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廣英
【摘要】學習資源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所要利用的一切教學資料的來源。學生是學習認知活動的主體,學生的學是教學活動的關鍵,引導和訓練學生開發(fā)、使用教學資源,是對學生個體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的尊重和培養(yǎng)。
【關鍵詞】資源;課本;身邊;網絡
在學習過程中,有的資源是現成的,有的是有待開發(fā)的,但實際上,大部分學生對學習資源的利用意識不強。詩詞教學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學生都會進行大量的誦讀積累,可教學中很多教師和學生認為學古詩詞就是背默,對其它的內容和方式沒有了解,很多學生對積累的古詩詞不會使用,感受不到學習的價值,所以也體會不到學習古詩詞的重要性。
曾經有人抽取500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情況分析,得出結論如下:
1.學生可以掌握的資源較少。學生的教輔資料中能找到的就是對詩文的理解和翻譯。學習過程中,教師往往也只是解釋重點字詞,了解詩詞大意。甚至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字意詞意。這種狀況也是受資源缺乏的限制形成的。
2.答卷中學生對資源的利用意識不強。資源有的是現成的,有時又是有待開發(fā)的,積累的古詩詞不能使用,也就感受不到學習的價值。有一部分學生甚至認為學古詩詞就是背誦,對其他的內容和方式都沒有了解,所以也體會不到學習古詩詞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詩詞教學中,對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使用,以期豐富課堂,提升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學習古詩詞中獲得多樣性的知識顯得尤為重要。
一、開發(fā)和使用課本資源
教學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詩,在初步學習此詩之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兩個任務,根據個人興趣完成其一。一是補充關于詩人作者的資料,一是補充關于描寫西湖的詩詞。
學生紛紛查找起了手頭上與詩詞有關的資料書來,邊找邊摘錄。
1.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2.小學生階段描寫西湖的詩詞:楊萬里的《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绷稚摹额}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碧K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p>
在匯報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互相展示互相補充,資料豐富多彩,對當課起到了很好的開發(fā)拓展。筆者又利用教室后墻,馬上辦了一期“小小資源站”,把學生開發(fā)的資源張貼出來,讓學生去再閱讀再摘錄。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僅只是記住了作者叫蘇軾,還認識到了作者的生平情況、性格特點、文化成就,受到了很好的人文思想感染;同時,接觸了更多的描寫西湖的優(yōu)秀詩詞,從不同角度加深對西湖的了解,促使對秀美山水的喜愛。這樣,通過開發(fā)和使用課本資源,原本單一有限的教學資源變得豐富了,原本是讀讀背背的古詩教學課變得生動有趣,教師的主講變成了學生的主動,也很好地達成了詩詞量的積累。
二、開發(fā)和使用生活資源
語文來源于生活,語文教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的氣息在洋溢。新的課程改革也要求語文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詩詞教學當然也不例外正如這幾年火起來的《中華詩詞大會》節(jié)目主持人董卿所說:“人生自有詩意?!?/p>
1.生活中的詩詞資料。陽春時節(jié),春雨霏霏,筆者和學生對著窗外的雨,背誦起了杜甫的《春夜喜雨》。接下來,我們會即興來一場“雨”字令的詩詞比賽。在春雨絲絲飛揚的天空下,對著雨中萬物,賞著雨景,賽著雨的詩,多么詩意美好。課間,我們站在走廊上、窗子前,放目細賞,一起尋找那一幅幅的“春雨潤物”圖和“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的畫面,時不時再來一句“雨”字詩。一場不露痕跡的詩詞教學資源開發(fā)在快樂中進行著,它正如春雨,在學生心中無聲而潤物。
早上,帶著學生做早鍛煉,一起繞著校園小道慢慢走到爛漫盛放的杜英花下,看著簌簌而下的一片片花瓣如玉如蝶,筆者和學生輕輕吟起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吟著誦著,不知是誰發(fā)起,一場小小的“花”字令詩賽就在滿樹的花香、滿目的花影中進行。
一位學生轉學的送別會上,筆者讓班長帶頭,誦起了李白的《贈汪倫》,接著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適的《別董大》,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一首首平時背誦的詩,此時此刻,自然涌上學生心頭,有了獨特的感悟。抓住這個機會,筆者馬上教他們李叔同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一聲聲一遍遍,此時,沒有比這些詩詞更能表達他們對同學的依依難舍之情,會更深地印在他們的腦海中。
2.課外書里的詩詞資源
2019年9月開始,全國所有義務教育起始階段的語文學科將使用新版“部編版”教材。在古詩文方面,整個小學12冊共選進優(yōu)秀古詩文124篇,比原有人教版增加了55篇,增幅達80%。與此同時,《新課程標準》對古詩詞的教學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yōu)秀詩文160篇(段)。”這個數量在課內是完成不了的,必須讓學生有計劃地在課外進行補充。
為此,筆者注重學生的課內精讀,課外遷移,引導他們利用身邊的書店、圖書館這些便捷的閱讀環(huán)境,有指導地進行大量的閱讀、摘錄,培養(yǎng)他們養(yǎng)成積累的好習慣。對課文外的開發(fā)和使用,不僅增加了課堂教學容量,而且利于學生領悟詩詞的情感,還提高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三、開發(fā)和使用網絡資源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總目標中指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能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在詩教中,利用當下發(fā)達的網絡環(huán)境,筆者引導學生開發(fā)和使用詩詞資源,促進自主探究、自主學習,達成了教學結果的創(chuàng)新化。
1.開發(fā)使用網絡上的教學資源,讓詩詞教學變得生動、快捷
在學習古詩文的課前,筆者會向學生提出預習的要求,引導他們登陸網站,查找、搜索有關詩文信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記錄,在課內交流。學生通過連接“詩詞學習網”,大量接觸到從古到今不同朝代、不同作者、不同題材的詩詞;視、聽、感多種感官被調動參與學習,在愉悅中增長知識、培養(yǎng)能力,這是傳統(tǒng)教科書所無法替代的。
“古詩學習網”上擁有包含詩詞作者、譯文、賞析、鑒賞、名句、朗讀、視頻、理論、研究文獻等詩詞學習資料,讓學生從課本上的一棵樹走進了一片林,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讓網絡資源更好地為學習服務。
2.開發(fā)和使用網絡上的聽書軟件,使詩教學有聲有色
利用智能手機或電腦,通過“天天聽書”“喜馬拉雅”聽書軟件,走進“詩詞”天地中,唐詩三百首、古詩詞講解、每日讀詩、詩詞誦讀、小學生必背75首古詩、婷婷唱古詩……學生在一個視聽學詩的新天地,聽到了課本上沒有的詩人故事、詩詞趣聞、詩詞誦讀,積累了大量的詩詞課外知識,成為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
3.開發(fā)和使用網絡上的詩歌吧,使詩詞教學共享共勉
通過“網絡詩歌吧”,學生可以發(fā)表對詩詞的見解,可以展示自己詩詞作品,可以與在線的詩友相互交流相互勉勵,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信心,成為詩詞教學的又一個神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