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佩雷爾曼受眾理論下講好“中國故事”策略分析

    2021-01-16 03:40:20李艷芳李凌云
    黑河學院學報 2021年2期
    關鍵詞:中國故事言說非洲

    李艷芳 李凌云

    (鄭州大學 外國語與國際關系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近年來,中國不斷發(fā)展,尤其是在經(jīng)濟、軍事和科技等彰顯硬實力的方面取得累累碩果。但中國軟實力的發(fā)展還是無法與硬實力的發(fā)展相提并論的[1]。對外宣傳是提升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其和修辭學最大的共通之處就是兩者都以受眾為中心,強調對不同受眾的說服,所以,講好“中國故事”實質上是漢語修辭學與西方修辭學的一場論辯。當然,修辭學視域下,對外交流和宣傳的研究不占少數(shù),但大多傾向于用伯克的“同一”理論來作為切入點。鑒于國際外交風云變幻,在應對具體的外交宣傳事宜時,如果只采用伯克的“同一”理論,未免顯得單薄無力。文章從佩雷爾曼的受眾理論出發(fā),通過具體分析習近平執(zhí)政以來致非洲的兩篇演講,期望對伯克的“同一”理論加以補充,為解決中國對外宣傳存在的問題提供更多視角。

    一、文獻綜述

    對于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大致是從傳播學、政治學、語言學等角度出發(fā)來進行的。在修辭相關研究中,傾向于在“修辭勸說”這一大的框架內(nèi)進行對外宣傳研究,且主要是以伯克的“同一”理論作為著手點。如袁卓喜曾將西方修辭學的精髓勸說理論融入到外宣翻譯研究之中[2]。其研究涉及到了佩雷爾曼和肯尼斯·伯克等人的修辭理論,但整體而言,仍是修辭勸說之于外宣翻譯的影響,并沒有明確上升到對外宣傳策略這一高度。此外,張瑤、鄭嘉禹合寫的“同一”理論視域下“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想之海外認同構建研究——以習近平主席在烏茲別克斯坦最高會議立法院的演講為例[3],是伯克“同一”理論在外交領域的應用較為完整的體現(xiàn)。當然,將西方修辭理論展開,進行具體研究的居多,如譚學純提出并探究了廣義修辭學對于國家形象構筑的意義[4]等。也有從中西方修辭傳統(tǒng)差異的角度來探討外宣策略的,如汪建峰將對外宣傳放置在軟實力這個范疇內(nèi),在修辭上與西方話語伙伴較量[5]。

    綜上所述,國內(nèi)對“受眾”問題“向來不夠重視”[6],鮮有研究是以佩雷爾曼的受眾理論為理論支撐展開的。而多變的國際環(huán)境又要求我們在對外宣傳這場“論辯”中,堅持“受眾”中心論,提升受眾這一要素的地位[7]。因此,文章將佩雷爾曼的受眾理論作為理論基礎,探索不同語境下對受眾反應的處理在講好“中國故事”過程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二、理論框架

    談及當代西方受眾理論,不得不提的是波蘭學者凱姆·佩雷爾曼及美國學者肯尼思·伯克。伯克強調獲得受眾認同的重要性;而佩雷爾曼主張要堅持把“受眾”這一要素放在核心位置,加強和受眾的“智力接觸”等來爭取受眾。與前人不同,佩雷爾曼為論辯增加了“道德”“價值判斷”等新的要素,強調對“普遍受眾”施壓來達到使其信服的目的[8]110,113。所以,修辭者可以憑借認同和施壓兩種方式來得到受眾的認可。

    劉亞猛教授在其《西方修辭學史》中對佩雷爾曼受眾理論具體的論辯方式解釋如下:(1)增加和受眾的“智力接觸”,即受眾應該被理解為一種“或多或少被系統(tǒng)化的構筑”。在構筑受眾這一過程中,言說者不僅要把性格特征、信仰等心理要素考慮進去,而且也要重視職業(yè)、身份、地位、文化等社會要素;(2)要想說服真正的受眾,可以先通過說服“普世受眾”(由世上所有“有理智”或“通情達理”的人組成的受眾集體)進而迫使真正的受眾接受所提出的觀點;(3)堅持把論辯當作解決矛盾的主要方式表明我們“放棄使用暴力”的態(tài)度,表明我們愿意接受明示的或潛在的制度規(guī)定,也表明我們“把通過講道理來說服別人作為最好的選擇”;(4)論辯的出發(fā)點,“只能選擇被受眾接受的觀點”,或者對受眾來說不具爭議的意見,作為自己的“出發(fā)點”。而符合以上條件的“論辯出發(fā)點”的“觀點或意見”又能進一步分成兩小類:“事實類”和“愛好類”;(5)在論辯過程中,言說者應該持“公正”態(tài)度,盡最大可能避免“狂熱主義”和“懷疑主義”;(6)具體的論辯技巧可以概括為兩大類,“結合”和“離解”?!敖Y合技巧”是指將原來互不相關的各種因素“聯(lián)系”起來,融為一體;“離解技巧”與之相反,是指將原來密切相關的整體分解為各自獨立的部分[9]。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所指的論辯技巧是“結合”,“離解”只能用在比較特殊的場合。而“結合技巧”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類邏輯論辯”“基于現(xiàn)實結構的論辯”和“建立現(xiàn)實結構的論辯”?!邦愡壿嬚撧q”手段是指經(jīng)過在前提和結論之間建立起一種和邏輯關系相似的關系而完成“信奉轉移”?!盎诂F(xiàn)實結構的論辯”手段中的“現(xiàn)實結構”是指我們通常所認為的在真實世界中確實存在于各種事物間的不同關系,一般可以分為“序列關系”(如“原因和結果”關系等)和“共存關系”(如“本質和現(xiàn)象”關系等)。如果言說者能夠順利讓受眾相信自己提出的前提和結論之間的確存在以上這些關系,進而在二者之間建立緊密聯(lián)系,就相當于是通過調用“現(xiàn)實結構”而完成了“信奉轉移”;“建立現(xiàn)實結構的論辯”是指在論辯過程中引入某些對于受眾來說無可厚非的典例、圖表、對比等,并讓他們確信正被探討的話題與所引入的典例、圖表、對比等具有相似性;(7)選擇性事實呈現(xiàn),創(chuàng)造“在場”印象[10]。

    綜上作述,作為“新修辭學”理論的核心所在,受眾理論可以被定義為“以受眾為中心,旨在促進受眾接受他們所提出命題的論辯理論”。

    三、基于受眾理論對講好“中國故事”策略的分析

    正如劉亞猛教授所指出的,“由于中西修辭理念存在巨大差異,對外宣傳的策略選擇和運用往往不能適合西方的聽眾,這不管是從宏觀的外交角度還是還是從微觀的論辯角度,都是一種失敗”[11]。基于佩雷爾曼的受眾理論,下文將對習近平執(zhí)政以來致非洲的兩篇演講(選段)進行分析:

    1.摘錄

    新華社達累斯薩拉姆3月25日電 國家主席習近平25日在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發(fā)表題為《永遠做可靠朋友和真誠伙伴》的重要演講。(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以下簡稱“坦演講”,節(jié)選如下)

    哈巴里!哈巴里!……

    阿桑特尼薩那![12]

    以上三個例子印證了佩雷爾曼受眾理論的第一條論辯技巧,即在對外宣傳中要考慮受眾的社會文化背景,即言說者要考慮受眾的認可等心理因素和文化等社會因素,和受眾進行“智力接觸”。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多處使用非洲人民易于接受的方言,如演講開始時,習主席沒有直接采用常見的漢語問候語,而是使用非洲人民更易于接受的斯瓦希里語,這就是習主席充分考慮受眾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受眾進行心理“接觸”的體現(xiàn)。因為這種對于習近平主席來說是特定語言的語言卻是受眾的日常用語,這種語言的“呈現(xiàn)”有意無意間拉進了言說者和受眾的距離,為下文講述“中國故事”奠定了基礎。

    2.摘錄

    2013年03月30日習近平在剛果共和國議會發(fā)表了題為《共同譜寫中非人民友誼新篇章》的演講(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以下簡稱“剛演講”,節(jié)選如下)。

    盡管非洲局部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一些動蕩,但我堅信,這些困難和曲折阻擋不住非洲邁向和平、發(fā)展、進步的堅定步伐。此時此刻,我想起一位非洲詩人的詩句:”向前走,非洲,讓我們聽到你歌聲中勝利的節(jié)奏!”[13](剛演講

    非洲有句諺語:“河有源泉水才深?!?(坦演講)

    同樣,為了激勵非洲人民在逆境中不斷前進,習主席在對剛果共和國的演講中引用了非洲詩人的詩句,這是言說者充分考慮受眾的文化因素,和受眾進行“智力接觸”的體現(xiàn),此舉不僅能激發(fā)非洲人民的斗志,而且能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中國熱愛和平的國家形象。此外,為了表明中非友誼深厚,習近平主席在對坦桑尼亞的演講中引用了非洲諺語,這也是言說者和受眾進行文化方面“智力接觸”的進一步體現(xiàn)。在佩雷爾曼看來,論辯中引用受眾的詩句或者諺語等本族語遠比直接使用言說者的語言者英語這種通用語有效,因為這些詩句或諺語等本族語是已被受眾認可的語言形式,所以,在言說者期望明確表達某種標準或觀點時,本族語的使用將使其事半功倍。此外,在某種程度上,這些詩句和諺語不僅是受眾集體智慧的體現(xiàn),更是受眾價值判斷的表達??傊@些包括詩句和諺語等在內(nèi)的受眾日常語言的使用將有利于言說者在建立價值判斷契合的基礎上,直接表明自身的論點或標準。

    3.摘錄

    中國將堅定不移同非洲國家團結互助,在力所能及范圍內(nèi)繼續(xù)增加對非援助、擴大對非貿(mào)易和投資、加強對非務實合作,攜手應對世界經(jīng)濟風險和困難帶來的挑戰(zhàn)。(剛演講)

    這是習近平對剛果共和國發(fā)表演講的選段,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成功典例,因為我國領導人在訪問非洲期間所作出的承諾——增加對非援助、擴大對非貿(mào)易和投資、加強對非務實合作等——是建立在正確的論辯出發(fā)點的基礎上的,即新形勢下,中國的發(fā)展必然會帶動非洲發(fā)展的觀念已經(jīng)深入非洲人民的心中[14]。顯然,這一觀念是“已被受眾接受的見解”,或者說在受眾看來不具爭議的意見,是中非論辯的正確出發(fā)點[8]333。當然,這也是“基于現(xiàn)實結構的論辯”技巧的集中體現(xiàn),該例中的“現(xiàn)實”是非洲想要發(fā)展的現(xiàn)狀及中國愿意助其一臂之力的事實,而“現(xiàn)實結構”是中非兩國的“共存關系”,這是中國新時代習近平外交思想中共享理念的體現(xiàn),也是充分考慮到非洲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發(fā)展重點的明智之舉。

    4.摘錄

    13億多中國人民正致力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10億多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實現(xiàn)聯(lián)合自強、發(fā)展振興的非洲夢。中非人民要加強團結合作、加強相互支持和幫助,努力實現(xiàn)我們各自的夢想。我們還要同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實現(xiàn)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夢,為人類和平與發(fā)展的崇高事業(yè)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坦演講)

    習近平主席在對坦演講中反復強調中國夢、非洲夢、世界夢及三者之間的關系,從佩雷爾曼受眾理論的角度來看,這是“結合技巧”中“類邏輯論辯”技巧的體現(xiàn)。經(jīng)過在前提——中國夢的實現(xiàn)——和結論——非洲夢以及世界夢的實現(xiàn)——之間建立起一種和邏輯關系相似的關系而完成了“信奉轉移”,因為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是每個公民的期盼,也是每個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而民族復興和祖國富強則是每個國家和每個公民為之奮斗的最終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夢也是非洲夢,也是世界夢。這種價值觀喚起了受眾的美好憧憬,也無意識的把“中國夢”“非洲夢”“世界夢”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增加了受眾對中國的認同感,愿意和中國并肩作戰(zhàn),為中國夢,非洲夢和世界夢的實現(xiàn)努力奮斗。這也間接在向所有具備相關常識的國家(普遍受眾)發(fā)布了一條他們都能看懂的信息,即企圖破壞各個國家夢想及世界夢實現(xiàn)的行為是損人不利己的,所以,這就通過給普遍受眾施壓來逼迫真正受眾,即企圖破壞各個國家夢想以及世界夢實現(xiàn)的人,接受我國所陳述的觀點,從而更好講述“中國故事”。

    5.摘錄

    習近平主席于2013年03月30日在剛果共和國議會發(fā)表了題為《共同譜寫中非人民友誼新篇章》的演講(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 (剛演講)

    我們主張,在國際關系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各國都要遵循聯(lián)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發(fā)展道路多樣化,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維護世界和平穩(wěn)定,增進人類共同利益。

    從修辭論辯的角度來看,中國國家主席所提倡的是基于正確的大國外交論辯態(tài)度的,即“公正”的態(tài)度,力戒“狂熱主義”和“懷疑主義”。此外,中國主張“各國都要遵循聯(lián)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也意味著我們“放棄使用暴力”,意味著我們接受或明或暗的體制安排,“把通過講道理說服別人看成是最高價值”[8]312,即中國將聯(lián)合國準則等國際規(guī)定做為自身采取何種行為的標準,這也是“中國故事”中國際態(tài)度和原則的生動講述。

    6.摘錄

    我聽說了一個故事,有一對中國年輕人,他們從小就通過電視節(jié)目認識了非洲,對非洲充滿了向往。后來他們結婚了,把蜜月旅行目的地選在了坦桑尼亞。在婚后的第一個情人節(jié),他們背上行囊來到了坦桑尼亞,領略了這里的風土人情和塞倫蓋蒂草原的壯美。他們說,我們真的愛上了非洲,我們的心從此再也離不開這片神奇的土地。 (坦演講)

    在這次對坦的演講中,中坦友好交往的事跡頗多,而習近平主席卻選擇講述一對中國新婚夫婦在坦桑尼亞蜜月旅行的浪漫故事,將這對中國年輕人在非洲這片土地上幸福生活的和諧畫面置于前景,使之占據(jù)非洲人民(受眾)的意識,引導其認同“中國人民是愛好和平的,同樣,中國是一個和平大國”這一理念,更好闡釋“中國故事”的人文情懷這一方面。這也是佩雷爾曼受眾理論中為受眾創(chuàng)造“在場”印象技巧的生動體現(xiàn):創(chuàng)造“在場”本身就是選擇強調、凸顯事實或觀點的某一方面,從而引導聽眾注意力集中到這些方面上來。

    7.摘錄

    我聽說了一件感人的事情。2012年12月的一天夜里,布拉柴維爾突降特大暴雨,郊區(qū)一些房屋被淹。3位受災的中國華僑本已脫離險境,但當他們發(fā)現(xiàn)鄰居對險情還毫無察覺時,又毅然冒著生命危險游到快被淹沒的房屋邊,奮力扒開屋頂,救出了12名剛果鄰居,其中包括5名兒童。他們的義舉得到當?shù)鼐用窠豢诜Q贊。 (剛演講)

    此外,在論辯中呈現(xiàn)某一事實及構成這一事實的支撐性要素或具體信息,比如,翔實的數(shù)據(jù)等,也可以達到創(chuàng)造“在場”印象的效果,最終實現(xiàn)受眾的“信奉轉移”這一目標。習近平主席在對剛果的演講中,講述中國華僑冒著生命危險救助剛果鄰居的感人事跡,不僅呈現(xiàn)了救人的具體細節(jié),包括外部環(huán)境、施救的行為過程等,還呈現(xiàn)了一系列詳細的數(shù)字,包括事件發(fā)生的時間、施救者的數(shù)目以及被救者的數(shù)目等,在這些細節(jié)的支撐下,“中國人民英勇無畏、救助弱者及這些人民所在國家中國是合作大國”的事實也就成為受眾意識的前景信息,該事實的重要性也得到了進一步強調,這也就構建了演講者與聽眾之間共同的體驗和共同的情感,起到了創(chuàng)造“在場”印象的作用,講好了“中國故事”中“和平”這一章。

    8.摘錄

    非洲人民也給了中國人民大力支持和無私幫助。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在達累斯薩拉姆傳遞過程中,坦桑尼亞人民像歡慶自己的節(jié)日一樣,載歌載舞迎接奧運圣火,喜慶的畫面深深定格在中國人民的腦海中。

    中國汶川特大地震發(fā)生后,非洲國家紛紛伸出援手,有的國家自己也不富裕、人口不到200萬,向地震災區(qū)慷慨捐出200萬歐元,相當于人均1歐元,這份情誼讓中國人民備感溫暖(剛演講)。

    在佩雷爾曼看來,在論辯過程中引入某些對于受眾來說無可厚非的典例、圖表、對比等,并讓其確信正被探討的話題與所引入的典例、圖表、對比等具有相似性,這就是“建立現(xiàn)實結構的論辯”。而“現(xiàn)實結構”是指我們通常所認為的在真實世界中確實存在于各種事物間的不同關系,一般可以分為“序列關系”(如“原因和結果”關系等)和“共存關系”(如“本質和現(xiàn)象”關系等)。如果言說者能夠順利讓受眾相信自己提出的前提和結論之間的確存在著以上這些關系,進而在二者之間建立緊密聯(lián)系,就相當于是通過調用“現(xiàn)實結構”而完成了“信奉轉移”。繼在上文致剛果演講中強調中國人民給予非洲人民的幫助這些行為之后,習近平主席接著舉出非洲人民迎接北京奧運圣火和在汶川地震中熱情援助當?shù)厝嗣竦牡淅?,是通過建立非洲人民和其行為之間的“共存關系”來實現(xiàn)——中國是熱愛合作的,這一合作不僅是中國對非洲國家的單方面幫助,也是中國樂意接受非洲國家援助的雙向互助——這一“信奉轉移”的,而這一切需要訴諸非洲人民行為背后的動機,即對中國人民所提供幫助的回饋。顯然,講好中非互助這部分“中國故事”的關鍵是習近平主席基于“建立現(xiàn)實結構的論辯”,對受眾行為背后動機的準確把握,也是之前習近平主席講好了“中國故事”的必然結果。

    總之,從講好“中國故事”的角度來看,習近平主席在外交演講中對平民百姓之間交流的著重突顯是為了拉近與當?shù)厝嗣竦男睦砭嚯x,以講述平民百姓的真實故事為著眼點,塑造一個沒有政府干預、兩國人民真誠交往的友好形象[15]。

    四、結語

    對于講好“中國故事”,我國國家形象修辭研究專家胡范鑄曾表示,“國家形象的問題,不僅和政治學、經(jīng)濟學、傳播學等息息相關,也離不開語言學。而一切言語行為都是修辭行為”[16],所以,要想在對外宣傳這場“論辯”中占據(jù)有利位置,有必要將修辭勸說理念,尤其是佩雷爾曼的受眾理論融入對外宣傳中,提高外宣活動參與者的修辭意識,這就要求他們在外宣中注意以下幾點:(1)對外宣傳時,言說者要增加和外宣對象的“智力接觸”,既應該考慮性格特征、信仰等心理因素,又不能忽略職業(yè)、身份、地位、文化等社會因素;(2)要選擇正確的外宣出發(fā)點,“只選擇被受眾接受的觀點”,或者對受眾來說不具爭議的意見,作為自己的“出發(fā)點”;(3)在應對外宣危機時,要抓住核心關切所在,并選擇合適的方式回饋給對方,讓其意識到事件的利害,這樣通過在前提和結論之間建立起一種類似邏輯的關系而實現(xiàn)“信奉轉移”;(4)要篩選外宣材料,即對外宣事實進行選擇性呈現(xiàn),來創(chuàng)造“在場”印象,從而達到外宣接受者的感同身受這一最終目標??傊?,講好“中國故事”這場“論辯”的成敗系于我國是否能通過與外宣接受國的往來獲得其“信奉”。

    猜你喜歡
    中國故事言說非洲
    阿來《云中記》的死亡言說及其反思
    阿來研究(2021年2期)2022-01-18 05:36:12
    “行走”與“再現(xiàn)”——論梅卓散文的言說姿態(tài)和藏族風情
    阿來研究(2021年2期)2022-01-18 05:36:10
    《走出非洲》:關于非洲最美的一本書
    時代郵刊(2020年8期)2020-06-22 08:13:54
    師生之間無法言說的梗
    學生天地(2018年25期)2018-10-22 05:31:02
    非洲反腐敗新觀察
    刑法論叢(2018年2期)2018-10-10 03:31:38
    非洲鼓,打起來
    世界最大童書展,“中國故事”升溫
    非洲的遠程教育
    言說他者還是言說自我——從波伏瓦在中國譯介中的一場論爭談起
    吴川市| 井研县| 宁武县| 凤庆县| 自贡市| 辽中县| 九台市| 修文县| 龙岩市| 新乐市| 凤城市| 吉安县| 克东县| 离岛区| 宣武区| 法库县| 沈阳市| 高州市| 英超| 阳高县| 昌平区| 固原市| 沁源县| 九江县| 绥德县| 麻城市| 乌拉特中旗| 东安县| 通化县| 鲁甸县| 泗阳县| 平舆县| 台南县| 安溪县| 体育| 河曲县| 邯郸县| 新郑市| 韶关市| 拉萨市| 柘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