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扎麗努爾·托乎提
(喀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追求三大教學關鍵詞“好”“中國”“故事”的有效結合,是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構建課程體系內容豐富的新教材,深度挖掘高校大學生的社會價值認同,以期培養(yǎng)大學生成為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堅力量。
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了“融通中外思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教育號召。“講好中國故事”無疑是中國輿論所追求的,將其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可以豐富思政課程的內涵,這也是對高校思政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提出的基本要求。為了講好中國故事,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政治覺悟、較強的政治責任感,將“講好中國故事”完全融入到高校思政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全面構建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課程內容,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景下塑造大學生良好的價值觀與情感體系[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強調一個“好”字。在馬克思主義概論教學中,教師需要強調“好”的判斷標準,那就是教育教學過程中是否體現了價值引領作用。筆者認為,在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中“講好中國故事”,必須要求學生能夠自覺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于多個層面深入學習中國好故事,例如從國家、社會和個人這三大層面選擇優(yōu)秀的“好”故事。
以社會層面為例,講好“中國社會好故事”的關鍵在于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等關鍵詞,從社會層面提出具體價值要求。就這一點來講,習近平總書記就曾經倡導要積極培育大學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社會系統(tǒng)中的社會意識內容進行有效整合,確保社會正常運轉,凸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有效優(yōu)化,共同構建歷史現實體系,明確其中的內涵,關心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追求國家長治久安。就當前我國社會而言,正處于轉型發(fā)展的關鍵期,其利益格局正在發(fā)生著不斷的轉變和調整。這一時期的社會發(fā)展特別敏感,社會發(fā)展形勢復雜,大學生面臨價值多元化選擇,必須有能力分辨、篩選當前的海量化信息內容。因此,教師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必須做到合理啟蒙、引導、規(guī)范學生的學習內容,為學生選擇講社會好故事,確保故事內容更加貼近社會生活,更加接地氣、有溫度且充滿正能量。在引導學生知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追求的過程中,形成對于當前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認同[2]。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主動為學生選擇更多的社會焦點故事,因為社會焦點故事中所匯集的是各類社會現象,所反映的是各種社會現實問題,這些都是培養(yǎng)學生辨別社會輿論、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甚至是家國情懷的良好內容。而在教學中,教師也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化情感需求,實現對學生情感的充分調動,幫助學生基于反思層面思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準繩,引發(fā)學生理性思考,實現積極的、完善的道德引導,培養(yǎng)大學生的理性思考與感性感知能力,在正確的道德指引下形成自身正確的社會道德價值觀。同時,也為大學生構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多維度價值觀念,進而確保高校校園內社會風氣良好[3]。
在個人層面上,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從個人層面講好故事,將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價值觀傳遞到每個人身上,體現價值要求,為青年人立足社會提供基本的價值規(guī)范與行為準則。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言,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正處于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因此培育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當重要,希望幫助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選擇更多具有感染力的優(yōu)秀故事,彰顯青少年一代勇于擔當、敢于奮進的愛國精神。實際上,這也是一個讓大學生認識到個人價值的契機,可以實現大學生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贏得人生未來發(fā)展出彩的機會。教學中教師要更多地引入學生個人層面的優(yōu)秀案例,確保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價值觀能夠有效引導、感染學生,進而賦予學生追求中國夢想、匯聚中國力量的信心與決心。實際上,每一個中國人都有一個偉大的中國夢想,而每個人力量的匯聚、努力行動則是實現夢想的必經之路。大學生要持續(xù)充實自我、沉下心來認真做事,如此才能擔負起國家發(fā)展的重任,這也是當前中國時代發(fā)展的現實需要。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建設能時刻引領高校思政課程明確方向,所以“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還在于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中挖掘潛在的知識內容,講好故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下的中國故事要結合實際來看,其中涵蓋了太多內容,例如革命建設內容、改革發(fā)展內容、民族興衰內容等。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構建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講授中國站起來、中國富起來、中國強起來的生動小故事,其目的就是為了激發(fā)當代大學生愛國愛家意識,懂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的真實內涵[4]。
以中國“強起來”為例,教師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為學生講述各種生動有趣且具有歷史震懾力的中國故事。在教學中,教師應對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所產生的新理論內容進行解讀,深度分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發(fā)展建設中提出的新要求[5]。在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知過程中,需要進行理論探索,明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新時代發(fā)展有機融合的過程。當前,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我國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理念,這些都是教師值得為學生講述的優(yōu)秀中國故事,教師要將這些故事講好、講透徹,讓大學生明白自身所處的時代社會背景,了解新時代、新思想、新內涵,真正強大起來[6]。實際上,教學中教師所建立的縱軸主線是相當長的,它與橫向時間線索相互交織,結合理論逐漸形成縱向實踐探索過程,教師在講故事的同時也讓大學生了解到中國在漫長的發(fā)展歷史中是如何一點點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這些感性認知與理性學習足以培養(yǎng)大學生作為中國人的主人翁意識,承擔起未來建設祖國的重大責任,真正認識祖國,了解“中國”二字的真實含義[7]。
強大起來的中國必將富裕,在教學中,教師對于鄧小平理論的講解必須深入到位,結合中國故事宣傳解放思想,做到實事求是,堅持改革開放,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在中國人民富裕起來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時代主題和歷史背景,總結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勝利與挫折的經驗教訓,從而確保改革開放的穩(wěn)步深入實施。在國際局勢風云變幻的當今社會,世界經濟發(fā)展波動較大,我國必須做到堅決捍衛(wèi)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帶領中國人民應對一系列重大挑戰(zhàn),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到一個全新的發(fā)展階段。在教學中,教師要講好中國故事,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豐富的空間與素材,通過這些故事的講述幫助學生把握國家與時代發(fā)展變化的脈搏,逐步引領大學生努力學習,走上工作崗位、走向富裕,進而讓中國全面富起來。
在歷史虛無主義批判思想引領下,教師在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中要明確關鍵詞“故事”,為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文化激蕩創(chuàng)造空間條件。在該過程中,要結合歷史切入,以當代大學生群體作為主要教育滲透的目標對象,通過理性思考不斷反思歷史、還原真相,為大學生滲透真實歷史。當然,在明確意識形態(tài)領域建設的過程中,教師也必須學會合理利用各種歷史史料內容,為學生還原最真實的歷史史實,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文化、學習歷史的習慣[8]。所以說,教師必須用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為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特別突出“故事”二字的真實內涵,以此熏陶學生,深入學生人性講述故事的內涵真諦?;跉v史虛無主義批判思想,教師必須教會學生如何對待歷史,并轉變自身的非歷史態(tài)度。教師在幫助學生獨立分析歷史的過程中,必須了解某些階段性錯誤對全盤歷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教師不能以“全盤西方化理論”的角度去講解中國歷史,更不能抹殺革命、民族獨立以及人民解放這一段偉大的革命斗爭歷史[9]。所以教師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還在于引導學生,幫助其深入理解歷史上的各種史料內容,真正還原歷史真相。在教學中會涉及到大量歷史人物與事件,在客觀還原歷史的過程中應該為學生呈現更多的歷史證據,用故事的形式為學生堅定唯物歷史觀奠定基礎,確保將故事真正建立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體系之上,強有力地批判當前歷史虛無主義的不足之處,批判消解歷史的不正確行為,并分析對當代大學生都產生了哪些具體影響[10]。
在教學中,教師要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批判,在講歷史故事、經歷現實故事的過程中做到同步創(chuàng)新發(fā)展,深刻總結知識內容、汲取教訓,注意分析、客觀合理評價黨所領導的革命和建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也要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能力,幫助大學生判斷錯誤輿論,讓大學生真正回歸到理性認識中,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中的所有不良內容,更多深入思考當前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以更佳的姿態(tài)走向未來。
在高校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解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客觀評價分析歷史虛無主義批判思想,從多個層面深入抓住思政教育三大關鍵詞“好”“中國”“故事”。爭取為學生講好、講透中國故事,明確國家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的關系,深刻總結經驗教訓,為學生講清楚歷史內涵,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理性認知能力與輿論糾錯能力,真正建立起歷史自信,讓大學生在深入思考歷史的過程中也能正視前方,成為未來對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有價值的優(yōu)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