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征亞
(湖南省長沙市中心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004)
腦出血為腦實質內血管發(fā)生破裂所導致的出血現(xiàn)象,占據腦卒中疾病的百分之20到30的比例,具有較高的致死率[1]。當前微創(chuàng)手術為對其進行診治的有效方法,但是患者常常會在神經、運動以及認知能力上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障礙[2]。由此,術后對其實施有效的診治方法十分關鍵。此次研究就本院所接治的實施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的腦出血患者展開,對其進行合理分組,分別在其術后的治療期間使用常規(guī)和融入中醫(yī)針灸的內容,對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進行觀察、記錄和研究,報道如下。
此次研究對象均為接受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的腦出血患者,共計68例,入組時間介于2016年07月-2017年09月,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4例和研究組34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6例;年齡范圍為50-68歲;平均年齡為(58.12±3.18)歲。研究組中男19例,女15例;年齡范圍為51-69歲;平均年齡為(59.07±2.21)歲。兩組上述一般資料的對比結果展現(xiàn)出了十分良好的均衡性(P>0.05),比較價值高。
對照組予以吸氧、降顱內壓、抗感染等常規(guī)操作,同時應用鈍頭安慰針治療,并借助物理降溫、營養(yǎng)神經等,使患者保持呼吸順暢,調整水電解質平衡,待其穩(wěn)定后,指導患者開展功能恢復訓練。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中醫(yī)針灸,主要有以下內容:患者實施手術后的3到5天,借助漢醫(yī)牌50mm長、直徑為0.35mm的針灸針,體針取百會、風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大腸俞、三陰交、昆侖、太沖、陽陵泉、外關、曲池這幾處穴位。對皮膚實施消毒后,體針以平補平瀉方式進針,捻針間隔時長為10分鐘,留針時長為30分鐘,頭針選頂顳前斜線、頂旁1線、頂旁2線,使用平刺方式,快速捻轉,保持250轉每分鐘的標準,間隔10分鐘實施捻針,一次時長3分鐘,留針時長半小時,每天針刺1次,治療4周共28次。以患者的病癥狀況進行穴位的加減,若患者口眼歪斜,就增加迎香、水溝、陽白、翳風穴位;若患者口齒不利就增加廉泉、玉液、金津穴位,若是患者意識有障礙,就增加水溝、素髎;若吞咽有障礙患者就增加廉泉、玉液、金津、海泉穴位。針灸后鼓勵患者適當活動肢體。
(1)詳細記錄兩組治療前后的凝血酶原時間、血腫量、纖維蛋白原等指標并比較。(2)對患者診治前后的神經功能借助 NIHSS 量表進行評估,分值與功能水平呈反比例關系。
以SPSS22.0 軟件為基準對其中數據做出分析整理,通過(±s)呈現(xiàn)各項治療指標及NIHSS評分并開展t檢驗,P值計算結果<0.05說明研究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凝血酶原時間、血腫量、纖維蛋白原等指標的改善效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s)]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s)]
組別 例數 凝血酶原時間(s) 血腫量(mL) 纖維蛋白原(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4 17.81±2.47 14.16±0.59 26.52±0.38 3.61±0.42 3.36±0.48 1.98±0.13對照組 34 17.42±2.53 16.24±0.74 26.46±0.34 6.18±0.71 3.43±0.69 3.01±0.42 t 0.643 12.815 0.686 18.166 0.486 13.660 P 0.522 0.000 0.495 0.000 0.629 0.000
研究組神經功能改善效果較之對照組更佳(P<0.05)。詳見表2。
腦出血患者的病癥表現(xiàn)主要有血壓上升、嘔吐以及相應的神經功能喪失,使患者的身心以及經濟面臨著極大的威脅與壓力。若是再由于手術而導致的神經功能喪失和肢體功能受損,患者極易出現(xiàn)消極的情緒,對治療產生抵觸心態(tài)。所以,在臨床上常常借助中西醫(yī)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診治,讓患者的神經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恢復,這展現(xiàn)出非常關鍵的診治價值。
表2 兩組NIHSS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NIHSS評分對比[分(±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2周 治療4周研究組 34 21.04±2.13 11.71±1.58 2.04±0.42對照組 34 20.97±1.86 15.57±1.09 6.26±1.03 t 0.144 11.726 22.121 P 0.886 0.000 0.000
微創(chuàng)手術為診治腦出血患者的有效方式,借助其對患者的血腫進行清理,減少其顱內壓力,能夠防止出現(xiàn)腦干移位的狀況出現(xiàn)[3]。從中醫(yī)的角度上講,對實施了微創(chuàng)手術的腦出血患者在術后的康復過程中,要注重對患者在活血化瘀和強筋健骨等方面的治療[4]。中醫(yī)針灸,具備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效果使對患者的病癥愈合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凝血酶原時間、血腫量、纖維蛋白原等指標的改善效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在神經功能的恢復狀況對比上,研究組的改善效果較之對照組更佳(P<0.05),可以看出中醫(yī)針灸借助對人體相應穴位的行針,可以將患者的身體機能進行提升,使其整體身體水平得到良好的改善。
綜上所述,在腦出血術后患者的診治過程中,合理的融入中醫(yī)針灸治療內容,對患者的神經功能可起到理想的恢復和提升作用,有助于患者的病癥愈合,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