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強
(廣東省東莞常安醫(yī)院,廣東 東莞 523560)
在內鏡下治療方法中,高頻電凝治療消化道息肉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者廣泛采用的方法,內窺鏡下高頻電凝/電切息肉切除術是利用高頻電流通過體內時產生的熱效應,使組織凝固、壞死來達到息肉切除、止血等治療目的[1]。近年來由于內窺鏡治療技術的不斷提高,鏡下高頻電治療消化道息肉已取得顯著療效[2]。本課題主要對氬離子凝固術(APC)與高頻電切術對結直腸息肉的治療效果及其對患者胃腸道激素胃動素(MOT)、血管活性腸肽(VIP)、胃泌素(GAS)水平的影響進行觀察和探討,為結直腸息肉臨床手術治療方式的選擇提供參考,在達到治療目的的同時,盡可能降低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先將材料歸納如下。
選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196枚息肉)結直腸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APC組和高頻電凝切除術組,APC組50例中男性 36 例,女性14例,年齡為 20 至 75 歲,平均年齡(43.25±5.4)歲;高頻電凝切除術組50例患者中男性42 例,女性8例,年齡為 19 至 72 歲,平均年齡(42.3±4.26)歲,兩組間的性別和年齡等一般情況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APC組:利用 ERBEICC200+APC300 高頻電刀[2],將電刀的功率設置為大于或等于 50W,設置氬氣在 2L/min至 3L/min 流量范圍內,手術前對儀器進行常規(guī)的檢查,術中放入纖維結腸鏡,將 0.3cm 至 0.5cm 處伸進內鏡頭端和病灶上方,醫(yī)生仔細觀察患者的息肉大小、形狀和數量,進行換氣,氬離子凝固到插入到結腸鏡,每次氬離子治療使用 1 至 3 分鐘,治療到內鏡下胃結腸息肉消失即可完成手術,
1.2.2 高頻電切術組:使用高頻電流發(fā)生器MEZGF[3],將電流發(fā)生器的功率控制在 30W 至 35W,術前進行檢查儀器,術中將常規(guī)儀器放入結腸鏡,觀察息肉的具體位置和大小,在息肉肛門口側和肛門側 2mm 至 3mm 邊緣部位注射腎上腺素 10ml,使息肉病變部分凸起,當觀察到息肉和黏膜分離和病灶周圍變白,通過高頻電凝將息肉切除,醫(yī)生先切除息肉病變的中間部分,在將殘余部分切除。3 至5 個月回醫(yī)院復診病灶周圍是否有切除殘留的息肉。
記錄、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排便時間。抽取患者手術前后各 5 mL 靜脈血,4000 r/min、15 cm 半徑離心12 min,取上清冷藏備用?;颊哐逦竸铀兀∕OT)、血管活性腸肽(VIP)、胃泌素(GAS)表達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試劑盒由上海信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操作參照對應說明書。觀察兩組患者早期出血、晚期出血和穿孔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 SPSS20.0 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并加強分析,用()表示計量資料,組間差異用t進行檢驗,用(%)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用x2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高頻電凝切除術組手術時間、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排便時間均高于APC組,且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MOT、VIP、GAS表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APC組術后VIP、GAS表達水平高于高頻電凝切除術組,而MOT表達水平低于高頻電切術組,且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在本次研究中,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組患者未發(fā)生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0%;高頻電凝切除術組早期出血1例,穿孔1例,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 4.00%;高頻電凝切除術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于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組,組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4.067,P<0.05)。
結腸息肉是臨床消化內科常見的疾病[4]。結腸息肉患者多部分沒有臨床癥狀,小部分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為便血、便秘和黏液便等。醫(yī)院采用的常規(guī)治療手段具有一定的效果,醫(yī)生對醫(yī)療儀器掌握程度較差,導致常規(guī)治療手段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較大,治愈能力較差,因而,漸漸被新型的下氬離子凝固術和黏膜切除術所替代。高頻電刀術該項技術已被列為內鏡治療胃腸息肉的常規(guī)技術,其并發(fā)癥遠低于開腹手術。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我們總結出以下一些經驗體會:①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如解釋工作、術前談話和簽字、血常規(guī)及出凝血時間和感染性疾病篩查。②在息肉切除的過程中可能出現一些并發(fā)癥,如出血、穿孔及少見的氣體爆炸等,操作時仔細認真,切除息肉后出血可根據出血情況采取噴灑凝血酶、氬氣止血、鈦夾夾閉止血等措施予以處理;有穿孔時可先行鈦夾夾閉觀察[5]。③切除息肉過程中根據息肉大小、類型選用不同的切除方法,如對直徑<0.5cm的息肉用熱活檢鉗灼除;直徑0.5cm-2.0的息肉用圈套器電凝切,直徑>2.0cm者先行尼龍繩根部套扎再高頻電分次或一次性切除[6]。④始終保持視野清晰狀態(tài),不要持續(xù)注氣,圈套息肉后讓息肉脫離黏膜組織,以免燒傷胃腸黏膜。⑤圈套器套住息肉后距基底的距離在約0.5cm時切除息肉,可減少出血穿孔的發(fā)生。⑥通電停止后收攏套絲可引起出血,應該避免。氬離子凝固術運用了高頻電流的原理,利用導電性的氣體將氬氣電離,產生局部發(fā)熱,適用于治療扁平和淺表隆起息肉,不易引發(fā)穿孔現象發(fā)生,治療效果較好;黏膜切除術的臨床治療效果好,利用高頻電流發(fā)生器 MEZGF 進行治療,在手術中對息肉注射 10ml 的腎上激素,使息肉病變部分凸起,使用圈套器分片切除息肉,可以防止早期出血、晚期出血和穿孔現象發(fā)生。
在本次研究中,高頻電切術組手術時間、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排便時間均高于APC組,且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APC組術后VIP、GAS表達水平高于高頻電切術組,而MOT表達水平低于高頻電切術組,且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本次研究中,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組患者未發(fā)生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0%;高頻電切術組早期出血1例,,穿孔1例,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 4.00%;高頻電切術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于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組,組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4.067,P<0.05)。提示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適用于治療各種息肉,治療效果和安全性好,且并發(fā)癥不易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