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廖丹 陳思越 高衛(wèi)紅
摘要:范長江誕辰110周年來臨之際,學習與踐行范長江精神對新時代下的新聞人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作為范長江新聞學院的學子,學習與傳承范長江精神是我們的職業(yè)追求,也是責任所在。本文以范長江青少年成長之路為入口,通過文獻分析、實地走訪等方式進行研究,從范長江童年、少年時期的成長經歷所接受到的家國情懷、民本新聞觀、民族思想觀、實事求是等優(yōu)秀品質探尋其新聞思想的萌芽、發(fā)展與形成,這樣的探討是為了不忘新聞人之初心,也為學習和研究范長江新聞思想提供更多的角度與空間。
關鍵詞:范長江;青少年;影響
中圖分類號:G2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1)01-0140-03
范長江,四川內江人,曾在新華通訊社擔任總編輯,且在人民日報社任社長。他是中國新聞界卓越的代表,為我國新聞界留下許多優(yōu)秀作品,被譽為“新聞巨子”。
一、范長江的童年時期
(一)生逢苦難
1909年10月16日,范長江出生在內江市趙家壩村。而這時的中國剛剛經歷了清王朝的衰落,受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老百姓的生活失去了往日的平穩(wěn),苦難隨之而來。范長江則迎著苦難而生。
(二)家風久遠
據內江《范氏族譜》記載,內江范氏系宋代范仲淹之后裔,范長江為其第31代孫。范仲淹心存正氣、愛行善事,曾親定六十一字族規(guī),后代將其整理形成范文正公家訓百字銘,使其家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范氏子孫。
范長江的祖父名叫范桂生,是一位清末秀才。他反對科舉、八股文,思想先進,以先祖范仲淹為榜樣,主張個人奮斗、立功建業(yè)、愛國愛家。時常領著范長江誦讀諸葛亮的《出師表》、岳飛的《精忠報國》,尤其是先祖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給范長江播下了家國思想的種子。
(三)啟蒙教育
范長江的家中設有私塾,祖父是他的第一任老師。不僅教他讀書寫字,而且教他為人處世。
范長江的母親也是他的啟蒙老師。他小時候家境十分困難,大家庭無力供其讀書,他只得靠母親做針線活掙得的工錢和自己積攢的壓歲錢走進學校。幼小的他十分懂事,不僅學習十分用功,而且自帶米、鍋,拾柴火在學校自己煮飯。有一次,母親讓范長江到集市上去賣自己的掛面,但他不愿意去,母親就教育他說:“出售自己的勞動所得,不是恥辱,應當從小養(yǎng)成自食其力、勤勞奮發(fā)的精神[1]”。
(四)童年影響
瑞士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首創(chuàng)人榮格說過:“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2]。這句話看似較為生澀難懂,但簡單地作個比喻則一目了然。如果將人的一生比作一臺電腦,控制電腦的程序則是在出生后的三年基本已經構成框架,剩下的只不過是在不斷地完善和修補此框架。
《訪問童年》是兒童文學作家殷健靈的新作品,其采訪了年齡跨度大、生長時代不同的孩童。該書再現了受訪者對童年的深刻回憶,再次向我們表露出童年經歷對個人成長的影響之深遠。殷健靈在書中序言所寫的:“訪問童年”其實是訪問一個人的精神故鄉(xiāng),這不僅是因為童年決定一生,更因為,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3]。
撫今追昔,古希臘的哲學巨匠也闡釋了童年經歷的重大意義。教育家柏拉圖曾說過,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導,就能決定他后來往哪里走[4]。這是屬于教育學原理中的一種觀點,認為童年人格的發(fā)展對其未來發(fā)展起著可見一斑的作用。
綜上所述,一個人的童年對其成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對范長江而言,祖父的言傳身教、進步愛國書籍的熏陶等對他的成長有著積極影響。童年的經歷使他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如喜歡閱讀、喜愛獨立思考等,在人際關系上與人和諧相處,與此同時,這也塑造了他的良好個性:誠實善良、知苦思民等。
二、范長江的少年時期
范長江童年時期的良好家風孕育了他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秀品質。但他在內江縣中讀書時數理化基礎趕不上同班同學,但通過個人的努力、家庭的幫助,青年時的范長江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但因國家危亡,他做出了離開四川這一重要決定,這個決定對其以后的發(fā)展起著關鍵作用。
(一)內江縣中
范長江于1923年秋考入內江縣當時唯一的內江縣中十六班讀書,當時范長江在班級里是年齡最小的一個,與同班同學相比,他的理科底子相對較弱,但他并沒有因此放棄。
他思想敏銳、求知欲強、勤奮學習。他除了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之外,課堂之外的時間也在爭分奪秒、如饑似渴地復習功課。有一次期中考試,他因為自己沒有名列前茅而暗自抱怨。從那以后,他更加奮發(fā)圖強,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雄心更加勤奮學習,絕不虛度時光。
不僅是課堂學習,他還說:“一個人學知識不但要專,而且要學很多知識才能救亡圖存和振興國家”。凡是學校有安排體操、音樂課,他都會積極參加,樂衷于實踐。當時的內江縣中受教學經費的限制,連開展體育活動都沒有專門的場地,足球也只有一個。他就經常和其他同學一起把氣鼓柑(內江人通稱,就是柚子)當作足球來踢,累得滿頭大汗,腳趾踢腫也從不輕言放棄。
(二)“革命活動”
1924年,當時一些進步同學主辦的進步刊物,如《不平鳴》《江濤》《江峰》等如雨后春筍般通過各種渠道在內江中小學師生中廣為流傳,其中以具有共產主義信仰的《不平鳴》在縣里傳播最為廣泛。
范長江當時廣泛閱讀這些進步刊物,吸收革命思想,找尋救國救民之路。他同班級同學一起創(chuàng)辦了以反帝反封建為主題的談話會:一是浚英談話會;二是警覺談話會。談話會每星期日舉辦一次,主要是學習從廣州寄來的有關革命的內容。每次開會、游行、街頭講演,他都走在前列。
(三)走出四川
1926年春,范長江轉到資中省立六中讀書,不久后他又離開內江坐船去重慶報考黃埔軍校。又因趕到重慶招生工作結束,他只好在黎冠英同志的介紹下,在吳玉章同志創(chuàng)辦的中法大學繼續(xù)上學。在學校時,他經常去聽吳玉章等中共地下黨負責人講課,還動員同學們參加反帝愛國宣傳活動。
1927年范長江目睹了慘不忍睹的重慶“三三一慘案”,不久他就流亡到漢口。在黨組織的安排下,他以政治工作人員的身份編入了當時由賀龍同志領導的20軍教導團,并且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
三、青少年時期對范長江新聞思想的影響
范長江具有濃厚的家國情懷,一直在為挽救中華民族而奮勇前進。正是因為童年接受的愛國主義熏陶,范長江為國奮斗的心才永不歇息,才會只身一人冒著生命危險,不辭辛苦地尋找革命根據地,尋找救國救民之路。
范長江青少年的經歷對其新聞思想的影響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愛國情懷
救國救民、振興中華是范長江新聞思想的初衷。他為找尋民族存亡之路不斷探索和思考,懷揣著一顆愛國之心,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仍然書寫著為人民發(fā)聲的新聞報道,最終找到了一條救國救民之路——共產主義道路。
范長江的愛國情懷與家族熏陶密切相關。先祖范仲淹推崇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理念,范長江深深銘記于內心,鑄就了他愛國救民的初心。祖父的教導也對其愛國初心產生了影響。他教授子孫背誦《三字經》等傳統(tǒng)教本,學習諸葛亮《出師表》等豪士名篇,這些高亢的愛國情懷、誠摯的為人準則影響著范長江,并在范長江心里埋下一顆斗士的種子。
祖父的言傳身教使范長江心中萌生愛國的種子,隨著時間的不斷推進,范長江開始了求學之路。與此同時,他的愛國心也在不斷地生根發(fā)芽。范長江上中學之時正值抗戰(zhàn)時期,他不僅成績優(yōu)異上進,也積極參加游行政治活動,參加警覺進步談話會,閱讀先進書籍。他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他的愛國心,也為以后的新聞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民本新聞觀
民本新聞觀用范長江的話來說,“一張報紙,一個記者,其基礎在群眾,前途也在群眾”。要“從群眾中來”,又必須到群眾中去”[5]。為人民發(fā)聲、為人民服務,這是新聞的意義和價值所在,這不僅是范長江所踐行的新聞觀,更是我們新一代新聞人的追求。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民本觀,亦是范長江的民本思想起源之一。其民本新聞觀產生的根源則是范長江兒時所受過的苦,以及關心愛護人民百姓的初心。范長江從小家境貧寒,父親收入微薄,其祖父的五個兒子中,屬范長江父親一房最為拮據,范長江讀書的費用大部分是來自于母親的縫縫補補。因此他從小就明白生活的不容易,懂得窮苦百姓的渴望,深知中國社會的進步需要以人民作為根基。
(三)民族思想觀
《中國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兩本書是范長江民族思想的最佳體現,這兩本書記錄了祖國的壯麗山河與風土人情,對當時的中國進行了全景式描繪,字字句句都能體現出范長江對民族存亡的關心。
這一新聞思想是其祖父從小教導他民族主義的投射。祖父常給孩子們誦讀《出師表》《過零丁洋》等具有民族情結的名篇,并給他們講述愛國故事。范長江當時固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含義,但詩文中的豪邁氣魄,鑄就了他開闊的胸懷,激發(fā)了他的民族熱忱和對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意。再加之,范長江在中學時期閱讀進步書籍,積極參加革命活動,這更加激起了他對國家和民族的關切之心和希冀之情,希望早日尋得救國救民之路。
(四)求真務實
在人類文化的洪流中,總有先驅者披荊斬棘、奮勇向前,如商鞅、王安石、陳獨秀、梁啟超、孫中山等,雖然他們分屬于不同時代,但是他們都有著同一個品質:實事求是。他們不斷追尋歷史的規(guī)律,直面現實的不公,依然堅守本心,追求人類真理。而在中國新聞史上,范長江就是這樣一個實事求是的人。
而他心中新聞真實理想的來源是家風家訓的熏陶和自身的勤勉奮斗。小時候因貪玩下河嬉戲被祖父發(fā)現,范長江不解釋也不爭辯,主動拿出戒尺讓祖父懲罰他,這是范長江誠實有擔當的表現,也是他堅持新聞追求真理的根源所在。與此同時,家訓中正心修身的思想始終引導著他的職業(yè)追求,他認為新聞絕對不能被強勢壓迫,不能被利益因素左右,客觀存在的東西,不能因為任何主觀因素所改變。
四、結語
通過追溯范長江的成長之路,筆者了解到范長江的青少年時期對其新聞思想的塑造作用巨大。從而也從實踐中認識到一個人的成長過程的重要性,不僅是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及地方文化的熏陶。
作為全國唯一一所以范長江名字命名的新聞學院的學子,能在范長江生活和學習過的地方學習新聞學,沿著當年這位追風少年的腳步前行,筆者深感新聞人的力量與榮光,也更加堅定了做新聞人的初心:明白了做新聞必須真實,做新聞必須心系百姓,做新聞需要有愛國情懷。這激勵著我們“90后”“00后”的新聞學子在今后的新聞實踐中不斷錘煉腦力、眼力、筆力、腳力,講好范長江的故事,傳承范長江新聞思想,做好范長江精神的傳播人。
參考文獻:
[1]陳濤.新聞巨子范長江評傳[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2]陳公.原生家庭[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7:589.
[3]殷健靈.訪問一個人的精神故鄉(xiāng)[N].河北日報,2018-12-28(011).
[4]王萍.柏拉圖《理想國》的教育思想及啟示[J].學理論,2012(11).
[5]陳濤.范長江的“民本”新聞觀[J].新聞界,2006(2):62.
[6]范長城,邱沛篁.范長江的成長[J].新聞界,1985(1).
[7]邱沛篁.“新聞巨子”范長江研究的回顧與思考——以四川大學新聞傳播學科范長江研究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1):158-159.
[8]李華.范長江新聞思想的貢獻及當代啟示[J].編輯之友,2012(11):121-123.
[9]王敬淇.范長江及其新聞思想[J].商,2016(7):244.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