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嬋
都說中國人的口味版圖,是南甜北咸。事實上,地域飲食的咸與不咸,只是相對而言。比如說,北方人喜咸,南方人喜甜,到粽子這里就不靈了。因為, 吃甜食比較少的北方在吃粽子這件事上鐘情于甜口,而喜吃甜食的南方人卻愛吃肉粽。每到端午節(jié),粽子的甜咸之爭總會見諸各論壇。北方孩子認為,無法接受粽子有咸味,竟然還有肉粽這個東西,本北方人只吃蜜棗粽。有南方孩子表示,蘸白糖的粽子,怎么能比得過板栗豬肉粽呢?
單位里工會端午節(jié)發(fā)粽子,10 咸10 甜。有北方同事悄悄和我商量, 要用10 個大肉粽換我的10 個赤豆粽。從小就愛吃肉粽的我立馬答應,并且喜滋滋地認為自己賺了, 想著肉粽總要比赤豆粽貴些吧。北方同事也很高興,因為他家太太也是北方人,家里沒人愛吃咸粽子。于是乎,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據(jù)說,粽子口味的南咸北甜,是由于歷史上南北糯米產(chǎn)量的差異而形成的。南方氣候濕潤,比較適合種植糯米,所以在糯米不多的北方,糯米制品就被當作節(jié)日點心來食用,節(jié)日里喜氣洋洋,甜甜蜜蜜,過節(jié)吃點心,當以甜口為佳。而南方因為糯米較多,所以粽子既可以作為點心,也可以成為主食,作為主食,變成咸口也就不奇怪了。
與粽子南北咸甜差異有著相同情形的還有月餅和湯圓。月餅,北方多吃甜餡,而在江南地區(qū),酥皮鮮肉月餅卻廣受歡迎。中秋節(jié)前,上海幾家老字號店門前,排幾小時長隊等候新鮮出爐的鮮肉月餅的人們,好的就是這一口咸鮮的美味。
至于湯圓,顛覆我認知的還是剛成家不久,第一次去蘇北婆家過年。我發(fā)現(xiàn)早上吃的粥里,埋藏著一顆顆碩大滾圓的湯圓,一口咬下去,結結實實的口感,卻沒吃到任何餡兒。我當時就在想,湯圓,難道不應該是外面一層柔柔糯糯的皮子,包裹著里面鮮肉或者黑芝麻、豆沙、棗泥的餡兒嗎?輕輕咬下去,如果是鮮肉湯圓, 會有一股鮮美的湯汁沁入唇齒間;如果是甜餡湯圓,尤其是棗泥里裹著小塊豬油的,那真是入口甘美,齒頰留香。我端著一大碗實心大湯圓一臉懵地看著老公,他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回應說,湯圓要這樣才好吃。說著, 他示范著用筷子夾起了一個湯圓,蘸了蘸旁邊碟子里的白糖,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而我則對著裹滿了晶瑩白糖粒的白胖實心湯圓,覺得難以下咽。于是,只好弱弱地請求:明天早飯我能不能就吃清粥咸菜?白糖湯圓還是免了吧!這下,輪到老公困惑了,你們江南人不是愛吃甜食嗎?甜甜的湯圓不香嗎?
唉,我該怎么向他解釋,此甜非彼甜呢?況且,湯圓我最愛吃的還是鮮肉的,猶愛上海浦東地區(qū)那種薺菜鮮肉湯圓,個大飽滿,吃起來特有滿足感。前段時間, 去朋友家吃滿月酒,朋友是浦東本地人,滿月酒吃兩頓, 晚上是正餐,但是中午就可以過去吃,午飯有兩種選擇, 湯圓或者餛飩。我要了一碗咸湯圓,餡料是薺菜鮮肉的, 肉和薺菜的比例恰到好處,里頭略加了些醬油調(diào)味,咸咸的、鮮鮮的,是特別地道的浦東本幫味道。
甜和咸,南與北的口味未必不能調(diào)和,只是因人而異,習慣使然。那天,正好帶著學生去市中心的老校區(qū), 中午就帶大家去旁邊頗有名氣的“美新”點心店品嘗招牌湯圓。給學生們各要了一碗甜,一碗咸,吃完問他們對上海本地點心店的口味評價。結果,一個北方的學生回答說:“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吃咸湯圓?!闭谖野脨雷约和吮狈胶⒆映圆粦T咸湯圓時,那學生補充道:“沒想到咸湯圓還挺好吃的!”可見,美食的核心在于味, 不在于咸甜之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