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梅
摘 ? ?要:黨史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育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黨史教育重在對黨的認同,要立足初中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身心特點,從認同出發(fā),守住黨史的核心價值。教師應對核心概念進行解構、延伸和補充,搭建思維橋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其主要概念和特征;應滲透唯物史觀,使學生理解和接納唯物史觀,學會用唯物史觀來認識我們生活的世界;還應創(chuàng)造新的情境和實踐內化的空間,激發(fā)學生的深層思維和踐行責任的意識。
關鍵詞:黨史教育;新民主主義革命;守正創(chuàng)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歷史,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fā)揚經驗,吸取教訓?!辈娬{:“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進行理論創(chuàng)造的歷史。”對黨史教育,我們要“立足實際、守正創(chuàng)新”,完成學習教育的各項任務。
初中階段的“實際”是初中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身心特點,而初中歷史教材中,黨史內容主要分布在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以下簡稱“教材”)八年級。下面,筆者以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的教學為例,嘗試在“立足實際”的前提下,通過兩“守”兩“創(chuàng)”,論述黨史教育的“正”與“新”,為初中歷史的黨史教育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
一、黨史教育與守正創(chuàng)新
黨史教育重在對黨的認同,要讓學生認識到黨在推動我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以及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中形成的精神財富。由此,黨史教育中的守正創(chuàng)新應從認同出發(fā),守住黨史的核心價值,為現(xiàn)實生活服務。
(一)從國家認同看黨史教育
浙教研室〔2020〕25號文件中的附件《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新教材教學指導意見》指出:“國家認同,指對自己國家的政治、歷史、文化等的認可和贊同?!眹艺J同包含著公民個體對國家群體所具有的獨特情感、歸屬感和對國家發(fā)展的責任感。而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zhí)政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因此,對黨的認同是實現(xiàn)國家認同的必要途徑。要認同我們的黨,首先就要了解黨的歷史,真正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以史為鑒、以史明志。
本單元就論述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問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對于我們生存和發(fā)展的場域——國家來說,關系尤為密切。因此,這一階段的黨史歷程,每一個中國人都應深深銘記。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認同黨的歷史,就是認同黨創(chuàng)建和領導的新中國,認同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教師應從認同的視角,引導學生在理清黨建歷史脈絡的過程中,真切感受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二)從守正創(chuàng)新悟黨史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要領會馬克思主義是如何深刻改變中國、改變世界的,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因此,教師在開展黨史教育時,要善用歷史課,用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的成功實例,守護真理,傳遞真理。
成功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的主體正是中國共產黨。因此,黨史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通過黨史教育,引導學生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這就要求教師在黨史教育中必須始終貫徹守正創(chuàng)新的基本原則。守正即守護真理,守護正能量。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應在關注歷史觀念的同時,引導學生透過歷史現(xiàn)象探求史實的本質。創(chuàng)新即開辟途徑,以新的形式呈現(xiàn)黨史本質,使其在學習和傳承中深入人心。
二、兩“守”以“正”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通過黨史學習,我們可以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guī)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黨史教育中的守正,就是指讓學生通過黨史中的客觀史實來認識真理的力量,并在對黨史規(guī)律的認識過程中,堅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樹立正確的黨史觀。
(一)守黨史概念,正客觀史實
黨史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產生的影響。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成長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因此,教師在開展黨史教育時,應把這一特定歷史階段的相關概念講清楚,讓學生明了概念的史學內涵。歷史具有不可重復性,近現(xiàn)代中國與當下的中國有著截然不同的社會性質和特征。學習歷史不是簡單記憶,而是要讓學生在明確概念的基礎上,通過解決問題來理解歷史,加深對歷史的認識,提升歷史素養(yǎng)。因此,教師應講好、講透黨史的關鍵概念、核心概念。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不太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概念。教材中給出的釋義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被稱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筆者發(fā)現(xiàn)人民網(wǎng)上發(fā)表的劉建美的《什么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一文中也有相關說明:“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的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痹撐倪€對此概念中的“新”展開了進一步的闡述。但在教學中,若直接呈現(xiàn)這兩條釋義,學生顯然不能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對此概念進行解構和補充,以適應學生的認知需求。
教學中,筆者先是對“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解構,呈現(xiàn)觀點“這是一場革命”,再往這個“革命”中補充相關內容,搭建學生與這場“革命”之間的思維橋梁。筆者提出三個問題:“這場革命主張什么?它反對什么?它是由誰領導的?”通過對“主張”“反對”“領導”這三個關鍵詞的追問,讓學生理解“新”的特征以及“新”與“舊”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通過對核心概念的解構、延伸和補充,筆者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整個歷史階段的主要概念和特征,為后續(xù)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讓學生對黨的誕生和成長背景有了明確的認識,為后續(xù)開展黨史專題性學習搭建了平臺。
(二)守黨史規(guī)律,正唯物史觀
《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承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使學生了解和認識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更好地認識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币虼?,開展黨史教育也要滲透唯物史觀,使學生理解和接納唯物史觀,學會用唯物史觀來認識我們生活的世界。
例如,對“黨的誕生”,教材中是這樣論述的:“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是偶然的,是適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fā)展的客觀需要,是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教學中,筆者先引導學生對該論述做減法,學生就得出結論:黨的誕生不是偶然,是必然,這是一種客觀需要。筆者追問:“什么是客觀需要?是誰的客觀需要?”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更適合在直觀對比中理解詞句的內涵,所以筆者引導學生尋找“客觀”的反義詞——主觀。在學生理解了客觀需要后,筆者再引導學生根據(jù)教材的闡述——“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fā)展”需要中國共產黨——思考后一個問題,然后提出新的問題“近代直到1921年,中國社會已經產生了哪些進步,革命已發(fā)展到怎樣的程度”,并出示太平天國運動(農民階級)、洋務運動(地主階級)、戊戌變法(資產階級維新派)、辛亥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相關圖片(略)。學生很快就調動已有的知識結構,迅速理解了“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fā)展”的情況,進而得出結論:中國需要一個無產階級政黨來領導人民群眾繼續(xù)革命,推動社會進步和國家強盛。
接著,筆者又引導學生理解:黨的誕生是順應歷史發(fā)展的需要,是滿足一定條件后應運而生的。例如,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為黨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基礎。五四運動后,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為黨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共產黨早期組織的紛紛成立,為黨的誕生奠定了組織基礎。此外,還有外部條件——共產國際的幫助。
通過以上學習,學生懂得了歷史發(fā)展也是一種客觀存在,黨的誕生就是順應了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同時,學生也學會了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歷史,認識我們的生活。
三、兩“創(chuàng)”謀“新”
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chuàng)新,黨史教育也需要創(chuàng)新。這里的“創(chuàng)”指的是創(chuàng)造新的情境和實踐內化的空間,使學生在黨史學習中能跳出歷史看本質,為現(xiàn)實生活服務。比如,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聯(lián)結點,創(chuàng)造黨史學習的情境,使學生走近歷史,真切感受黨在發(fā)展過程中留下的精神財富。又如,黨在不同時期帶領人民完成了歷史賦予的使命,這份責任和擔當需要后來者不斷傳承,將責任接力傳遞,使國家不斷走向強盛。
(一)創(chuàng)育人情境,新精神傳承
作為初中歷史課教學,黨史教育不能等同于歷史知識和政治思想的填鴨,而是要將黨的發(fā)展史以歷史人物的具體事跡來呈現(xiàn),并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來展開。視頻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往往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以視聽方式呈現(xiàn)的信息,立體感較強,氛圍營造的效果也比較好,學生更容易接受。
例如,在學習“黨的奮斗目標”時,播放電視劇《覺醒年代》第40集中李大釗與陳獨秀的對話:
為什么要拋妻棄子,我們究竟想要什么……我們呢,是這個國家為數(shù)不多的文化人,文化人就是文明人,文明人就應該為我們的國家和人民負責,我們有責任帶領人民進行抗爭。我們要用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科學社會主義原理,我們要建立不被外國人欺負,不受統(tǒng)治者壓迫,沒有貪官污吏,人人能夠當家做主,人人都能生活在幸福平等生活的美好社會……我覺得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和擔當,我們誰都不能把它辜負了。
在這番對話之后,李大釗和陳獨秀遇到了一批來自祖國各地的難民。通過對難民的了解,學生更真實地感受到那個時代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態(tài),也更能理解這番對話了。背景音樂的情感滲透,語言的直接描述,視覺的直觀沖擊,營造出了相對真實的歷史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觸摸到了那段歷史。
此時,再讓學生理解共產黨人的責任,沉重、擔當、勇敢、偉大等詞匯就會自然而然地浮現(xiàn)于學生的腦海。于是,學生對歷史賦予的責任和使命就理解得更深刻了。此時,無須更多的語言表述,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已然深深鐫刻在學生的心里。
(二)創(chuàng)踐行內化,新責任導向
黨史學習不是簡單的淺層知識的掌握,更主要的是深層思維的激發(fā)和責任意識的踐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深化認識、內化思想。在黨史學習中,學生需要在不斷踐行中形成主人翁意識,內化自己的身份和責任。教師要以教材內容為載體,以獨特的視角解讀史實,以創(chuàng)新的方式引導學生不斷地開展實踐探究,逐漸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的責任感?!墩n程標準》指出,初中生要“認識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yè)中的決定作用,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繼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認識到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是中國強盛的重要保證,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歷史責任感”。而增強責任感,僅僅停留在認識層面是不夠的,還需要依靠實踐加以實現(xiàn)。
在學習“中共一大召開”的知識時,筆者對教材中的“相關史事”部分進行了補充呈現(xiàn),引入了王會悟和紅船的故事,體現(xiàn)了家鄉(xiāng)名人在歷史學習中的作用。在對紅船衛(wèi)士王會悟的學習中,筆者先讓學生通過演繹歷史劇的形式,真切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樣的設計,拉近了學生與歷史人物的時空距離,讓他們更能感悟人物身上蘊含的“紅船精神”。然后設計實踐作業(yè):在生活中,我們如何傳承“紅船精神”?并通過定期分享的形式進行后續(xù)跟蹤,在班級內展示成果并交流,營造了學習和踐行的濃厚氛圍。
因此,在認識到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的責任感以及為承擔國家責任而展現(xiàn)的大無畏精神之后,教師應讓學生思考:假如當時沒有這樣的共產黨人,中國會怎樣?如果沒有這種敢于犧牲和奉獻的革命精神,中國會怎樣?在當下的生活中,你認為應該采取哪些方式來傳承和踐行紅色精神?
這樣的追問,讓學生在洶涌澎湃的情感刺激后,回歸理性思考和現(xiàn)實生活。只有“思辨—實踐—再思辨—再實踐”這樣螺旋上升的學習活動,才能真正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的歷史責任感。
綜上,雖然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育并不完全是黨史教育,但黨史中蘊含著強大的精神力量,教師只要合理把握和運用,就能使學生悟得真理、習得精神、擔得責任。實踐證明,我們黨是有能力應對風云變幻的時代和未知困境的??偨Y黨的先進理論和精神,在初中生中開展黨史教育,理應成為歷史教學的重要使命,也理應成為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路徑。
黨史教育的“正”與“新”是辯證統(tǒng)一的有機體,體現(xiàn)了黨史教育的方向和重心。當前的教育,面對的是新時代的學生,守什么“正”以及如何“守”是需要解決的基礎性問題。而適應時代特點和學生心理,以恰當?shù)姆绞竭M行“創(chuàng)”和“新”,則決定了黨史教育的效果和影響。因此,守正創(chuàng)新是進行初中歷史黨史教育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教師應在“守”和“創(chuàng)”兩個方面下功夫,與學科教學、初中階段學生特點等相結合,逐步推進,順勢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