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梟孟
(綿陽市中心醫(yī)院 四川 綿陽 621000)
在我國目前醫(yī)療技術與衛(wèi)生的發(fā)展下,呼吸系統診斷對于螺旋CT的應用逐漸廣泛,螺旋CT可以通過對整個胸部完成資料收集,進而有效的規(guī)避了疏漏病情因素引發(fā)的誤診。螺旋CT對于診斷肺部疾病、器官以及支氣管的病情上具有較為重要的使用價值[1]。為了探究螺旋CT在呼吸系統疾病診斷中的實際應用效果,現對2019年6月到2020年5月收容的72例確診為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予以調查,效果較好,其主要內容如下。
遴選本院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容的72例確診為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予以調查,以紅藍球法均分為觀察組36例與對照組36例。觀察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9例,年齡44~78歲,平均(60.11±1.12)歲;對照組患者男性18例,女性18例,年齡43~77歲,平均(61.24±1.32)歲。以上兩組數據收錄后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對照組患者予以既往水平一般診斷措施,具體流程與程序為:為本院辦理住院手續(xù)的患者予以功能診斷,對病史和臨床癥狀進行詢問,結合患者主訴與臨床觀察對疾病病情進展狀況進行總結分析。
觀察組患者予以螺旋CT檢查,根據相關臨床規(guī)范與診斷標準,其主要內容為:指導與協助患者將雙手舉高,采取抱頭動作仰臥或者側臥姿勢進行診斷,診斷儀器為螺旋CT(型號:GEBRIVOCT325),其主要參數可調整為:層厚參數:9.9mm,螺距參數為11.4mm,管電壓調整為115kV,管電流可設置為100mA,設置為520×520矩陣模式。以上參數完成調整后,準備對患者進行掃描,利用專業(yè)處理數據軟件對掃描所得的圖像進行分析,若在圖像上發(fā)現病變則可繼續(xù)采取掃描。螺旋CT可檢查的病變類型為:①氣道長度與狹窄的形態(tài)學改變,對于氣管鏡不能通過生理狹窄以及結構具有極其重大的診斷價值;②狹窄長度的測量,有助于顯示OCT橫斷面的測量中易忽略的輕度狹窄;③對腫瘤的界限可進行清晰的規(guī)范,進行實時分析腫瘤的惡化程度[2]。
對呼吸系統的診斷效果進行量化分析,按照診斷效果進行分級,將其分為有效、進步以及無變化;總有效率=(有效+緩解)/總例數×100%;另對診斷滿意度進行統計;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以上數據收錄入SPSS21.0進行整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若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診斷31例患者有效、4例患者緩解、1例患者病情無變化且出現病情惡化,總有效率為97.22%,總體情況大于對照組中23例患者有效、4例患者緩解、9例患者無變化,其總有效率為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見表1。
表1 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診斷效果分析
觀察組患者的診斷滿意度為94.44%高于對照組7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中非常滿意的患者21例、一般滿意患者13例,不滿意患者2例,滿意度為94.44%;對照組中非常滿意患者12例,一般滿意患者14例,不滿意患者10例,滿意度為72.22%,見表2。
表2 患者的診斷滿意度調查
螺旋CT在肺部的資料收集是連續(xù)進行的,以此對資料進行采集可以降低因病灶惡化或者擴張誘發(fā)的呼吸頻率不均勻,導致診斷結果出現遺漏,忽略關鍵影響因素,誤導病情判斷。在螺旋CT的診斷中我們可對肺結節(jié)的診斷方式予以觀察,共計出現355個病灶,大于一般水平的CT診斷方式。病灶診斷發(fā)生疏漏的現象多發(fā)于呼吸幅度較高的基底部與肺外圍等,而應用螺旋CT進行病情診斷科最大化的發(fā)現病灶,通過此類診斷方式的應用可顯著提高患者的預后評價與治療效果[3]。
螺旋CT診斷多應用于氣管、支氣管等疾病中,如氣管的先天性形態(tài)學異常,良惡性腫瘤或者支氣管疾病主要對支氣管狹窄等具有較為明顯的診斷作用。對肺部移植手術進行診斷時,可通過螺旋CT對橫斷面的影像呈現予以分析,同時對MPRs、3D氣管以及支氣管樹等采取成像仿真內窺鏡技術。可根據螺旋CT 的薄層容積采集,在氣管支氣管的長軸方向進行全方位的掃描,掃描范圍可將支氣管的病情變化囊括進去。掃描參數可設置為,層厚為3mm、螺距1mm以及床動3mm/s。對肺移植進行診斷掃描時,掃描的次序是從隆突上2厘米處置隆突下7厘米處。而肺葉、肺段支氣管等螺旋CT掃描厚度約為2到3mm,間隔距離為1mm或者2mm,檢查后可劃分為5.9到7.3cm。螺旋CT的MPRs診斷可具體的將氣管與支氣管的具體影響呈現,此項診斷措施的應用優(yōu)勢是將氣管鏡不能進入具有嚴重狹窄的形態(tài)結構與組織進行測量,從而得到腫瘤的管腔外向浸潤面積[4-6]。
支氣管擴張可將螺旋CT的診斷效果進行理想化的應用,此類診斷方式的應用可降低損傷型改變或者其他支氣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螺旋CT診斷對于支氣管擴張具有較好的診斷率,而氣管支氣管樹的3D成像原理主要是根據SCT中原始容積變化進行3D立體重建,主要重建內容為:①最小密度投影,通過對整個胸部起到的CT值進行最小化的編碼,重建出圖像,在除去應該剪去的不必要結構時,應在對氣道狹窄測量中對狹窄的程度進行估計;②根據起到中CT指的閾值構成狀況,對氣管/支氣管的3DSCT變化予以氣道狹窄部位顯示,其變化與纖維支氣管鏡大體一致,但是3DSCT更能完整性的體現出中心起到的形態(tài)變化,纖維支氣管鏡不能對狹窄或發(fā)生梗阻的氣道予以檢查。3D SCT能夠對狹窄段的長度變化,遠端氣管開通以及分支進行定位,此項技術對于診斷病情變化以及診療方案制定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意義[7]。因此在CT診斷中患者并不會出現明顯的不適,此類診斷可在臨床上予以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在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中,采取螺旋CT診斷可連續(xù)性的對病情進行不間斷的觀察并記錄,減低診斷疏漏以及全面性的對病情進行掌握,達到一定的病情應用價值,可在臨床上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