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停停,尚 進,袁 佳,朱媛媛,張嬌嬌,郭 輝,施秉銀,強 薇*
(1.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心血管科,陜西 西安 710061;2.影像科,5.病理科,6.內分泌科,陜西 西安 710061;3.民航西安醫(yī)院急診科,陜西 西安 710082;4.西安市東方醫(yī)院內科,陜西 西安 710043)
腎上腺皮質癌(adrenocortical carcinoma, ACC)是罕見的高度侵襲性腫瘤,首診時多已發(fā)生局部浸潤或遠處轉移,早期診斷對改善預后至關重要[1]。活檢是診斷ACC的金標準,但存在出血、感染、針道轉移等潛在風險,且可重復性差[2],評估遠處轉移相對受限[3],使得影像學檢查成為首選方法。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2例ACC的影像學特征,以期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22例經病理學確診的ACC患者,男9例,女13例,年齡27~73歲,平均(50.6±10.6)歲;其中9例經體檢發(fā)現(xiàn),9例因腰痛、腹痛就診,4例首發(fā)庫欣綜合征;根據(jù)2018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指南及2017歐洲腎上腺腫瘤研究網絡分期診斷標準[4-5],22例中,4例Ⅱ期,11例Ⅲ期,7例Ⅳ期。22例均接受腹部CT平掃,部分接受胸部CT平掃,19例接受增強掃描;3例接受全身PET/CT;8例接受腎動態(tài)顯像。
1.2 儀器與方法
1.2.1 CT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256層螺旋CT機,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80 mA,層厚0.67 mm,螺距0.993 mm。以流率2.5~3.0 ml/s經肘靜脈注射碘海醇(歐蘇,350 mgI/ml)1.5 ml/kg體質量后,于30、60、240 s行動脈期、門靜脈期及延遲期掃描。
1.2.2 PET/CT 采用Philips Gemini TF 64 PET/CT儀。囑患者檢查前禁食6~8 h,控制空腹血糖<12 mmol/L。按劑量3.7~4.5 MBq/kg體質量予靜脈注射18F-FDG后平臥40~60 min,掃描前飲純凈水300~500 ml并排空尿液。先行體部同機CT掃描,掃描范圍自顱底至股骨中段,管電壓120 kV,管電流50 mA,層厚5 mm,層間距5 mm;之后行PET掃描,采集范圍與體部CT一致,每個床位采集時間1.5 min,根據(jù)身高掃描7~10個床位。通過同機CT對PET圖像進行衰減校正,獲得衰減校正后PET圖像(CT attenuation-corrected, CTAC)。
1.2.3 腎動態(tài)顯像 采用Siemens Symbia T16型SPECT/CT儀,配備低能高分辨準直器。囑患者檢查前30 min飲水300~500 ml,排尿后取仰臥位,經肘靜脈彈丸式注射99mTc-DTPA 0.5 ml(約5 mCi),以2秒/幀速度采集30幀,獲得腎血流灌注圖,以30秒/幀速度采集32幀,獲得腎實質圖像;以Gates法計算雙腎腎小球濾過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1.3 圖像分析 由2名具有10年以上腹部影像學診斷經驗的主治醫(yī)師采用盲法共同分析CT圖像,觀察腫瘤大小、形態(tài)、邊界、鈣化、密度、軟組織侵犯情況及遠處淋巴結、器官轉移情況;由2名具有10年以上核醫(yī)學診斷經驗的主治醫(yī)師觀察PET/CT及腎動態(tài)顯像結果。
2.1 CT及PET/CT表現(xiàn) 22例ACC均為單發(fā),13例(13/22,59.09%)位于左側,9例(9/22,49.91%)位于右側;腫瘤直徑5~26 cm,平均(11.97±5.06)cm,其中19例(19/22,86.36%)直徑>6 cm,Ⅱ期ACC平均直徑(9.08±3.54)cm,Ⅲ及Ⅳ期ACC平均直徑(12.62±2.75)cm;腫瘤形態(tài)均不規(guī)則,邊界不清(22/22, 100%);密度不均勻(22/22, 100%),以實性成分為主,CT值35~64 HU,平均(50.00±10.47)HU;其中2例(2/22, 9.09%)存在局部出血和囊變,10例(10/22, 45.45%)見點狀、短線狀或斑片狀鈣化;增強后病灶不均勻持續(xù)強化,CT值達37~96 HU,腫塊內見斑片狀高密度鈣化影及紊亂血管影,周圍脂肪間隙消失。17例(17/22, 77.27%)出現(xiàn)局部軟組織或鄰近器官侵犯,以腎上極、腎周筋膜侵犯為主,表現(xiàn)為周圍組織粘連不清、脂肪間隙模糊,其中1例出現(xiàn)鄰近膀胱、直腸侵犯,7例(7/22, 31.82%)出現(xiàn)血管侵犯,門靜脈、下腔靜脈、腎靜脈或脾靜脈等見充盈缺損及管腔狹窄;4例(4/22,18.18%)見淋巴結轉移,以腹膜后淋巴結轉移為主,其中1例縱隔淋巴結轉移;7例(7/22,3.82%)發(fā)生遠處轉移,其中4例肝轉移,3例肺轉移,2例胸骨轉移,其中各1例同時存在肝、肺、胸骨轉移或肝、胸骨轉移。PET/CT表現(xiàn)與CT基本一致,見圖1~3。
圖1 患者男,49歲,ACC A.軸位增強CT示左腎上腺約26 cm×16 cm×12 cm腫塊(箭); B.冠狀位增強CT圖像示腫塊內斑片狀高密度鈣化影(箭)
2.2 腎動態(tài)顯像 患腎血流灌注不均勻,攝取高峰減低、延遲甚至消失,99mTc-DTPA顯像劑分布稀疏、缺損、不均勻,排泄延緩,GFR值27.96~35.14 ml/(min·1.73 m2),平均(30.18±3.54) ml/(min·1.73m2),提示患腎血流灌注及腎實質存在輕至中度受損。
ACC是一種具有高度侵襲性的惡性腫瘤,病情進展快,預后差,早期診治對改善預后至關重要。目前診斷腎上腺腫瘤需聯(lián)合應用激素水平測定、影像學檢查及活檢病理檢查,后者存在出血、感染及腫瘤細胞針道轉移等風險[6],使得CT、MR等影像學方法仍為首選檢查手段。
腫瘤大小是區(qū)分腎上腺良惡性病變最簡單的方法,STURGEON等[7]以腫塊直徑>6 cm為區(qū)分良惡性ACC的閾值,其敏感度為91%,特異度達80%;本組22例ACC中,19例腫瘤直徑>6 cm。鈣化亦是ACC典型征象[8],本組10例CT可見腫瘤內點狀、短線狀及斑片狀鈣化。包膜是限制腫瘤遠處轉移的屏障,包膜不完整多提示腫瘤已發(fā)生局部侵犯或遠處轉移,而包膜變薄或邊界不清亦為腫瘤潛在侵犯的表現(xiàn)[9]。本組22例ACC形態(tài)不規(guī)則、邊界不清,其中17例存在局部軟組織或鄰近器官侵犯。CT值亦為區(qū)分腎上腺良惡性腫瘤的重要指標,正常實質器官的CT值約30~70 HU,良性腎上腺腫瘤富含脂肪,CT降低,腎上腺偶發(fā)腫瘤中,以平掃CT值≤10 HU為閾值判斷良性腫瘤的特異度為98%~99%,CT值>10 HU則多傾向于惡性,應行CT增強以進一步評價[8]。但遇CT值>10 HU且具有惡性特征的腫塊時,單純CT值的價值有限。另外,ACC可侵及鄰近血管,如下腔靜脈、腎靜脈、脾靜脈等,瘤栓甚至上延至右心房并影響右心功能[10]。本組7例發(fā)生血管侵犯,7例發(fā)生遠處轉移,與既往研究[8]結果相一致。
圖2 患者女,46歲,ACC A.平掃CT示左腎上腺約4.5 cm×3.1 cm×5.1 cm不規(guī)則腫塊(箭); B.PET/CT示肝臟多發(fā)低密度結節(jié)(箭); C.不同層面PET/CT示胸骨溶骨性破壞(箭)
圖3 患者男,73歲,ACC A.平掃CT示左腎上腺不規(guī)則腫塊影(箭); B、C.不同層面胸部CT示右肺多發(fā)轉移(箭)
ACC需與其他腎上腺惡性腫瘤相鑒別,如神經母細胞瘤和轉移性腫瘤。神經母細胞瘤多見于4歲以下兒童,體積較大,內無脂肪成分。腎上腺轉移瘤患者多有原發(fā)病史及原發(fā)腫瘤臨床表現(xiàn)[11-12],病灶直徑常>5 cm,呈具有分葉結構的不規(guī)則腫塊,CT平掃密度均勻或不均勻,增強后病灶周圍明顯增強,病變中心可見低密度無強化區(qū)。
對于I~Ⅲ期ACC,目前手術切除仍是首選治療方式[13]。對于Ⅳ期或終末期ACC,姑息性減瘤手術仍可帶來一定臨床收益[14-15]。本組22例中,19例接受手術治療,其中4例接受腫瘤切除聯(lián)合患腎切除術。腎動態(tài)顯像可通過檢測GFR發(fā)現(xiàn)早期腎功能受損,評價受損程度[16]。健側腎GFR為選擇手術方式的重要指標,GFR>30 ml/min可行患腎全切手術,GFR≤30 ml/min則需改變手術方式。對于ACC較大、侵犯正常腎組織需行腫瘤及腎切除患者,應行腎動態(tài)顯像以評估單側腎及雙側腎總腎功能,選擇合理手術方案。
綜上所述,ACC影像學表現(xiàn)具有一定特征性,結合病理檢查及腎GFR有助于制定合理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