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格兵,郭 瑩,王秉樂,黨昕宇*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y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
根尖周炎患牙部位的炎癥反應造成患者疼痛感強烈,很多患者由于久治不愈不愿意忍受疼痛而放棄保守治療,要求拔除患牙后種植牙以求根治。以往多選擇拔牙后進行抗炎、預防感染等治療以控制炎癥,待患牙部位的炎性反應控制后種植牙以確保安全[1]。但近年來研究證實拔牙同期種植牙更少發(fā)生骨吸收,同樣能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種植,且其治療效果更明顯[2]。本次研究主要探討根尖周炎患者拔牙同期種植牙治療效果,為臨床合理確定種植牙的時間提供參考,報道如下。
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納入我院2015年1月-2020年1月期間的根尖周炎患者50例,患者知情同意入組,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25例及對照組25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3例、女12例,22-65歲、平均年齡(44.16±12.26)歲;對照組患者中男14例、女11例,23-65歲、平均年齡(44.05±12.3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P>0.05。
納入標準:①確診根尖周炎;②18-65歲,性別不限;③對治療耐受良好;④知情同意參與研究。
排除標準:①牙周嚴重疾病、牙根長度欠缺;②口腔修復禁忌證;③血液系統(tǒng)疾病;④代謝性紊亂;⑤重要臟器嚴重病變。
給予所有患者常規(guī)治療,包括消毒、抗炎等。常規(guī)口腔局部麻醉后微創(chuàng)拔牙,拔牙后將患牙牙窩中的病變組織同時清除,將殘余組織、肉芽切除,刮處牙周袋內壁,休整牙體周邊。完成后生理鹽水稀釋慶大霉素沖洗。對照組拔牙后擇期種植,觀察組拔牙后同期種植。種植方法:結合患者個體差異選擇相應種植體,植入種植體,種植體頂部低于牙槽頂部1mm,骨粉充填缺損部位,口腔修復膜覆蓋,將牙齦基臺置入。松懈牙齦瓣,復位牙齦,5-0線縫合。種植完成后給予慶大霉素7d。14d內拆線,觀察種植情況。
治療6個月后觀察兩組種植成功率。觀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發(fā)癥包括牙齒松動、周圍組織紅腫、膿腫滲液等。觀察治療6個月后的骨吸收、種植體直徑、種植體長度。觀察組VAS評分(總分10分,評分越高越疼痛)。觀察自我滿意評分(自制問卷調查,總分10分,評分越高對種植牙越滿意)。觀察咀嚼功能恢復時間、語言功能恢復時間。
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種植成功率96.00%(24/25)高于對照組72.00%(18/25),P=0.049<0.05。觀察組出現牙齒松動1例、周圍組織紅腫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8.00%(2/25);對照組出現牙齒松動2例、周圍組織紅腫1例、膿腫滲液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6.00%(4/25),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P=0.667>0.05。
觀察組骨吸收少于對照組,種植體直徑、種植體長度大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自我滿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咀嚼功能恢復時間、語言功能恢復時間早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n=25)
表1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n=25)
注:aP<0.05。
語言功能恢復時間(d)觀察組 0.64±0.30 4.48±0.72 14.36±1.85 1.13±0.34 6.03±1.02 17.36±4.26 22.17±5.49對照組 1.35±0.35a 3.34±0.80a 11.56±1.37a 2.16±0.90a 4.28±1.17a 25.18±5.34a 28.64±6.71a組別 骨吸收(mm) 種植體直徑(mm)種植體長度(mm) VAS(分) 自我滿意評分(分)咀嚼功能恢復時間(d)
口腔疾病中常見根尖周炎這一疾病,撞擊、感染、牙髓炎等均可引起根尖周炎發(fā)病。根尖周炎保守治療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于沒有徹底清除根尖牙骨表面的細菌生物膜,當根尖周炎經保守治療后效果不明顯時,此時需要拔除患牙并種植牙。以往多選擇拔牙3-6個月后種植牙,但研究證實拔除患牙后牙槽骨吸收而降低骨高度,改變牙槽骨以及冠根等從而讓種植牙變得更加困難[3]。
骨結合是種植牙能正常發(fā)揮使用功能的前提,拔牙后會出現骨吸收而增加種植牙的難度,因此拔牙后立即種植牙能在牙槽骨還沒有被生理性吸收的情況下進行種植,從而確保種植區(qū)骨量充足,確保骨結合效果從而提高種植牙存活率。牙周袋的炎癥灶同樣會影響骨愈合,根尖周炎患者拔牙、沖洗后,盡可能控制了炎癥,這也對種植牙有利。拔牙后的牙窩環(huán)境、解剖均良好,種植體的存活環(huán)境良好,種植后能保持較強的穩(wěn)定性。這些都為拔牙后同期種植牙的存活率提供了保障[4]。
本次研究探討了根尖周炎患者拔牙后同期種植牙的應用價值,從本次研究結果上看來,治療6個月后,同期種植的種植成功率96.00%明顯高于擇期種植的72.00%,提示同期種植能明顯提高種植成功率,這與同期種植患者更少發(fā)生生理性骨吸收有直接關系,經治療后,患者的骨吸收更少,種植體的長度以及直徑均更高,均證實了同期種植的優(yōu)勢。從并發(fā)癥上看來,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說明同期種植牙并未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這一治療方法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從VAS評分以及自我滿意評分上看來,同期種植牙后患者的VAS評分[(1.13±0.34)分]低于擇期種植患者的[(2.16±0.90)分],患者自我滿意評分則更高,提示同期種植牙可減輕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對種植的滿意度,其原因可能在于疼痛是一種身心不愉快的感受,患者對疼痛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擇期種植患者需要長時間復診,其語言功能、咀嚼功能需要較長時間恢復,容易產生負面情緒而增強其主觀疼痛感,引起患者對治療效果不滿意;同期種植一次完成,患者更少產生負面情緒從而減少了主觀疼痛感,外加語言功能、咀嚼功能恢復更快,因此患者感到更滿意。
綜上所述,根尖周炎患者拔牙同期種植牙可提高種植存活率,減少骨吸收,減輕疼痛,促進咀嚼功能、語言功能恢復,患者更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