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榕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第四學段學生學會“寫作”,即寫記敘文應“表意明確,內(nèi)容充實”。七年級學生雖已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但從寫作現(xiàn)狀來看,還存在記述平鋪直敘、描寫粗略空泛,以及人物形象干癟、情感表達失真等問題。
學生作文水平與他們的心智發(fā)展和認知能力有關,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和訓練。學生在寫作時,所需資源若超過記憶資源,寫作活動就難以順利進行,寫作任務就不能按時完成。此時,教師可提供幫助,搭建學習支架,為學生寫作提供超出他們認知負荷的“認知資源”,從而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寫作任務。本文以部編教材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寫作專題“寫人要抓住特點”為例,談談學習支架在七年級記敘文教學中的運用。
一、圖表支架,理清層次
七年級學生大多缺少謀篇布局的能力,不能把握文章結構安排的規(guī)律,對事件的整合也缺少邏輯,經(jīng)?!跋鹿P千言,離題萬里”。為此,教師可根據(jù)記敘文的文體特征,結合單元寫作訓練主題,搭建兩種圖表支架,幫助學生擬定提綱,完成寫作任務。如想通過一件事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可搭建線性結構模式的圖表支架,從開篇如何點題,中間起因、經(jīng)過、結果各寫什么,采用何種記敘順序、篇末如何點題、中間如何過渡等方面,引導學生列寫作提綱;如想通過多件事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可搭建塊狀結構模式的圖表支架,從開篇如何點題,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各寫什么,表現(xiàn)人物的哪些性格特點,篇末如何點題、事件詳略如何安排等,引導學生擬定寫作提綱。借助這兩個圖表支架,學生就能做到綱舉目張、層次井然,作文就不會偏離中心。
二、問題支架,拓展思路
本專題中的寫作實踐三要求學生圍繞“我的偶像”這個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課堂訓練時,一學生遲遲不動筆,問其原因,說沒思路。為了幫助他打開寫作思路,筆者問了以下幾個問題:
1.你最尊敬、最佩服的人是誰?(數(shù)學老師)
2.數(shù)學老師的外貌留給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3.為什么要寫他,他身上的哪些品質(zhì)讓你折服?
4.他特別關心你,你與他之間發(fā)生過哪些故事?
5.事件發(fā)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起因是什么?
6.經(jīng)過是怎樣的,你和老師的交往中有哪些語言和動作,他對你的關心,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7.事情最終是什么結果?
8.經(jīng)過這件事,你為什么把他當偶像了?
回答完一系列問題,學生就有了思路,馬上動筆寫作了。實踐證明,在寫作過程中搭建系列的問題支架,可以在審題立意、謀篇布局、選材構思等方面指導學生,幫助學生迅速整合寫作思路,提高寫作效率及質(zhì)量。
三、范例支架,對照模仿
動作描寫是記敘文中塑造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寫作時,學生往往難以捕捉準確的動作及細節(jié),不能運用恰當?shù)膭釉~呈現(xiàn)動作的次序和連貫。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動作描寫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點呢?可先要求學生嘗試運用準確連貫的動詞,記錄活動過程。此時,可出示范例支架,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冬天捕鳥場景的系列動詞。有了范例對照,學生可以仿寫,能降低寫作難度。如一學生是這樣仿寫釣魚過程的:在河邊鏟出一塊空地,支起折疊板凳,坐下后取出魚竿,綁上魚線,調(diào)準魚漂,鉤緊魚食,揚竿甩出魚鉤后,耐心等待。過了一會兒,只見魚漂迅速往下一沉,我一抬魚竿,啊,魚上來了!一條二指寬的小鯽魚正在拼命掙扎,我左手抬高魚竿,右手把魚抓住,小心翼翼地取下魚鉤,把魚放進水桶里。一系列動詞的運用,生動傳神地再現(xiàn)了釣魚的過程,讀完讓人仿佛身臨其境。
四、概念支架,明確內(nèi)涵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性格特點,因而外貌與神態(tài)也是不同的。但學生因搞不清概念,往往將外貌與神態(tài)混為一談,尤其是描寫眼睛和面部時。為此,筆者特意搭建了兩個概念支架,方便學生區(qū)分:
1.外貌描寫:也叫肖像描寫,是對人物的容貌、體型、衣著、姿態(tài)等體貌特征進行描寫。
2.神態(tài)描寫:專指臉部表情、神情,能直接反映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且經(jīng)常變化,描寫時要用表示表情、神態(tài)的詞語。
界定了概念,學生就能明白外貌描寫側重人物的體貌特征,在一定時間內(nèi)是不變的,一般不摻入其他動作描寫。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寫壽鏡吾老先生,“高而瘦”——介紹他的體態(tài),“須發(fā)花白”——介紹他的容貌,“戴著大眼鏡”——介紹他的飾物,這些在一定時期內(nèi)是不變的,屬外貌描寫。神態(tài)是人物內(nèi)在心情的外在表現(xiàn),會隨著人物的心情變化而在臉上呈現(xiàn)相應的變化,是動態(tài)的。比如《秋天的懷念》一文中,“我”雙腿癱瘓后,脾氣暴怒無常,母親一直都是“眼邊兒紅紅的”“憔悴的臉”;當“我”同意她去北??淳栈〞r,她“高興得一會兒坐下,一會兒站起”,說很多話,甚至還笑了,這些行為發(fā)生了變化,還有動作,屬神態(tài)描寫!
五、提示支架,啟發(fā)思考
七年級學生在記敘事件時往往過于簡單,情節(jié)索然無味;描寫人物時常常過于籠統(tǒng),不能抓住人物的特點。這就要求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給出合理建議,幫助學生走出迷霧,找到方向。如一位同學在作文中寫了這樣一件事:“那天運動會比賽,我跌倒了,腳崴了,褲子也破了。老師、同學們很緊張,跟我說以后跑步要注意點?!边@段文字過于簡單,不生動,沒有畫面感,可給出如下提示:
1.那天運動會天氣如何?你參加的是什么比賽?
2.為什么會跌倒?跌倒時是什么感受?跌倒后的情形是怎樣的?
3.周邊的人看到你跌倒,都有哪些反應?你又是如何站起來的?
4.老師和同學知道你跌倒后,各是什么反應,有哪些具體表現(xiàn)?
5.面對大家的關心,你是什么樣的感受,體會到了什么?
在提示支架的逐步引導下,學生就會把過程寫得更具體、情節(jié)描繪得更生動。
總之,學習支架能幫助學生解決作文中存在的問題,當學生運用支架解決一類問題后,教師要及時撤掉相應支架,并針對學生的作文水平提供更高標準的支架,以促使學生的作文水平向更高的臺階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