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科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我們已經(jīng)開始使用電子貨幣,但紙幣仍然在市場流通中不可或缺。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xiàn)紙幣的國家。早在北宋時期,我國四川地區(qū)就出現(xiàn)了最早的紙幣“交子”,用來代替在交易中不易攜帶的銀兩和銅錢。交子一出,有些人就動了歪念,因為紙幣相對于金、銀、銅錢而言,造假的難度與成本都比較低,因此“假鈔滿天飛”的事情就發(fā)生了。據(jù)《宋史》記載,“官交子”發(fā)行不到20年,市面上就出現(xiàn)了“偽交子”,極大地擾亂了市場經(jīng)濟秩序。
不過,攜帶、交易都十分方便的紙幣該用還得用呀!那時的人們是怎樣做紙幣防偽工作的呢?
南宋學者李攸所著的《宋朝事實·財用》曾這樣描述交子:“印文用屋木人物,鋪戶押字,各自隱密題號,朱墨間錯,以為私記?!币馑际钦f,交子上印有房屋、樹木、人物等不同圖案,圖形交子復雜且暗藏記號,使用紅色、黑色交錯印制,使其不容易被偽造。
紙張一直是紙幣防偽中關鍵的一環(huán),宋代專用四川地區(qū)的川紙來印刷紙幣,《馬可·波羅行紀》中提到元代紙幣主要用的是桑皮紙,明代洪武年間發(fā)行的“大明寶鈔”也使用的是桑皮紙。專用紙使得紙幣難以被仿造。
桑皮紙的制作工藝流程十分復雜,需要將桑樹皮剝下,然后將桑樹皮和木芯之間的一層極薄的內(nèi)皮取下浸泡在水中,搗爛至漿狀,最后鋪開陰干成為紙幣的原料。此外,在造紙過程中,還能通過絲網(wǎng)的變化,改變紙的密度和厚度,從而形成只有對光可見的圖案。
桑皮紙
當然,使用專用紙并不能完全杜絕造假,提高印刷技術也很必要。宋代人放棄了傳統(tǒng)的木版印刷而采用難度更高的銅版印刷,非專業(yè)人員很難掌握這項技術。同時,為了防偽,印鈔的印版也會定期進行更換。
如果你了解一些現(xiàn)代紙幣防偽知識,那就會知道紙幣上有許多即使用放大鏡觀看都未必能看清的精美花紋,這些都是手工繪制再刻于印版上的,其作用就是防偽。古代的紙幣上也有類似的設計,印版上的精細花紋大部分都是手工雕刻的,有房屋、花鳥甚至名人字畫,都是用來防偽的。
到了明清時期,為了防偽,很多晉商會設計專門的微雕章,就是將極細密的文字或圖案刻清代銀票在一方正常大小的印章內(nèi)。下圖中這枚微雕章上的內(nèi)容就是王羲之的《蘭亭序》,要知道,這篇文章全文共有300多個字,這么多字竟然全部被雕在了一塊一手就能握住的印章上!
到了清代,紙幣的防偽工作“更上一層樓”,政府發(fā)行了新鈔,各省布政司要蓋上印記,各府、縣也要簽押,然后才能發(fā)于各錢莊。官員們做的標記各不相同,因此偽造者很難造假。
正是以上這些防偽技術的不斷精進,才使得紙幣的防偽工作做得越來越好。仔細觀看下圖這張晚清時期的紙幣——大清銀行伍元兌換券,它的防偽技術已經(jīng)與我們現(xiàn)代紙幣的非常相似了。
清代銀票
微雕章
大清銀行伍元兌換券
清代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