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
“落語”是一種興起于日本民間、口口相傳的說唱藝術,是日本傳統(tǒng)曲藝形式之一。其雛形是在佛教傳入日本初期,僧侶為了宣傳教義,必須使艱深晦澀的經(jīng)文通俗化、形象化,便采用宗教性的說唱技藝。這可以說開了落語之先河。成形于16世紀的日本第一部笑話集《醒睡笑》就是由一位擅長講笑話的凈土僧侶安樂庵策伝編纂的。而落語滲透到民間則是在幕府的力量逐漸衰弱,對落語師的管理逐步放寬的背景下實現(xiàn)的。在當今藝術多元化的日本社會,落語之所以還能原汁原味地保存并不斷發(fā)展,主要得益于文化部門的重視以及藝人們的不懈努力。
落語的創(chuàng)始人叫露野五郎兵,1744年他在京都創(chuàng)立了這種藝術形式。落語無論在表演風格還是內(nèi)容上,都與我國傳統(tǒng)的單口相聲頗為相似。具體而言,落語中的“落”就是指抖包袱,落語最精彩之處即在于段子最后的“落”。表演落語節(jié)目的藝人被稱為“落語師”。演出時,落語師往往跪坐在軟墊上,依靠詼諧幽默的笑話和惟妙惟肖的表演制造笑料。表演落語的小劇場叫作“寄席”。“寄席”的場地不需要太大,舞臺正中央的地上擺一個小軟墊,落語師就跪坐在上面表演。落語師表演時通常穿著傳統(tǒng)的和服,大多使用地地道道的大白話,表演內(nèi)容也基本上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家長里短的小故事,因此如果經(jīng)常聽落語,對日本的風俗民情也就能夠大體了解了。
落語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墊話”“本題”和“底”(抖包袱)。“墊話”就是上臺后先講一個小笑話或者說些時政、生活瑣事,介紹即將講述的故事里的風俗習慣、俗言俚語等,讓觀眾明白故事背景,為“本題”埋下伏筆或概括“本題”主旨?!氨绢}”即落語本身,也就是落語中的重頭戲。落語師通過有限的動作和細膩的語言為觀眾講述或可笑或溫情或有些陰森恐怖的故事,最后抖響包袱。通常來說,沒有“包袱”的節(jié)目不能稱之為落語。那么,“包袱”是如何構建起來的呢?大多是通過諧音錯覺、歪講曲解、表里不一、一語雙關、自相矛盾、荒誕夸張等方式??梢姡湔Z在組織“包袱”的技法方面與我國的相聲藝術何等相似。此外,還有兩種比較特殊的落語表演形式:“三題落語”和“一題落語”。所謂“三題落語”就是由觀眾出三個題目,落語師逐漸往一個傳統(tǒng)落語節(jié)目上靠攏的即興表演方式。當然,這三個題目之間的關聯(lián)越小,越讓人覺得有趣。比如,由“沒有毒的信封”“槍”“卵酒”而創(chuàng)作的名作《鰍澤》、由“乞討的盲人”“穿和服的人的祝?!薄按蠓痫灐倍鴦?chuàng)作出的《大佛餅》?!耙活}落語”是從一位觀眾手里借來一件物品,放在舞臺上,然后根據(jù)這個物品即興發(fā)揮,創(chuàng)造出一個故事。有時,表演者會用一個盒子把前排觀眾的東西都收上來,觀眾看著這樣的演出,會覺得既刺激又好玩。不難發(fā)覺,這兩種特殊的落語表演形式頗有我國傳統(tǒng)相聲中“現(xiàn)掛”的意味。
內(nèi)容方面,日本傳統(tǒng)的落語故事中塑造了各式各樣的市井人物,職人、商人、武士、貴族、小偷、游女、僧侶、鬼怪等無所不包,甚至許多經(jīng)典形象已經(jīng)成為某類人的代名詞,深入人心。比如,《道具屋》里的蠢人羽太郎,年過二十仍無所事事,其叔父讓他幫忙看管店鋪,他與木匠、車夫、鄉(xiāng)紳等客人鬧出很多笑話;狡黠之人如《三軒長屋》中長屋里的三家租戶;死要面子之人如《三方一兩損》中的泥瓦匠金太郎,等等。落語里經(jīng)常以諷刺人的貪婪、虛偽、自私等普遍的人性缺陷為主題,也正是由于落語作品中貶斥假惡丑、弘揚真善美,它才能流行上百年而始終為大眾所喜愛。
落語師表演時通常一直跪坐在墊子上,基本上不允許站起來,其使用的道具有扇子、毛巾,偶爾還會用到茶盅。在京都表演的落語中還有見臺、拍子木、張扇,并有伴奏音樂烘托氣氛——根據(jù)地域和演出節(jié)目的不同,音效也靈活多變。落語雖有固定的腳本,但是落語師不會照本宣科,他會細心地觀察到場觀眾,根據(jù)具體情況即興調(diào)整自己的講述內(nèi)容。
落語是“一個人的舞臺”。落語師常常一人分飾多角,無論是皇帝還是平民、男人還是女人、大人還是孩子、人類還是幽靈……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人物的喜怒哀樂甚至非常細微的表情及心理活動。總之,聰慧、機敏是成為一名優(yōu)秀落語師的第一條件。
落語表演中的細節(jié)也有很多講究。以辨別故事中的人物關系為例,落語師以頭部向左轉或向右轉來區(qū)分人物。一般來說,故事中地位高的人說話,轉向左斜上方(觀眾視角),稱為“上手”;身份低下的人說話則俯視右下方(觀眾視角),稱為“下手”。此外,還可以通過語言和行為舉止來表現(xiàn)人物關系。當然,除了運用上述方法之外,還有其他方式。例如,落語師經(jīng)常穿著簡潔樸素的和服,只在胸前系一個紐扣,如果從紐扣上方拿出東西,則表示其身份是武士、主人或長者等;若從紐扣下方取出東西,則說明身份就是普通百姓、小商販等。
此外,在落語表演中,動作的分類也很細致。比如,表現(xiàn)“吃”就有很多學問:合起扇子隱喻筷子,手持合扇表示用手抓飯等;根據(jù)吃什么樣的食物、在什么環(huán)境下吃、吃時的心理狀態(tài)等就有多種表現(xiàn)方式。喝水和喝茶也有不同,喝水就是拿起來一飲而下;喝茶因為水溫較高,動作要緩,且要表現(xiàn)出用心品嘗的感覺。因為是跪坐,那么稍微活動膝蓋、晃動手臂、兩膝交替移動就代表走路。劃船的動作幅度較大,可以用扇子表示竿或櫓,再做出非常賣力的樣子。再比如,用手指著茶水或熱水,然后用手比畫抹眼淚。因此,落語既是一門語言藝術,也是一門表演藝術,通過落語的表演,我們不難窺見東方文化的細膩與精致。
落語的來源主要有三種。第一種,繼承了日本古代笑話的傳統(tǒng)形式,或根據(jù)民間流傳的笑話、傳說改編,或根據(jù)當時的滑稽小戲、戲作文學改編,趣味盎然地描繪市井人物的語言行為,渲染情境。譬如桃太郎的故事,民間流傳的《桃太郎》是桃太郎到鬼島嚴懲危害百姓的惡鬼的故事;而在落語中設置的是一位父親講桃太郎的故事哄不愛睡覺的孩子的場景,小孩子聽完故事之后產(chǎn)生了很多疑問,比如老爺爺?shù)缴缴峡巢瘛⒗掀牌诺胶舆呄匆路?,有什么寓意呢?桃太郎渡海征服海怪,海的寓意是什么?桃太郎帶去的三種動物狗、雞、猴有什么含義?父親被問得瞠目結舌,然后小孩子一一分析,頭頭是道,父親連說小孩子日后可以成為大學教授。第二種,落語中的不少段子和中國淵源甚深。例如,在隋唐時期,隨著遣唐使以及留學生、學問僧的來華,漢文佛經(jīng)經(jīng)典與經(jīng)史子集開始大量輸入日本,這些典籍中就有很多笑話集;宋明時期,來華的商人和去日本的華人也都會攜帶漢籍;至清代,從事中日貿(mào)易的商船陸續(xù)將大量的漢籍載入日本,其中亦有不少是笑話集。日本18世紀中葉以來大量編纂和文笑話,這些笑話除了取材于日本民間流傳或書面文獻保存的笑話外,還有很多和中國古代笑話相似或相同的內(nèi)容,如岡田白駒的《譯準開口新語》就是對中國《笑府》和《笑林廣記》的翻譯或重釋。第三種,移植其他藝術門類的經(jīng)典名段,如吸收凈琉璃、歌舞伎、講談等作品中的片段。
關于落語的分類,若按時間劃分,江戶時代至明治時代為古典落語;明治時代以后至今為新作落語。若按內(nèi)容劃分,落語又可分為“滑稽說”“人情說”“戲劇說”“怪談說”四種類型:“滑稽說”旨在抖包袱逗人發(fā)笑;“人情說”多是講述家長里短以及親情、愛情、友情,有時讓人開懷大笑,有時使人傷心落淚;“戲劇說”通常移植歌舞伎等劇本,加入歌舞伎元素;“怪談說”主要講述鬼怪、幽靈故事,借以諷刺人間的丑惡現(xiàn)象。
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落語師甚至成為落語家,往往需要經(jīng)過“前座”“二目”和“真打”三個階段的考驗。首先是“前座”。如果想從事落語表演工作,先要拜師入門,拜師后,向落語協(xié)會申請取得“前座”名號?!扒白逼鸪跏歉趲煾干磉呑鲂╊愃拼驋?、拎包、添茶、記錄等雜活,然后進入后臺觀摩表演,但是在后臺沒有固定的座位,而且要擔負打鼓的工作?!扒白钡墓べY相當微薄?!岸俊钡氖杖雱t是根據(jù)當天演出的上座率來進行分配的——如果觀眾比較少,“二目”的收入可能會比“前座”還少。不過為了成為“真打”,“二目”這個階段是必須經(jīng)過的。一般情況下,要成為“二目”,通過師父的推舉是比較順利的方式。“二目”也有成為人氣演員的可能,甚至可以直接晉升為壓軸演員。“真打”即公認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落語家。一個真正的落語家應該具備獨有的風格,這是藝術成熟的標志。這個風格不僅存在于外在,更源于內(nèi)在,正如我國相聲里講的“帥賣怪壞”,指的就是藝術風格或高雅脫俗,或咸淡適中,或機智討巧,或兼而有之,這和落語家也是共通的。最后還需指出的是,落語家的稱號是可以襲名的,不要求血統(tǒng)的傳承,重要的是理念的傳承、藝風的傳承,當然這種傳承并不拘泥于前輩,而是尊崇表演形式及個性風格。
日本當代比較著名的落語表演藝術家有初代三游亭圓朝,其代表作《文七元結》《怪談牡丹燈籠》等至今久演不衰;八代目桂文樂,30歲就成為名家,他的落語包容萬象,既有明快的又有悲切的,既有傳統(tǒng)的又有創(chuàng)新的;此外還有五代目柳家小,他被日本文部科學省認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財產(chǎn)保持者”(人間國寶),擅長描摹多姿多彩的生活和人物,無論長屋平民還是高官貴族,都能被他刻畫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