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耀
1991年8月,考古人員在寧夏賀蘭山拜寺溝的一座方塔殘址中,發(fā)現(xiàn)了漢文和西夏文的墨書。書中記載,方塔建于西夏大安二年(公元1075年),而后又陸續(xù)出土了大量西夏文佛經(jīng),其中有一套藏傳佛教密宗經(jīng)典,根據(jù)漢文與西夏文的對應翻譯,稱為《吉祥遍至口和本續(xù)》或《吉祥遍至口合本續(xù)》,簡稱《本續(xù)》。
《吉祥遍至口和本續(xù)》是西夏文孤本,由梵文譯為吐蕃文,再由吐蕃文轉譯而成。這套佛經(jīng)分為經(jīng)文、要文、廣義文、解補四部分,共9冊,保存完整的有220頁,加上無法入冊的零散殘頁,共計約10萬字。雖然沒有直接排印說明年代的文字,但同時出土了西夏崇宗貞觀年(公元1102年-1114年)的西夏文木牌,還有仁宗乾祐十一年(公元1180年)的發(fā)愿文。這兩件紀年文物都可以證明《吉祥遍至口和本續(xù)》應屬于西夏后期,相當于南宋時期。
此書以宋代流行的蝴蝶裝成冊,白麻紙精印。書頁四界有子母欄,欄距上下23.5厘米,半面左右15.2厘米,版心寬1.2厘米。有漢文、西夏文、漢夏合文三種頁碼,正文為西夏文,每半面10行,每行22字,每字大小1厘米左右。宋版書是中國圖書收藏界的瑰寶,但現(xiàn)存宋版書都經(jīng)后世重新裝幀,直到蝴蝶裝的《吉祥遍至口和本續(xù)》出土,才使人們了解到宋版書的真實樣貌。
《吉祥遍至口和本續(xù)》出土時,只被認定為是西夏時期的印刷品。至于它是雕版印刷,還是活字印刷,并沒有定論。后來,考古人員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吉祥遍至口和本續(xù)》與同時代的雕版印本有許多不同之處:版框欄線四角不銜接,左右欄線較短,上下欄線或不足或超長;墨色濃淡不勻,有的黑白斑駁,有的半深半淺;版心行線漏排,時見漢字錯排、漏排和數(shù)字倒置;有些頁面殘留隔行竹片的印痕……所有這些特征,都說明一個問題:它不僅是活字印本,而且是木活字印本。
這一發(fā)現(xiàn)非同小可,因為按照權威論著和傳統(tǒng)說法,此前學術界一直認為木活字是元代科學家王禎發(fā)明的,而《吉祥遍至口和本續(xù)》作為實物證據(jù),將木活字的歷史提前了一百多年。同時,史料記載西夏通過北宋才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印刷業(yè),由此可推論木活字印刷術在宋代已經(jīng)存在。結合近年出土的其他宋代活字印刷品實物,證明《夢溪筆談》中關于畢昇的記載應是真實歷史,中國是活字印刷術的故鄉(xiāng)。這一切,都證實了《吉祥遍至口和本續(xù)》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實物。
《吉祥遍至口和本續(xù)》現(xiàn)保存于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有散頁展出,2002年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