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楚瑤,趙茜茜,許乙凱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影像中心,廣東 廣州 510515)
直腸癌是高發(fā)惡性腫瘤[1],直腸壁外血管侵犯(extramural vascular invasion, EMVI)是直腸癌患者預后的獨立不良影響因子,與低總體生存率及遠處轉移相關[2],但術前EMVI陽性率常被低估[3]。國外文獻[4]報道,MRI術前評估EMVI的敏感度及特異度為28%~69%及88%~99%,而目前國內關于術前MRI診斷EMVI(簡稱mrEMVI)預測直腸癌新輔助治療(after neoadjuvant therapy,NAT)后預后的研究較少,且尚無明確結論。本研究探討mrEMVI評估直腸癌NAT及根治術后患者預后的可行性。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61例經(jīng)病理證實的直腸癌患者,男38例,女23例,年齡30~69歲,平均(53.6±9.7)歲;均于NAT前接受3.0T高分辨率MR檢查,其后接受根治性全直腸系膜切除術。
1.2 儀器與方法
1.2.1 MR檢查 采用Philips Achieva 3.0T MR掃描儀及16通道SENSE-XL-Torso腹部線圈,行斜軸位、斜冠狀位及矢狀位T2W序列掃描。參數(shù):TR 3 906 ms,TE 100 ms,層厚3 mm,F(xiàn)OV 200×200,體素0.63 mm×0.63 mm×3 mm,矩陣318×314,NSA 3。
1.2.2 NAT 采用適形調強長療程放射治療(簡稱放療)計劃,放射總劑量為50 Gy/25F,每周放療5次。放療同期聯(lián)合口服卡培他濱,療程5周。
1.3 圖像分析 由分別具有5年及8年工作的影像科主治醫(yī)師各1名獨立閱片,經(jīng)討論判斷EMVI。參照文獻[4]標準判斷mrEMVI:①0分,腫塊穿透直腸壁但外廓光滑,無鄰近血管(圖1);②1分,腫塊穿透直腸壁呈條狀延伸,無鄰近血管(圖2);③2分,腫塊穿透直腸壁呈條狀延伸,可見鄰近血管,但血管腔內未見類似腫瘤信號(圖3);④3分,腫塊穿透直腸壁呈條狀延伸,鄰近血管管腔內見類似腫瘤的中等信號,管腔增寬(圖4);⑤4分,鄰近大血管腔內見類似腫瘤的中等信號(如上/中/下直腸靜脈),血管外廓不規(guī)則(圖5)。將0~2分歸為EMVI陰性組,3~4分為EMVI陽性組。依據(jù)第8版《美國AJCC癌癥分類手冊》[5]進行MRI T(簡稱mrT)分期及N(簡稱mrN)分期。記錄腫瘤浸潤長度、深度及位置。浸潤長度為腫瘤侵犯直腸管壁的縱向距離;浸潤深度為腫瘤侵犯直腸管腔內及管壁外最大徑;以腫瘤最下端距肛緣的距離表示其位置。環(huán)周切緣(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 CRM)指腫瘤浸潤最深處與直腸系膜切除邊界間最短距離,距其1 mm內有癌細胞浸潤時判定為陽性。
計錄腫瘤浸潤長度、深度及位置。浸潤長度為腫瘤侵犯直腸管壁的縱向距離;浸潤深度為腫瘤侵犯直腸管腔內及管壁外最大徑;以腫瘤最下端距肛緣的距離表示其位置。環(huán)周切緣(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 CRM)指腫瘤浸潤最深處與直腸系膜切除邊界間最短距離,距其1 mm內有癌細胞浸潤時判定為陽性。
1.4 隨訪 術后2年內每3個月隨訪,復查盆腔MRI、肝臟超聲及血清腫瘤標志物,每6個月復查結腸鏡,高危患者每年復查1次胸、腹、盆腔CT;術后3~5年每6個月隨訪1次,每年復查1次結腸鏡,其他內容同上。5年后每年隨訪1次,發(fā)現(xiàn)異常時行進一步檢查,以明確復發(fā)或轉移。通過電話、短信及查閱病例等方式進行生存隨訪,隨訪截止時間為2019年8月。
圖1 患者男,75歲,直腸癌,T3bN2b,EMVI評分0分 MRI示直腸中段后壁結節(jié)狀腫塊,壁外血管在腫瘤遠側,血管形態(tài)、走行正常,未見侵犯 圖2 患者男,61歲,直腸癌,T3aN2a,EMVI評分1分 MRI示直腸中下段右側壁局部肌層變薄及連續(xù)性中斷,形成多發(fā)針芒狀突起,無鄰近血管 圖3 患者男,65歲,直腸癌,T3aN2b,EMVI評分2分 MRI示直腸下段左側壁腫塊穿透直腸壁呈條狀延伸,其左下方血管腔內未見類似腫瘤信號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Kaplan-Meier法獲得無瘤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比較計數(shù)資料。以COX單因素及多因素回歸分析觀察DFS的影響因素,計算危險比(hazard ratio, HR)和95%CI。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1例中,mrEMVI陽性組31例,陰性組30例,mrEMVI陽性率為50.82%(31/61),組間年齡、性別、mrN分期、病理類型、病理分級及腫瘤浸潤長度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而mrT分期、腫瘤浸潤深度、腫瘤最下端距肛緣距離及CRM陽性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61例均完成隨訪,隨訪時間5~36個月,中位隨訪時間29個月[95%CI(1.1,50.0)];期間復發(fā)0例,轉移20例(mrEMVI陽性15例、陰性5例),mrEMVI陰性患者3年DFS為82.5%,mrEMVI陽性患者為48.8% (χ2=6.219,P=0.013),見圖6。
單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顯示,病理分級、mrEMVI狀態(tài)是影響3年DFS的因素(P均<0.05),見表2、3。
本研究結果顯示,mrEMVI狀態(tài)及病理分級影響直腸癌患者3年DFS,與既往研究[6-7]結果不盡相同。CHAND等[6]認為CRM、病理N分期及EMVI均可影響直腸癌患者3年DFS;LEIJSSEN等[7]提出僅mrEMVI是直腸癌轉移的預后影響因子。上述研究結果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研究對象及樣本量不同。本組61例直腸癌,50例病理類型為腺癌,其他類型包括黏液腺癌及印戒細胞癌8例、腺癌惡變1例及鱗癌1例,可能導致結果偏倚。本研究采用T2WI測量腫瘤浸潤管壁長度、深度及其與肛門的距離,而T2WI無法正確識別纖維化,且部分容積效應可能影響結果。此外,本研究根據(jù)MRI表現(xiàn)判斷N分期及CRM陰性或陽性,而其他研究[6-7]多依靠病理診斷。本
表1 mrEMVI陽性與陰性直腸癌患者基本資料比較(例)
表2 直腸癌患者3年DFS影響因素的單因素COX分析結果
表3 直腸癌患者3年DFS影響因素的多因素COX分析結果
圖4 患者女,53歲,直腸癌,T3aN2b,EMVI評分3分 MRI示腸壁不規(guī)則環(huán)形增厚腫塊,其右側血管走行扭曲、管腔增寬,管腔內見類似腫瘤的中等信號 圖5 患者男,53歲,直腸癌,T4bN2b,EMVI評分4分 MRI示直腸壁不規(guī)則環(huán)形增厚,左側直腸上動脈于腫瘤左側見較大塊狀軟組織影
圖6 mrEMVI陽性與陰性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線
研究中37.70%(23/61)患者CRM陽性,78.69%(48/61)為N2期腫瘤,均高于文獻[6]報道的病理診斷結果,提示MRI判斷CRM及淋巴結轉移存在假陽性。
病理學是診斷EMVI的金標準,但BAE等[3]認為病理學會低估EMVI陽性率,可能與病理組織學對直腸癌EMVI的判斷標準及取材技術不盡相同有關。另外,病理診斷EMVI須在術后進行,對制定NAT計劃不具備提示和指導作用。MRI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率,高分辨率T2WI可清晰顯示體內血管解剖結構及信號變化,可用于術前識別EMVI及其他不利局部預后特征,輔助制定治療計劃。研究[4]表明MRI診斷EMVI的敏感度為28%~69%,特異度88%~99%,以mrEMVI作為治療前的預測指標具備臨床可行性。
文獻[8]報道病理確診EMVI是低總體生存率、高局部復發(fā)率及遠處轉移的獨立預測因子。病理證實EMVI陽性Ⅱ期直腸癌患者與Ⅲ期患者3年DFS均較低[4]。 van den BROEK等[9]報道,mrEMVI陽性直腸癌同步轉移率3倍于陰性者。ZHANG等[10]指出,EMVI是無轉移生存率和總體生存率的預測指標。TRIPATHI等[11]發(fā)現(xiàn)mrEMVI與同步轉移顯著相關,且mrEMVI評分較高的直腸癌更易發(fā)生同步轉移,可能與EMVI陽性腫瘤細胞更易進入血液系統(tǒng)而發(fā)生血行轉移有關[12]。BUGG等[13]發(fā)現(xiàn),隨訪1年期間,mrEMVI陽性直腸癌患者遠處轉移發(fā)生率是mrEMVI陰性者的3.7倍,未診斷及未治療的微轉移瘤可能是導致遠處轉移風險增加的原因。
本研究結果單因素分析提示組間3年DF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多因素分析顯示mrEMVI亦是影響DFS的重要因素,提示可將mrEMVI作為預測直腸癌患者預后的指標。術前以高分辨率MRI判斷直腸癌EMVI可為臨床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提供依據(jù),有助于提高患者DFS。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系回顧性研究,可能存在選擇偏倚;②建立模型時僅限于MRI特征和部分臨床特征,未納入更全面的臨床及病理指標;③未對手術方式、NAT方案和輔助化療方案進一步分類。
綜上所述,mrEMVI對預測新NAT及根治術后直腸癌患者預后具有一定價值,mrEMVI陽性提示預后不良,可為輔助指導臨床確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