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日語系 210044)
《五重塔》,這部明治時代擬古主義作家幸田露伴的代表作,近年在我國倡導“工匠精神”的大背景下引發(fā)了國內人們較為濃厚的閱讀興趣,并越來越受到評論界的關注。筆者在閱讀了全篇作品后欣喜地發(fā)現(xiàn),作中無論主人公“十兵衛(wèi)”,主要人物“源太”、還是相對次要的人物市井百姓,無不彰顯東方哲學中的禪的認知三境界理念。以下將試做論證。
禪,作為佛教中重要的一派,其理論影響深遠、悠長。盡管禪宗對多數(shù)普通人而言有些幽玄難懂,但其中關于認知的“三境界”理論傳播廣泛,即第一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另一方面,小說《五重塔》中濃郁的佛教氛圍特別是作者深受影響的禪宗思想,為作品敘事結構的搭建和作品情節(jié)的推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認知第一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相對易懂的。即,人的認知初級階段,例如,一個幼童受到家長的教導“要好好吃早飯”時,幼童通常會單純的接納家長這一教導,不會表達出對這句教導的懷疑或反駁,而是低下頭去“好好地吃早飯”。這一認知類似于對著電腦的單項輸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灌輸”。作品《五重塔》的故事在開端處,作者也運用了這一手法。故事的開篇即通過木工名師“源太”的其他弟子的話,向讀者交代了木工“十兵衛(wèi)”是個呆子?!霸刺钡钠渌降軅冋f起叫“十兵衛(wèi)”一起去喝酒吃飯,“十兵衛(wèi)”沒有向多數(shù)成年人那樣找個漂亮的說辭推脫,而是直白又訥訥地說“我沒有錢”。說明他是個如孩童般極其單純,沒有虛榮心的人。同時作品中也有文字從側面交代了他的單純同樣體現(xiàn)在對工匠技藝的鉆研上。例如,盡管他不善言辭和社交,但工匠名師“源太”對這個徒弟不為外物所動一心鉆研技藝的“傻勁兒”很是欣賞和喜愛,不僅樂于教他木工技法,還介紹木工活兒給他做,讓他不會餓著自己和家人。所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主要體現(xiàn)在作者刻畫十兵衛(wèi)的單純方面,他對技藝心無旁騖,一門心思鉆研的精神,這種單純甚至影響到了他的為人處事。例如,當他得知寺院有造五重塔的工程項目時,出于一個追求技藝的工匠,他對項目的渴望之情令他在家人,方丈面前哭得像個孩子一般,當方丈表示愿意看他的模型時,他激動的差點兒話都說不完整,還差點兒跌倒。正是如此單純的工匠才會做出那番毛遂自薦,也才會在師父“源太”熱心的分享自己的圖紙時,出于自己對工藝近似“癡迷”的單純而直接拒絕了接受圖紙,令師父“源太”在心理上難以接受他這一舉動而勃然大怒。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一禪宗理念主要用于概括認知的第二境界,即部分提升了認知,但尚未到達完全認知的一種狀態(tài)。換言之,是一種偏見狀態(tài)。這種偏見狀態(tài)常常帶有錯誤,甚至是一種反指標效果的認知。和第一境界相比,雖然第一境界是一種近似無知的狀態(tài),但它處于直線型進步狀態(tài),但第二境界的偏見確實一種曲折或是迂回上升的狀態(tài)。仍以前文例為例,當前文中接受“要好好吃飯”道理的孩子逐漸成長,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時,他可能會對“要好好吃飯”的教導變得不以為然。例如現(xiàn)實生活里一些大學生三餐不規(guī)律,或是應付了事??傊?,處于對“要好好吃飯”這一生活道理持有偏見認知的階段。在《五重塔》中,故事中的人物都在經(jīng)歷這樣一個偏見的過程??梢哉f推動整個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主要助力就是上述的偏見認知狀態(tài)的不斷前行。例如作品中當“源太”大度地退出競標,并真誠地分享給“十兵衛(wèi)”設計圖紙時,面對“十兵衛(wèi)”的拒收,他對此的認知是“十兵衛(wèi)“出于傲慢而瞧不上自己的設計,進而自尊心受到傷害。另一方面,“源太”的徒弟得知此事,更是一口認定“十兵衛(wèi)”是個壞人,沖動之下竟砍傷了“十兵衛(wèi)”。當暴風雨來臨之初,小城里的人們都不看好“十兵衛(wèi)”造的塔能扛住它。這三個否定“十兵衛(wèi)”的情節(jié)都是作家刻畫出人物處于認知的第二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偏見狀態(tài)中。由于該偏見的存在,為人們認識“十兵衛(wèi)”始終不改初心這一本質造成阻障和延宕。正所謂“文似看山不喜平”,作家的這一創(chuàng)作策略有效避免了平鋪直敘的枯燥,令讀者一面看著“十兵衛(wèi)”受到傷害,替他感到委屈,憤憤不平,一面又大大提升了進一步閱讀的興趣,增加了情節(jié)的生動性。另一方面值得思考的是,雖然第二境界在認知程度上超越了第一境界的無知階段,但并不意味著它就是表現(xiàn)為先進的,相反,它的曲折性,更可能表現(xiàn)為比無知階段更加糟糕、可怕的錯誤認知。即,無知中或許藏著一種偉大,但偏見階段未必會有這種偉大,更多的是表現(xiàn)出比無知更加可怕的后果。作家幸田露伴在《五重塔》中的情節(jié)設計也很是符合這一規(guī)律。例如,當“源太”提出與“十兵衛(wèi)”共同造塔而遭到拒絕時,不僅“源太”不理解,就連“十兵衛(wèi)”的妻子也一度產(chǎn)生偏見,訓斥自己的丈夫“太任性”,不知感恩,怎么對得起“源太”師父的好心。認為“丈夫這樣不講情義,實在可氣可恨,簡直不明事理地讓人氣惱”?!霸刺钡耐降芨且驅Α笆l(wèi)”持有偏見,沖動之下直接令“十兵衛(wèi)”失去了一只耳朵,造成極大的傷害。作品中小城里一些建筑商,在品質和利潤關系的認知上產(chǎn)生偏見,于是一味追求利潤,罔顧品質,直接導致所造建筑物在暴風雨中嚴重受損,成為小城居民們茶余飯后的笑柄。
作為禪宗認知理念的第三層境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表明當人們經(jīng)過第二境界,即不完全認知的“偏見”階段,達到全面認知的啟蒙階段,簡言之類似于“恍然大悟”“茅塞頓開”的狀態(tài)。以前例為據(jù),當那個對“要好好吃飯”道理持偏見態(tài)度而不再認真執(zhí)行的大學生終于某天患上胃病。彼時的他對“要好好吃飯”這一生活道理終于有了全面的認知和理解。在作品《五重塔》的情節(jié)構思中,作家借用這一思路將故事情節(jié)安排地最為緊張、刺激,繼而通往閱讀感受的高潮。那么作家是如何將情節(jié)從第二境界提升到第三境界的?他安排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暴風雨襲擊小城的情節(jié)。在這場暴風雨中,那些偷工減料的建筑被暴風雨不留情面地撕碎,向人們證明那是徒有其表,敗絮其中的建筑。暴風雨中傾盡心力而建的五重塔上,“十兵衛(wèi)”帶著木工工具毫不退縮,在夜叉王怒吼般的暴風雨中,誓與塔共存亡。當風雨褪去,小城的人們看到滿街狼藉而五重塔卻巋然不動,穩(wěn)若泰山,此處作家借市井人們的評說向讀者做了對比描繪,即人們起初信心滿滿的劇場建筑因質量不過關終究是倒了,起初人們不看好的“十兵衛(wèi)”造的五重塔居然完好無損,即,人們的偏見由此得到揚棄,認識到這一現(xiàn)象背后的真實本質。即人們對這件事,這個道理的認知達到了“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境界。作家在此基礎上安排了方丈拉著“源太”和“十兵衛(wèi)”,共同為塔題詞,將整個情節(jié)由之前的迂回曲折推向更高一層的境界。
由此可見,作家幸田露伴深受東方哲學的影響,該作品中更是禪意雋永。他將禪宗“三境界”認知規(guī)律運用于作品的情節(jié)推動上,即無知-偏見-啟蒙的認知三段論去講述故事的演進,描畫人物內心和認知的成長過程。這樣的安排將故事編排顯得流暢、自然,將作中人物的刻畫顯得真實、可信。同時,也令讀者的閱讀過程顯得順暢,一氣呵成的同時也有閱讀感步步攀升的樂趣。足可見作家的深厚的東方文化底蘊。事實上,作家的禪心不僅體現(xiàn)在深層創(chuàng)作邏輯上,也巧有心思地流露在作品的細節(jié)中。例如,“十兵衛(wèi)”被和尚大師從前院引向后院的路途中,有幾處對庭院布局的描寫,無論是流水、石燈籠等,用文字向讀者描畫了一幅禪院的特色。點點暗示、處處用心,可謂細微處見真章。筆者認為這樣的一部作品,在當時,面對初開國門見到西洋文化精華與糟粕俱來,在這洪流中內心有所迷失的日本國民而言,算是養(yǎng)心的佳作。它告訴讀者,比賺錢更重要的是各行各業(yè)對“職人之道”即匠心精神的堅守,這正是支撐一個民族能夠克服萬難,不斷向上的內生動力。是日本至今在世界上沒有落后的內在原因,也是同樣東方文化的我們正在倡導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