七十年》一文發(fā)表后的第4年,即1954年,司徒美堂在《回憶當年歡呼今朝》的文章中修改為“1904年我在波士頓致公堂會見孫中山先生……中山先生那時住在旅館,到第三天……他搬到致公堂宿舍來住,由我們每天料理他的伙食,他伏案讀寫,至深夜不止,第二天一早又出去找朋友宣傳”。這次修改雖然沒有明確幾天,但從行文看至少也在三五天以上,已經(jīng)超過孫中山旅美行程最后時段一半時間。這在事實上也難以說通。其實,孫中山在波士頓究竟住多少天只是問題的表象。司徒美堂的本意無非是強調(diào)早在1904年,他和孫中山相識于波士頓,在與孫中山朝夕相處的相當長的時日里,“使我(指司徒美堂)在政治上茅塞頓開,初步懂得要在中國進行‘民有、民治、民享’的道理”[8]119。這是他追隨孫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開始。
1909年春,孫中山“以歷年經(jīng)營粵桂滇三省軍事相繼失敗,南洋同志籌餉之力漸告枯竭,遂決計遠游歐美,另謀財源,以謀再舉”。
1909年10月30日,孫中山由英國啟程赴美國,11月8日抵紐約?!皶r有致公堂老友黃溪記親至碼頭接待”。在紐約,孫中山鑒于華僑有趨向革命之勢,遂與熱心革命的僑商研究,“即日成立美東同盟會”。孫中山在紐約,“數(shù)日后忽接黃興、胡漢民自香港來電稱廣州新軍今已運動成熟”,急需經(jīng)費。于是孫中山“就近往波士頓埠謁致公堂大佬(主事人)梅宗炯救助”①。
1909年11月20日,孫中山由紐約赴芝加哥。時有耶教牧師肖雨滋及其子漢衛(wèi),預(yù)約同志多人恭迎于車站,并開歡迎宴會于聚英樓。孫中山“即席演說革命真理及其趨勢,聽者莫不傾心”。李綺庵、梅喬林在回憶當時情景時說:“先生(孫中山)于席間演講革命之必要,有五、六小時之久,座皆感動。宴后同志等更環(huán)而領(lǐng)教,夜以繼日,如聽如來說法,說者諄諄而聽者津津?!保?]280后人從梅喬林的回憶中可以窺見孫中山作為一個政治家在運用演說宣傳革命,進行鼓動的卓越才能。受歷史條件限制,在宣傳形式和條件還不十分發(fā)達的年代,演說是孫中山宣傳革命、聯(lián)系群眾最常用的手段和最直接的選擇。它所引起的共鳴和產(chǎn)生的影響,常常是其他文字宣傳所不能達到的。從紐約到芝加哥,孫中山不顧旅途勞頓、苦心孤詣、舌敝唇焦,付出是巨大的。通過宣傳,孫中山趁熱打鐵,在芝加哥及時成立了同盟分會。孫中山在芝加哥居留月余,得捐款港幣三千元,即匯香港,接濟廣州新軍。
1910年1月13日孫中山離開芝加哥赴美西繼續(xù)募捐,經(jīng)洛杉磯于2月7日抵達舊金山?!袄钍悄新噬倌陮W(xué)社同志數(shù)十人歡迎于車站”。在孫中山建議下,“改組少年學(xué)社為同盟會,正月十八日(1910年1月28日)宣告成立”,由孫中山親自立盟。為進一步加強聯(lián)絡(luò)和統(tǒng)一領(lǐng)導(dǎo)在美國各地同盟會,舊金山同盟會被確定為美洲同盟會總會,統(tǒng)轄美洲各地分會。
如上所述,孫中山第三次訪美,其中在紐約、波士頓、芝加哥這三地活動了三個月,既為廣州新軍起義在三地華僑中募捐,又在三地華僑支持并參與下成立同盟會組織,所有活動,都沒有提及司徒美堂。這在情理上很難說通。因為據(jù)司徒美堂自述:他與孫中山不僅在1904年就已相識,并追隨孫中山革命,而且在孫中山第三次訪美之前,他已于“1894年和1905年間集合致公堂的熱血青年,在波士頓和紐約另組‘安良工商總會’,簡稱‘安良堂’”。雖說安良總堂在組織上仍隸屬于致公總堂之下,但實際上已是幾與總堂相當?shù)男聞萘?。當年“生活在美國大部分華人都屬于這兩個團體,并通過這兩個團體支持孫中山先生和革命黨”[6]61,11。按理說孫中山此次(1909年)美國之行,所到之處,都有安良堂的分支機構(gòu),卻為何沒有見到他與安良堂和司徒美堂之間有過交往的圖文資料?在紐約成立的美東同盟會和芝加哥的同盟會分會的加盟者名單中,也沒見司徒美堂在列。這也許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史料缺失所致。但這一現(xiàn)象多少也說明這一時間段里在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中,司徒美堂所占的位置及其關(guān)聯(lián)的程度。不過,據(jù)司徒美堂后來說:“1949年前,共回國五次……第一次在1909年?!保?]120比原先說的1911年提早了兩年,這也許可以看作孫中山第三次訪美在美東三地活動了三個月之久,司徒美堂何以沒有參與的理由。同時也說明,這一次孫中山訪美,司徒美堂沒有與孫中山見過面。
1910年2月,廣州新軍起義失敗。11月13日孫中山在檳榔嶼召開秘密會議。決定在廣州再次組織起義(即黃花崗起義)。為了策應(yīng)國內(nèi)反清武裝起義需要,孫中山“日不暇給”于1910年12月6日自檳榔嶼經(jīng)歐洲兼程赴美洲,籌措起義經(jīng)費,1911年1月19日到達紐約,稍作逗留后于1月23日西行,31日抵舊金山與黃三德等人會見,旋即往加拿大。孫中山此行是在《大漢公報》主筆馮自由的邀請并全程陪同下,開始在加拿大進行為期70多天的宣傳和募捐活動。
1911年2月6日,孫中山抵達溫哥華,受到當?shù)刂鹿么罄嘘愇腻a等人的熱情接待?!昂殚T人士及其他團體多熱烈歡迎,盛況為海外各埠所僅見”。“復(fù)由致公堂假得華人大戲院,逐日請總理演講革命之利害得失是非等種種問題”[3]234,“聽者二三千人,雖大雨淋漓,亦極踴躍,實為云埠(即溫哥華)未有之盛會”。孫中山見“人心如此”,深信“革命之成功可必矣”[9]。隨行的馮自由見華僑如此熱情乃向致公堂建議組織洪門籌餉局,專辦籌餉,以應(yīng)國內(nèi)起義需要。此一建議得到致公堂職員及會員的贊同。
是時,組織黃花崗起義的同盟會香港統(tǒng)籌部黃興、趙聲“以運動就緒,屢電催款”。溫哥華致公堂首捐一萬港元以為首倡。馮自由鑒于“洪門會員多屬勞工,僅憑個人捐助,不免曠費時日,殊不足以應(yīng)付急需,因提倡變產(chǎn)救國之議,蓋各埠致公堂會所多由會員捐資建筑,若使變賣助餉,實為事半功倍??偫砩钜詾槿弧?,“遂與總理同赴域埠(域多利亞,即維多利亞,下同),即于洪門歡迎宴上極力主張此說。各叔父多贊成之,惟中有少數(shù)謂會所為本堂永遠基礎(chǔ),集款之法盡多,何必為此孤注一擲?其言亦有理由,余不便勉強之,乃向一般散仔(洪門稱普通會員曰散仔)設(shè)法宣導(dǎo),痛言反清復(fù)漢之機會已到,及舍私從公之責任宜盡,各散仔大為感動,遂召集全體大會,一致通過以其會所樓房向銀行抵押香港銀三萬元匯充革命軍餉之議,是為旅美華僑破天荒之義舉。各埠致公堂聞之,咸為振奮,都郎杜埠(即多倫多)致公堂亦變賣其會所,得香港幣一萬元,可稱后先輝映”[3]235。加?xùn)|致公堂盟長譚義則陪同孫中山歷游加?xùn)|各埠,各埠洪門會員及華僑紛紛捐款3萬余港元。這里,馮自由生動地描繪了“變產(chǎn)救國之議”的歷史場景,并提供了這一過程的基本脈絡(luò)和要素。后人從馮自由描述的歷史場景中不難窺知,身臨其境的洪門大哥孫中山的“變產(chǎn)救國”之議,尚且需從“設(shè)法宣導(dǎo)”“一般散仔”的思想工作做起,然后才“召集全體大會,一致通過”,如此周折費力,當年遠在美國的司徒美堂至多是地區(qū)致公堂或安良堂的領(lǐng)導(dǎo),僅憑“閑話一句”就把致公堂“永遠基礎(chǔ)”的堂產(chǎn)“變賣助餉”,實難置信。
在短短的幾個月內(nèi)經(jīng)馮自由匯出的加拿大洪門致公堂募集的經(jīng)費約7.7萬余港元,而當時收到海外各地的捐款總數(shù)為15萬余元,加拿大的捐款對黃花崗起義的經(jīng)費支持可以說是起了決定性作用。他們慷慨解囊,不惜毀家抒難,抵押公產(chǎn),為革命捐餉,充分體現(xiàn)出高度的愛國熱情和獻身精神。對此,黃興、趙聲、胡漢民于1911年4月4日在《致域埠致公堂書》中作出了高度評價:“尊處同志聞系先變產(chǎn)業(yè),以急應(yīng)軍需,熱度之高,洵為海外所未有。”[3]237-238同時高度贊譽了馮自由在加拿大捐款活動中的作用和貢獻。
加拿大華僑捐款“熱度之高”,當與馮自由推動有關(guān)。黃興等收到捐款后的《致馮自由書》可以佐證:“以加拿大一屬而籌得如許巨款,微兄贊助之力,必不及此,佩感何似……此次籌款以加屬所得為最巨,即兄之能力可知?!敝劣隈T自由的建議為什么會被維多利亞致公堂采納,馮自由道出其中一個原因是“該地致公堂向以維多利亞埠為總堂,溫哥華埠為分堂,域堂歷史最老,受全加各埠致公堂之擁戴,溫堂則以地據(jù)水陸交通要沖,會員較眾,而財力亦較雄厚……向有取總堂而代之勢。域埠職員深以為憂,乃托余從中斡旋,使云埠仍尊之為首,余慨然允之,后此域埠職員能納余言,變產(chǎn)救國,即余兩地斡旋之效果也?!保?0]206這些細節(jié)也決定了“變產(chǎn)救國之議”,由馮自由提出的可信度大。
加拿大華僑變賣公產(chǎn),毀家紓難,輸財助餉,既補內(nèi)地同胞之所不逮,也使國內(nèi)參加起義的志士奮勵激發(fā)勇氣百倍。內(nèi)地同胞舍命,海外同胞出財,各盡所長,互相為用,促成革命大勢的高漲。
4月19日,孫中山由加拿大抵達美國紐約,4月28日抵達芝加哥。在芝加哥,孫中山得知黃花崗起義失敗的消息。
黃花崗起義失敗,孫中山認為起義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美國的致公堂與同盟會不能聯(lián)絡(luò),部分同盟會員對致公總堂人士多有微詞,致公總堂則以為是同盟會與之對立,因而對同盟會籌餉活動加以抵制,造成籌餉諸多困難,以致經(jīng)費不能及時接濟,從而導(dǎo)致人猶未齊集,而被清吏嚴防。孫中山非常希望化解致公總堂與同盟會的矛盾,以便更好動員美國華僑為支援國內(nèi)革命積極捐款。
孫中山在芝加哥處理完事務(wù)后,于6月3日啟程直奔舊金山。6月中,孫中山“甫抵金門,首從事于聯(lián)合兩派之工作,遂向致公大佬黃三德,大同日報社長唐瓊昌商談合作方法,欲令同盟會員一律加入致公堂,而致公堂則開特別拜盟會,刪除一切繁文褥禮,以優(yōu)待同盟會之入闈,同盟會員則遵總理命令,全體受盟,以示合作誠意”[10]210-211。經(jīng)過孫中山的分別工作,6月18日同盟會和致公堂兩大組織各自在《大同日報》和《少年中國晨報》上刊登聯(lián)合布告。美洲洪門致公堂和同盟會這兩大組織的聯(lián)合,客觀上使致公堂增加了新鮮血液,使其民主革命色彩更加鮮明,有利于致公堂向近代民主政治團體邁進,為日后致公堂改堂為黨打下了組織基礎(chǔ);同時也有利于同盟會進一步加強對致公堂的改革,更有效地發(fā)動華僑捐款,動員洪門會黨和華僑參加祖國的革命斗爭。
在兩大組織聯(lián)合基礎(chǔ)上,孫中山倡議仿照加拿大《洪門籌餉局》辦法于7月21日成立“美洲中華革命軍籌餉局”?;I餉局的主要任務(wù)是籌餉,致公總堂發(fā)出籌餉布告,并推選孫中山、黃蕓蘇、張?zhí)@蘊、趙昱四人為籌餉演說員,分南北兩路,孫黃擔任北路,張趙擔任南路,分途赴美國各埠進行規(guī)模最大的宣傳演說,一面宣傳,一面為國內(nèi)起義籌款。正是由于孫中山四處奔波的啟蒙宣傳,喚醒了海外華僑,使其奮起支援他的革命事業(yè),成為辛亥革命中一支重要力量。
本來,孫中山打算10月底前往紐約。10月12日當他在哥羅拉多州典華城(今丹佛市)得知武昌起義爆發(fā),革命軍占領(lǐng)武昌消息。當時,孫中山曾打算折回舊金山回國,“則二十余日可到上海,親與革命之戰(zhàn),以快生平”。由于國內(nèi)形勢迅速發(fā)展,孫中山更認為“此時吾當盡力于革命事業(yè)者,不在疆場之上,而在樽俎之間”[1]103。外交事務(wù)遠比回國參戰(zhàn)更為重要。
為了早日實現(xiàn)這一計劃,孫中山將籌款之事委托另外三人,自己則先行一步,于10月13日抵達芝加哥,旋即偕表弟芝加哥華僑朱卓文一起離開芝加哥,經(jīng)華盛頓,于10月20日抵達紐約。11月2日,孫中山離開紐約經(jīng)歐洲回國,于12月25日到達上海。
1911年,孫中山第四次訪美。在美洲居留幾近一年,足跡遍及美國和加拿大各大主要城市演說募捐,廣泛接觸洪門人士和華僑。然而奇怪的是從孫中山留下的文字記載中,目前還沒有找到司徒美堂參與這些活動的可以互相印證的文獻資料。但據(jù)司徒美堂自述:“黃花崗之役失敗,國內(nèi)的同志曾向?qū)O先生致電急需15萬美金。孫先生舉手無措,寢食不安。當時我想5元10元的叫洪門兄弟捐,必索革命同志于枯魚之肆,緩不濟急,于是就提議將加拿大的多倫多、溫哥華、維多利亞三地的四所致公堂大樓典押出去,大家一致贊成,立即把款項籌足了……辛亥革命成功,他(指孫中山)急于回國,路費450美元,我記得還是由阮本萬、李圣策、伍欽雄、黎觀長和我等五人拼湊的?!雹?/p>
事實是不是如司徒美堂所述那樣?
首先,1911年孫中山第四次訪美時,司徒美堂在不在美國?
起初司徒美堂說:“我是1880年(光緒六年)……到美國的。那年我14歲。”直到“1911年我第一次踏上回國的旅程”,“回廣東開平縣赤坎牛路里村”完婚[6]1,61,135。司徒美堂沒有說清楚1911年回國的具體月、日,但從習俗來看,旅居海外華僑一般總是選擇趕在年末除夕夜之前趕回老家探親或舉辦婚事。農(nóng)歷辛亥年的正月初一對應(yīng)的是公歷1911年1月30日。次歲,壬子年正月初一是1912年2月19日,司徒美堂說他是在1911年第一次回國,應(yīng)是指1911年內(nèi)啟程回老家過壬子年的春節(jié)。以此估算,武昌起義消息傳到美國時,司徒美堂或是已經(jīng)“踏上回國的旅程”。由是,就時間節(jié)點而言,司徒美堂有可能參與加拿大致公堂變產(chǎn)救國之義舉,而不可能參與武昌起義后在美國發(fā)生的事情。
后來,司徒美堂在1954年撰寫的《回憶當年歡呼今朝》一文中改稱他第一次回國是在1909年。這一更改既解釋1909年他何以沒有參與孫中山第三次訪美的諸多活動的緣由,同時也通過他列舉的集中在1911年發(fā)生的“幾件過從小事”,構(gòu)成他“支持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革命”的史事鏈。但是,司徒美堂自述的“幾件過從小事”,依然無法從同時代人的記述中得到印證。
其次,加拿大洪門變產(chǎn)救國的義舉,是由孫中山和馮自由在加拿大致公堂總部會議上提議并策動促成的史實依據(jù),并不只見于當事人之一的馮自由單篇的自述文章,還見諸于由他撰寫的相互聯(lián)系的多篇文章,以及由一些可以互證的相關(guān)文獻構(gòu)成的系統(tǒng)史料。因而“變產(chǎn)救國”之議出于馮自由之口,應(yīng)在情理之中,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1936年馮自由開始撰寫《革命逸史》,至1948年才完成,歷時12年?!陡锩菔贰烦择T自由的親身經(jīng)歷作基礎(chǔ)為辛亥革命提供大量鮮為人知的第一手資料外,“其余概以己亥年(1899-1900年)出版之香港《中國日報》及著者(指馮)多年保存的筆記函牘”重新整理而成,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此書與馮自由于1928-1930年成稿的《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互相補充,互為印證,一直是學(xué)術(shù)界研究辛亥革命時期歷史的重要參考書。在《革命逸史》中,馮自由以自己親身經(jīng)歷生動地描繪了他和孫中山一道從“變產(chǎn)救國”之議的提出到落實全部過程。而且,迄今尚未有人對此提出質(zhì)疑。相比之下司徒美堂“變產(chǎn)救國之議”的依據(jù)源自自己的自述文章,缺少他向加拿大致公堂發(fā)出“變產(chǎn)救國”建議的途徑、表達場合等諸多對說明事實真相有決定意義的史實要素,難以把司徒美堂的建議與加拿大致公總堂實施變產(chǎn)救國之舉連接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過程。而且,司徒美堂自述中把“變產(chǎn)救國之議”說成是“黃花崗起義失敗”后,這就顛倒了“變產(chǎn)”原本為起義“籌款”的因果關(guān)系。
而更重要的還在于1911年的司徒美堂是否具備推動千里之外的加拿大致公總堂典產(chǎn)助餉的影響力。雖然現(xiàn)有史料尚難具體說清辛亥革命期間司徒美堂在致公堂內(nèi)的地位和影響力,但從1925年4月16日,司徒美堂為著“本堂盟長梅宗炯……十月起程旅粵,待他家人侍奉以樂晚年,但因舟費未著”之故,特致函舊金山致公總堂黃仲賢、黃三德等“列位昆仲委大同報先生刊緣部”,“分寄美洲維多利亞、檀香山、呂宋等區(qū)各部各公堂捐助”,“湊成船費,方能旋歸”,落款人是“弟司徒美堂、阮本萬、黃敏求”三人這封信來看,當時司徒美堂的身份還只是波士頓致公堂還沒有正式名份的“臨時代辦”。1925年,為著數(shù)額不大(與籌餉比較)的舟費,司徒美堂等還需“煩總堂昆仲”助力,何況1911年的司徒美堂。如果追溯到孫中山為籌措1910年2月廣州起義經(jīng)費時,美國捐款的實際效果更能說明問題。1910年3月1日孫中山在復(fù)趙公璧函中說:“此次廣州之役,波士頓致公堂認五千,僅寄一千九百余元,紐約致公堂擔認者則一文未見?!保?1]要知道波士頓和紐約就在司徒美堂眼皮底下,理應(yīng)對當?shù)氐木杩钣懈蟮挠绊懞妥鳛椴藕线壿?;而捐款實績出奇之少,這一不合邏輯的事例,從另一側(cè)面反映了當年司徒美堂在美國洪門致公堂和華僑中的影響和潛能,對美國尚且如此,更遑論僅憑“變產(chǎn)救國”“一句閑話”就能令維多利亞致公總堂照辦不誤!
第三,孫中山獲知武昌起義的消息是在丹佛市一家旅館,在他身邊的是另一位籌餉演說員黃蕓蘇,而不是司徒美堂。武昌起義后,孫中山于10月20日抵達紐約?!捌涞刂访囟恍砰T謝客,任何人皆不接見?!保?2]據(jù)趙昱在《孫中山與海外洪門》中說,孫中山“知武昌已舉義,……遂拍電報至圣路易城,催我和張靄蘊速籌旅費,我和張乃急赴芝加哥,籌得五千金,直往紐約。在亞靈頓旅館見到中山先生。中山先生留我和黃蕓蘇、張靄蘊同寓數(shù)天”[13]。時間、地點、情節(jié)、緣由、結(jié)果等細節(jié)說得清清楚楚。而司徒美堂則另有一說:武昌起義“爆發(fā)后第三天,在紐約街上碰見中山先生……”。武昌起義后的第三天應(yīng)是10月13-14日,那時孫中山剛抵達芝加哥,或是正在趕往紐約的路上,所以在司徒美堂所述的時間、地點絕不可能會“碰見中山先生”。由是司徒美堂為“急于回國”的孫中山籌措路費一事也就無從說起。
第四,有意思的是,同樣是“發(fā)動致公堂通電擁護孫中山當大總統(tǒng)”一事,黃三德的《洪門革命史》較司徒美堂的記述更符合當時的歷史情景。武昌起義孫中山在美國和歐洲的外交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上海的《民立報》等報章,頻頻報道西方國家對于武昌革命的看法,并借外電之口提出:“總統(tǒng)大約孫逸仙充之?!比欢?,由于湖北軍政府在袁世凱北洋軍的強大炮火攻擊下連連失利,國內(nèi)出現(xiàn)了與袁世凱“議和”的喧囂聲。革命黨內(nèi)部也有相當贊成者,商討籌建共和政府的光復(fù)各省代表會議,甚至有過如下決議:如袁世凱反正,當舉其為臨時大總統(tǒng)。“虛位待袁”論甚囂塵上。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抵達上海才扭轉(zhuǎn)了混亂局面。孫中山抵達上海時,國內(nèi)各省代表已決議設(shè)臨時政府于南京,并定于29日進行臨時大總統(tǒng)選舉,于是黃三德和唐瓊昌等洪門人士商議,“謂南京各省代表,現(xiàn)震于海外華僑之聲勢。我等張大其聲勢,以為孫文后盾,并當發(fā)電公舉其為臨時大總統(tǒng)。唐瓊昌等人皆以為然。于是連日籌劃發(fā)電報,用各埠致公堂名義,各華僑團體名義,一日而發(fā)三數(shù)十封,電報之費逾千。果然,南京諸代表皆震驚孫文之虛聲,謂臨時總統(tǒng)非孫君莫屬”,“若使當日不發(fā)此數(shù)百十封電報公舉之,其聲勢不大,各省代表未必重視之”[7]22-23。黃三德所言不免有自矜功伐之嫌,但記述詳盡,較之司徒美堂的“孫先生回國后,我發(fā)動致公堂通電三百多封擁護他當總統(tǒng)”這樣的表述,更讓人信服。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因為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并無海外華僑代表參加選舉和被選舉的規(guī)定。所以臨時政府的中樞較少有華僑任職。但在孫中山的大總統(tǒng)府以及廣東、福建各級革命政府有不少華僑任職,其中當年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的在政府和總統(tǒng)府任職的旅美華僑,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就有總統(tǒng)府秘書梅喬林、張靄蘊,總統(tǒng)府庶務(wù)處長朱卓文,全國鐵路督辦公署顧問黃三德,中華民國陸軍部飛機隊隊長李綺庵。在地方革命政府任職的旅美華僑有廣東宣撫使張靄蘊,廣東臨時省議會代議士(參政員)趙昱,廣東省外交司司長羅泮輝,廣東省工務(wù)司司長程天斗等等。后來,經(jīng)過華僑的努力爭取,迭經(jīng)南京和北京臨時參議院多次討論,最終通過在參議院中設(shè)6名華僑參議員,其中就有唐瓊昌(舊金山《大同日報》社社長)、盧信(檀香山《自由新報》社主筆)[14]。司徒美堂在《旅居美國七十年》中也曾言:“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他(孫中山)曾電邀我作總統(tǒng)府監(jiān)印官。我說‘我不會做官’?!保ㄔ瓡邪凑Z說:“當時美堂先生是美洲致公堂總理,他是不能分身回國的”[6]10)這當然是一種解釋。但是此后發(fā)生的“二次革命”“護法運動”“陳(炯明)部兵變”和一代偉人溘然長逝等一系列的重大歷史事件,海外華僑都有鮮明的態(tài)度和行動,唯獨不見自述從1904年起就追隨孫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司徒美堂有所反應(yīng)。是沒有反應(yīng)?還是史料散失?或史籍漏記?都有待于去弄清真相。
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四訪美國,司徒美堂以他的“幾件小事”記述他和孫中山的過從。雖然司徒美堂“在這里僅說幾件過從小事”[6]8,但卻是評價辛亥革命時期司徒美堂的重要史實依據(jù)。這“幾件過從小事”經(jīng)一些論著和媒體廣為引用,幾乎成為歷史常識了。歷史貴在求真,求真作為一種精神,是歷史作為一門學(xué)科存在的內(nèi)在要求和價值標準。離開了歷史真實,一切詮釋、分析及論定都無從談起。司徒美堂自述他與孫中山這“幾件過從小事”是否客觀存在,不能僅憑自述一面之詞,需要與同時代人的記述和其他相關(guān)文獻資料進行對照鑒別,從中淘篩出真實反映歷史面貌和歷史進程的史實,從而成為書寫信史的依據(jù)。這是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認知的一項基礎(chǔ)工作,它有助于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在某一歷史時期的歷史定位。司徒美堂與孫中山“幾件過從小事”全部源自司徒美堂自述。后人若是取己所需,既沒有重建史實、提供學(xué)術(shù)支持,又不加辨析地引用在未經(jīng)查證的“史實”之上,運用推導(dǎo)、演繹、歸納得出的結(jié)論作為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定論的支撐,未免過高而成為敗筆。
關(guān)于辛亥革命時期司徒美堂與孫中山“幾件過從小事”的辨析,旨在澄清歷史真實,以免以訛傳訛,貽誤后人,但同時也提出了司徒美堂的歷史定位問題。
記得革命導(dǎo)師說過,“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自己的看法為根據(jù)”,“而是看他做些什么”,“是根據(jù)他們比他們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從這些論述中,筆者得到一個重要的啟迪,即:確認司徒美堂的歷史地位不是取決于他早在辛亥革命時已追隨孫中山投身革命的“時間”,而是在于他為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革命究竟“做些什么”,有沒有“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15]。
根據(jù)“做些什么”和“比他們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這兩點,在上世紀卅年代之前,有關(guān)評定司徒美堂歷史地位的一些重要史實絕大部分取自司徒美堂自述,較少有同時代人留下的文字記載或文獻資料可以佐證,其史料價值或可信度難以評估,因而難以作為其定位的事實支撐。但自上世紀30年代起至50年代中,司徒美堂許多重要的活動就是在這一時間段里的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和締造新中國的歷史大舞臺上演的,稱得上是“比他們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這些重要的史實既源于司徒美堂的口述歷史,又有案可稽,在很大程度上接近或符合歷史的真實,從而為司徒美堂的歷史定位提供可信的史實依據(jù)。通過這些史實鏈不難確定司徒美堂的歷史定位為——“一代僑領(lǐng)”“美洲愛國華僑的旗幟”。
(一)1926年2月中國致公黨總部自美國舊金山遷至香港,逐漸弱化了原先對美洲的影響,黨堂在美洲的作用和地位發(fā)生逆轉(zhuǎn)。1930年6月,由司徒美堂主持的南北美洲洪門懇親大會在紐約舉行,大會議決以紐約致公堂為南北美洲洪門總部;紐約洪門總部以司徒美堂為主席,把原先堂黨不分的致公黨中不欲改黨的南北美洲202個洪門堂口或洪門機關(guān)組織起來,統(tǒng)一領(lǐng)導(dǎo),從而在致公黨內(nèi)占有半壁江山。由此,司徒美堂在美洲致公堂內(nèi)地位蒸蒸日上,擁有了作為美洲僑領(lǐng)必要的群眾基礎(chǔ)和組織基礎(chǔ)。1931年在香港舉行的“五洲致公堂代表大會”成立“中國致公堂總干部”,被推為總監(jiān)督。由此致公黨的組織狀態(tài),從原先的堂黨不分轉(zhuǎn)變?yōu)樘命h分途。之后,隨著形勢的變化,致公堂后來居上的態(tài)勢日益明顯。
抗戰(zhàn)初期,司徒美堂“把主要精力放在組織募捐上,發(fā)動美洲華僑以各種方式募款”。為了更好策動和團結(jié)美洲華僑支援祖國抗戰(zhàn),1935年12月,在紐約全體華僑大會上,司徒美堂表示寧死不做亡國奴,極力促成囊括紐約絕大多數(shù)華僑社團的“紐約全體華僑抗日救國會”,形成了華僑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16]。1939年6月15日,在司徒美堂主持下,全美洲洪門致公堂所屬十余國223處洪門機關(guān)的代表齊聚墨西哥城召開懇親大會,會議通過成立“全美洲洪門總干部”。由司徒美堂任總監(jiān)督,呂超然任部長。美洲致公堂在“統(tǒng)一內(nèi)部之指揮,齊一戰(zhàn)時之步伐,增加一切力量,以此力量與我全國四萬萬五千萬兄弟姐妹同一集合”[17]的抗戰(zhàn)目標下,暫時結(jié)束了堂號林立、堂斗激烈的局面。過去門戶之見渙然冰釋于挽救中國民族于危亡之中。全美洲華僑團結(jié)一致,同仇敵愾,掀起抗日救國的熱潮。這是全美洲華僑民族意識和組織程度提到一個嶄新高度的標志,彰顯出司徒美堂作為僑領(lǐng)在美洲僑胞中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司徒美堂在美洲華僑中的聲威大震。此時的司徒美堂已年逾古稀。
(二)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在祖國抗日救亡運動和到訪美國的蔡廷鍇、陶行知等愛國民主人士的影響和推動下,司徒美堂的政治視域開始超越美洲一隅,從國家、民族的高度關(guān)注國內(nèi)的政局。“皖南事變”前夕,司徒美堂從國共兩黨軍事首領(lǐng)來往的電文中察覺到國共兩黨摩擦的嚴重性,預(yù)感“祖國將有內(nèi)戰(zhàn)爆發(fā)之虞”。于是以全美洲洪門總干部監(jiān)督名義,“敢以血誠”代表“全美洲十萬洪門僑胞”,于1941年1月8日發(fā)表著名的“齊電”:“呼吁國共兩黨放棄前嫌,重修兄弟之好,攜手抗戰(zhàn),先使河山光復(fù),領(lǐng)土完整?!北磉_了海外僑胞希望國共兩黨以團結(jié)為重的心聲,同時也充分顯示司徒美堂作為愛國僑領(lǐng)對形勢的感應(yīng)的敏銳和政治視域的寬闊。
1942年2月,為祖國的抗戰(zhàn)、為維護僑胞的利益,司徒美堂經(jīng)“香港脫險”,抵達重慶出席第三屆國民參政會。重慶之行是司徒美堂一生中第一次與中共高層領(lǐng)導(dǎo)零距離接觸。這段經(jīng)歷使司徒美堂對中國共產(chǎn)黨不甚了解到同情支持,是他日后接受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一個起點。會議結(jié)束司徒美堂返美前夕,蔣介石委以“宣慰美洲華僑”名義,代表國民政府宣慰華僑。周恩來親自為美老送行并囑咐美堂老人將祖國抗日的重要性和真相告知旅美華僑。司徒美堂僑領(lǐng)美洲的地位得到國共兩黨的認可?!按舜?,司徒美堂從祖國歸來后,辭去了在美的其他職務(wù),專做紐約籌餉總會工作。他每天早上10時上班,深夜12時才回家。”“司徒美堂在美洲,不顧國民黨右派分子的攻擊,在財力上給予八路軍、新四軍以極大支持”[6]147,彰顯其支援祖國抗戰(zhàn)的堅強意志和支持革命的大無畏精神,以及釋放以身作則的先鋒模范作用的感召力和推動力。
(三)抗戰(zhàn)勝利前夕,司徒美堂出于對戰(zhàn)后祖國的復(fù)興事業(yè)和民主政治建設(shè)事業(yè)的關(guān)心,于1945年3月,以“致公堂總干部”為基礎(chǔ),在紐約成立“中國洪門致公黨”。從此終結(jié)了致公堂改堂為黨的歷史使命。1946年初滿懷愛國之心、報國之情的司徒美堂,率中國洪門致公黨及美洲致公堂代表一行來到上海,與國內(nèi)洪門一道組建華僑新黨——中國洪門民治黨。不久司徒美堂察覺自己組黨受騙,旋于1947年9月6日宣布退出民治黨。同時司徒美堂在國內(nèi)居留期間,受到形勢的發(fā)展和國統(tǒng)區(qū)蓬勃高漲的愛國民主運動的影響,改變了原先對國民黨蔣介石不棄不離的態(tài)度,在他此后人生的道路上出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拐點。
1947年10月11日,司徒美堂離開上海于18日抵達香港,旋即返回開平老家。大約半年后復(fù)又取道香港返回美國。到港之時,正是中國共產(chǎn)黨發(fā)布“五一口號”不久。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影響和幫助下,在與中國致公黨領(lǐng)導(dǎo)人李濟深、陳其尤、黃鼎臣等接觸交往中,認清了自己前進的方向,在中國歷史的緊要關(guān)頭作出了重大而又正確的抉擇,從而成為引領(lǐng)美洲愛國僑胞支援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的一面旗幟。10月18日發(fā)表“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召開新政協(xié)的聲明”,表達對即將到來的“真正民主新中國”的支持和信心,并表示“愿以八十有二之高齡,為中國解放而努力”。10月23日“上書毛澤東主席致敬書”,表示接受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
1948年10月30日司徒美堂返抵紐約。返美后的司徒不辭老邁,在華僑中奔走宣傳祖國革命形勢和中共主張,打消僑胞對中國革命前途的疑慮,動員海外僑胞支援人民解放戰(zhàn)爭。
1949年1月20日毛澤東主席發(fā)函邀請司徒美堂回國參加新政協(xié),既彌補了舊政協(xié)沒有華僑代表的闕失,又顯示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從以陳嘉庚為代表的東南亞華僑到以司徒美堂為代表的美洲華僑)團結(jié)海外僑胞為締造新中國而努力奮斗!
1949年9月,司徒美堂“不顧80高齡,毅然自美飛返”北平,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成為創(chuàng)建新中國的華僑代表”。此時的司徒美堂已是耄耋老翁。新中國成立后,司徒美堂定居北京,參加人民民主政權(quán)的建設(shè),繼續(xù)為愛僑、護僑出力,溝通海外華僑和祖國聯(lián)系,向他們宣傳和解釋政府的各項政策,幫助他們對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革命和建設(shè)事業(yè)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為新中國的僑務(wù)工作盡心盡力,發(fā)揮他人無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作為“一代僑領(lǐng)”,司徒美堂可謂“大器晚成”。1955年5月8日,司徒美堂病逝北京,享年87歲。司徒美堂的一生,誠如葉飛同志所說,他的“光輝業(yè)績,是美洲愛國華僑的旗幟,與代表東南亞愛國華僑的陳嘉庚先生交相輝映”。[6]2
注釋:
①馮自由:《海外各地中國同盟會史略》,載《革命逸史》第四集,第165-168頁。其時,梅宗炯為波士頓致公堂盟長,以往洪門致公堂懇親大會都是由他代表美東新英倫六?。ń窬捯蛑?、新罕布什爾州、佛蒙特州、麻蕯諸塞州、羅德島州、康涅秋格州。底特律和波士頓為主要城市)出席。梅氏宗親在美東勢力雄厚。
②《回憶司徒美堂老人》,第9頁。關(guān)于抵押堂產(chǎn)一事,司徒柱在《憶先父司徒美堂》一文中說,1904年孫(中山)先生正抵舊金山,為當?shù)孛绹泼窬炙?。“后得父親(指司徒美堂)和洪門兄弟相助,才得以登岸。父親將加拿大的致公堂房產(chǎn)押給銀行,以擔保孫先生在美國的活動”(見同書第1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