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芳芳
肩手綜合征是腦卒中(中風)常見并發(fā)癥,一般發(fā)病于中風后15 d至3個月內,發(fā)病率為12.5%~70.0%,若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還可引起肩手畸形、局部肌肉萎縮,進而對患者生理及心理造成嚴重影響[1-2]。中醫(yī)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方式較多,主要包括推拿、中藥外治、針刺等[3]。本研究采取紅花化瘀方涂擦、白虎搖頭針法針刺聯(lián)合方式實施治療,以期獲得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患者6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分對照A組、對照B組及聯(lián)合組,各20例。三組基礎資料均衡可比(P>0.05),且研究征得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n(%)]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n(%)]
組別 例數(shù) 性別 年齡/歲 中風類型 肩手綜合征病程/d疾病分期 體重指數(shù)(BMI)腦梗死 腦出血 Ⅰ期 Ⅱ期聯(lián)合組 20 16/4 60.96±5.41 13(65.00) 7(35.00) 12.78±3.30 17(85.00) 3(15.00) 23.15±2.04對照A組 20 14/6 59.43±5.51 14(70.00) 6(30.00) 13.35±3.37 18(90.00) 2(10.00) 22.98±2.01對照B組 20 13/7 61.25±5.43 12(60.00) 8(40.00) 13.70±3.40 16(80.00) 4(20.00) 23.05±1.96統(tǒng)計量 1.149 0.644 0.440 0.383 0.784 0.036 P 0.563 0.529 0.803 0.684 0.676 0.964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均存在腦中風病史,且于中風后3個月內并發(fā)肩手綜合征;各項基本生命體征平穩(wěn);認知、意識、精神正常,依從性良好,可有效配合查體及臨床治療;均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②排除標準:肩手綜合征Ⅲ期;外傷、感染其他原因引起的繼發(fā)性手、肩部疼痛及活動受限;對本研究所用治療方案存在使用禁忌證或不耐受;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血液、免疫、代謝系統(tǒng)疾??;既往肩關節(jié)疾病史;既往肢體運動障礙史;缺乏自主生活能力。
1.3 方法 均予以常規(guī)康復訓練:指導患者每日堅持進行握手及聳肩等運動,堅持鍛煉30 min/d,增強肌張力。
1.3.1 對照A組 予以紅花化瘀方涂擦:紅花化瘀方藥物組成包括紅花20 g,當歸15 g,丹參15 g,伸筋草18 g,透骨草18 g,桑枝18 g,片姜黃18 g,海桐 皮18 g,懷 牛 膝18 g,艾 葉18 g,路 路 通18 g;1劑/d,加清水浸泡30 min后煎煮2次,將2次煎煮所得藥液混合后濃縮至200 mL,以無菌棉球蘸取藥液對患肢進行涂擦,3~5次/d,每次涂抹時將藥液加溫至35~40 ℃,以加速藥液滲透。
1.3.2 對照B組 予以白虎搖頭針法針刺:取穴肩髑、肩髂、曲池、合谷、外關及后溪,常規(guī)消毒穴位局部皮膚,以0.35 mm×(40~50)mm毫針對肩髑穴向下直刺,進針深度為25~35 mm,肩髂向下直刺,進針深度為25~35 mm,曲池直刺,進針深度為20~25 mm,合谷直刺,進針深度為10~15 mm,上述四穴進針得氣后均推至天部;后實施白虎搖頭針法,向地部插針過程中將針體向左捻轉,并以半圓形沿圓弧使針體平滑搖動,提針過程中將針體向右捻轉,并以方形路線使針體搖動,于拐角處振動針體;操作實施次數(shù)視患者對針感耐受情況決定,一般為3~4次;以平補平瀉手法對外關及后溪實施針刺,即外關穴直刺,進針深度為15~20 mm,后溪直刺,進針深度為5~10 mm;各穴位均留針50 min,期間反復2次行針,1次/d。
1.3.3 聯(lián)合組 予以紅花化瘀方涂擦聯(lián)合白虎搖頭針法針刺:紅花化瘀方涂擦藥方組成及用法用量同對照A組,并予以同期白虎搖頭針法針刺,穴位選擇及操作方法同對照B組。三組均連續(xù)治療14 d。
1.4 療效評估標準 痊愈:治療后關節(jié)腫脹、疼痛感消失,肩部、手腕、手指活動均恢復正常,無受限;顯效:治療后關節(jié)腫脹、疼痛感顯著緩解甚至消失,但關節(jié)活動仍存在輕度受限;有效:治療后關節(jié)腫脹、疼痛感有所減輕,但關節(jié)活動仍存在明顯受限;無效:治療后關節(jié)腫脹、疼痛感、關節(jié)活動度均無改善,甚至出現(xiàn)肌肉萎縮逐漸加重現(xiàn)象。
1.5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②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評估三組治療前后上肢疼痛程度,總分0~10分,評分越高疼痛越明顯。③三組患者治療前后上肢腫脹程度:無水腫記為0分;局部輕度腫脹,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凹陷較淺為輕度水腫,記為2分;局部腫脹明顯,腫脹處皮膚皺紋變淺甚至消失,存在指壓性凹陷為中度水腫,記為4分;局部腫脹顯著,腫脹處皮膚繃緊發(fā)亮,皺紋消失,或腫脹高度高于骨突部為重度水腫,記為6分;評分越高上肢腫脹程度越高。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通過SPSS 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等級資料應用Ridit分析,Z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多組間比較以單因素方差進行分析,兩兩比較以LSD-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三組患者治療后,聯(lián)合組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A組總有效率75.00%,對照B組總有效率為80.00%,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三組患者上肢疼痛程度、腫脹程度評分比較治療前三組VAS評分、腫脹程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三組VAS評分、腫脹程度評分降低,聯(lián)合組低于對照A組、對照B組(P<0.05),對照A組、對照B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上肢疼痛程度、腫脹程度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3 三組患者上肢疼痛程度、腫脹程度評分比較(±s) 單位:分
?
中醫(yī)理論中,中風后肩手綜合征屬“痹癥”“偏枯”范疇,中風后患者肢體偏廢,多少動、久臥,易使氣血阻滯經(jīng)脈,久而使氣血不足,脈絡空虛,同時風寒濕邪可趁虛而入,阻塞于脈絡,脈絡不通則痛,氣不行水則引起腫脹,故應以活血通絡為主要治療原則[4-6]。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采用紅花化瘀方涂擦、白虎搖頭針法針刺聯(lián)合方式對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患者實施治療。紅花化瘀方中紅花屬活血化瘀代表藥物,具有活瘀血、生新血、通經(jīng)散寒作用,同時配合片姜黃、丹參可增加活血通經(jīng)、化瘀止痛功效,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均具疏通經(jīng)絡作用,艾葉、懷牛膝可通經(jīng)化瘀、強筋健骨、溫經(jīng)散寒,配以路路通、桑枝祛風通絡,使全方共奏疏通經(jīng)絡、活血化瘀之效[7-8]?,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明,紅花化瘀方中黃酮類、脂肪酸、多糖等有效成分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huán)障礙,降低血液黏稠度,同時還可通過抗氧化、抑制炎癥細胞因子活性、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等作用發(fā)揮良好抗炎效果[9]。針刺亦是中醫(yī)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常用方式,白虎搖頭針法屬“飛經(jīng)走氣”四法之一,為復式行針手法,集捻轉、提插、搖動為一體,對針感層實施大面積、大強度刺激,在搖動針柄過程中振動針尖,進而產生瀉實作用[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聯(lián)合組VAS評分、腫脹程度評分均低于對照A組、對照B組(P<0.05),說明紅花化瘀方涂擦、白虎搖頭針法針刺聯(lián)合應用可有效緩解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患者肢體疼痛及腫脹,但療效評估結果顯示,三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本研究所選樣本量較少有關。此外,聯(lián)合治療方案在促上肢運動功能提升、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亦具有顯著效果。在藥物促血液循環(huán)基礎上對諸穴實施大強度、大范圍刺激,可促使局部軟組織病變解除,進而使肩關節(jié)活動度及運動功能隨疼痛、腫脹減輕得到顯著改善,同時使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