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婧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原各國在面對北方游牧民族時,步兵遠遠不敵機動性強的北方游牧騎兵,于是各國紛紛修建高大的城墻,用來抵擋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擊。
秦國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后,秦始皇下令連接和修繕了原來各國的長城,從那時開始有了“萬里長城”的稱呼,并且在那之后的每個朝代都會對長城加以修筑、完善。明代是最后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長城大多是明代修筑的。首都北京周邊的長城,如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等,也多為明長城。
明代皇帝為何這樣“熱衷”于修筑長城呢?原來,在明朝統(tǒng)治的270多年里,北方的邊患問題依然非常嚴峻,匈奴等游牧民族對富庶的中原始終虎視眈眈。因此,明代皇帝從未停止修筑長城,修筑總長度達8000公里。
朱元璋稱帝后,在南京建都,他把自己的第四個兒子朱棣派到了戰(zhàn)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北京,封他為燕王,讓他防守邊疆??蓵r間一長,朱棣手握軍權(quán),實力漸大。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看到藩王的力量已威脅到自己的統(tǒng)治,就開始“削藩”。朱棣待時機成熟,發(fā)動了靖難之役,從自己侄子的手中奪取了皇位。
朱棣很怕再出現(xiàn)一個像自己一樣奪取皇位的人,可是北方的防御工作又很重要,怎么辦才好呢?于是他干脆把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集全國之力量和資源為守衛(wèi)邊疆服務(wù),這才有了“天子守國門”的說法。
北京成了首都,周邊的防御工作肯定更加重要啦!皇帝主張大力修筑長城,城墻林立、敵樓高聳的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等在明代得到了大幅強化。
敵樓也叫譙(qiáo)樓,是城墻上御敵的城樓,供各段守城部隊進行指揮、瞭望、傳令、放置器械物資等,也供守城將士遮風避雨休息之用,屬于一種增強城墻防御的設(shè)施。
長城的修筑不是搭積木、過家家,必須有得力的干將督建和駐守。我們都知道戚繼光是一位抗倭英雄,他帶領(lǐng)戚家軍掃清了東南沿海的倭寇,立下赫赫戰(zhàn)功。1567年,剛剛平定了南方倭寇的戚繼光奉命北上,鎮(zhèn)守京畿(jī)。
但是來到長城后,戚繼光看到的卻是軍紀渙散的長城守軍和已經(jīng)支離破碎的防御工事。戚繼光決定先從整頓軍紀開始。
一天,天降大雨,寒風凜冽,戚繼光把戚家軍拉過來當著所有長城守軍的面進行操練。他手執(zhí)軍旗,冒雨站在點驗場的指揮臺上,戚家軍雖然被大雨淋得渾身濕透,但始終一絲不亂,精神抖擻。相較之下,長城守軍卻狼狽不堪,他們終于知道了為何戚家軍能打敗倭寇,而自己卻總是吃敗仗。隨后,長城守軍在戚繼光的帶領(lǐng)下,開始刻苦訓練。
除了練兵外,戚繼光還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修筑長城。據(jù)古籍記載,有一段長城因施工難度高,所需投入相當大,于是有人打起算盤想從中牟利。一個商人找到戚繼光,送上大筆銀兩,想賄賂戚繼光讓自己拿下這項“肥差”。戚繼光不動聲色,讓商人先回去,叫來參將一同商議銀兩的處置辦法。誰知參將卻讓士兵挑來一個擔子,里面竟是那個商人給參將送去的銀兩。戚繼光和參將不約而同地哈哈大笑,隨后兩人將銀兩交給財務(wù)管理部門,并以此事教育部下,要求各級官員一定要廉潔奉公,必須高質(zhì)量地修筑好每一段長城。
戚繼光在北疆巡防駐守16年,修筑長城、修建邊塞、整訓軍隊,有效保衛(wèi)了京畿乃至華北地區(qū)的平安。明長城也成為中國歷史上費時最久、防御體系最完善、保存最好的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