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神木市第一小學 孫吉霞
小學生正值認識世界與探索世界的萌芽階段,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互聯網包羅萬象的特征恰能滿足學生的理性需求。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如何將信息技術轉化為教育力量,是當下教育工作者正在探討與實踐的問題。筆者意在通過教學實踐,以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互聯網+山川湖海的心跳”語文主題學習為例,探索將信息技術融入語文主題學習的可實施性。
小學信息與技術課本中的內容大多較為抽象,偏向于理論性,而實踐性較弱,且由于相關課程設置較少,學生能學到的信息技術十分有限。將語文學習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可以在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
待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內容學習完畢以后,教師根據單元導讀內容,確立為期一周的以“互聯網+山川湖海的心跳”為主題的語文學習活動。
教師先在黑板上板書“山川湖海的心跳”主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結合本單元所學,應該如何理解山川湖海的心跳?明明只有人才有心跳呀!”
學生作答:“這一單元的課文的主題雖然都是寫景,但卻包含著作者的真情實感,所以是有心跳的?!薄坝捎诖笞匀恢械纳酱ê5娘L景實在是太美了,讓人心動不已?!币灿袑W生認為:“大自然的每一種事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存在方式,都各自擁有獨一無二的美,是像人一樣有靈魂的……”
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皆予以肯定,然后提出問題:“大自然中的美好實在是太多了,可是我們既沒有千里眼,也沒有順風耳,如何領略更多大自然中的美好呢?”
學生回答可以借助手機與電腦領略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麗風景。
教師引導:“是啊,借助互聯網,足不出戶便能知曉天下事,看遍天下美麗風景,互聯網確實是拓寬人們視野的得力助手?!?/p>
接下來,教師帶領學生開展一次以“互聯網+山川湖海的心跳”命名的主題學習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對山川湖海以及互聯網的認知都會更進一步。
將信息技術的功能與主題學習活動所蘊含的審美意境相結合,能夠有效激發(fā)出學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創(chuàng)造美的沖動。在學生對互聯網+語文主題學習活動充滿探索之心的情況下,更有益于高效完成主題活動任務。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逐漸推廣并不斷改進與完善。集分工與合作為一體的小組模式在語文主題學習活動中的應用優(yōu)勢是顯而易見的,借助信息技術組建探究小組,又由探究小組來落實信息技術在語文主題學習中的開發(fā)與利用,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信息技術能力。
首先將學生進行分組,然后根據主題進行任務分工。由于小學生思維能力有限,教師為學生提供以下幾個以小組為單位的探究方向:①寫景類古詩詞方向:搜集與山川湖海相關的古詩詞;學唱相關古詩詞的改編歌曲;繪制相關古詩詞思維導圖、手抄報等;②寫景類散文方向:搜集與山川湖海相關的散文;錄制相關散文朗讀音頻;③模仿范例類:模仿《航拍中國》的解說模式,在拍攝視頻的同時對風景的獨特之處或者歷史內涵進行解說;④探索家鄉(xiāng)類:搜索家鄉(xiāng)的風景視頻;為家鄉(xiāng)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寫標語;為家鄉(xiāng)的特色風景做文字介紹;⑤其他,如情景短劇、演講、拍攝圖集等,任意發(fā)揮,做到分工明確、人人參與、有實際作品即可。
在教師的引導下,盡量使每一小組的探究主題不一樣,做到分工明確。以選取模仿范例類方向的小組為例:一人負責拍攝,一人負責寫解說詞,一人負責解說、最后一人負責整體建議與指導以及其他相關工作。最終,所有內容由組長負責整理與打包,然后以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形式上傳于釘釘軟件的作業(yè)功能區(qū)內。在此過程中,由于小學生對信息技術不太熟悉,可在必要情況下尋求家長與教師的幫助。
體現三種合作方向: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之間的融合、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以及學生與家長或教師的合作。在合作過程中,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精神、學習精神均得到培養(yǎng),同窗情、師生情以及親情也隨之而加深。
溫故而知新,這同樣是語文主題學習所需達到的目的。語文主題學習一般以所學課文為基礎,回顧與總結主題活動本身亦能受益匪淺。
學生的主題活動作業(yè)上傳到釘釘軟件以后,教師應及時批改與鼓勵式評價學生作業(yè),盡可能多地選出優(yōu)秀作業(yè),并對學生作業(yè)提供改進意見。而后利用Excel文檔對學生作業(yè)進行數據分析,例如將學生所傾向的合作內容大致分類為圖片主導類、音頻主導類、視頻主導類、文字主導類、綜合類、線上技術類、線下實干類、中規(guī)中矩類、奇思妙想類等,從中提取出具體數據,將每一類作業(yè)所存在的共同問題進行分析與總結,且在此過程中選出最為典型的作業(yè)作為PP T中的講解范例。圖片類、音頻類、視頻類、文字類以及線下實干類也就是所謂的中規(guī)中矩型居多,而偏向線上技術流以及奇思妙想型的小組明顯偏少。數據提煉與分析以后,教師將學生作業(yè)的完成情況總結在教學PP T中,待學生返校以后,將數據與范例結合起來集中評價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并對學生提出鼓勵性建議。教師評價與反饋的環(huán)節(jié)結束以后,進入學生的再次自我總結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對自己在整個任務完成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包括優(yōu)點與缺點,并允許學生對小組內其他成員進行贊揚或者提出建議。
學生的小組作業(yè)及時得到教師的反饋與評價,并且此種反饋是具有一定專業(yè)性質和鼓勵性質的,這將給予學生較大的信心與興趣來完成下一次互聯網+語文主題活動任務。且在教師的反饋與評價中,學生能夠明確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并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過程。
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固然為教育帶來勃勃生機,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人們的浮躁與依賴之心。身處互聯網時代中的語文或許也正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喪失或弱化本色的危機。須知,多媒體教學不能代替?zhèn)鹘y教學模式;互聯網技術操作不能代替教師講述;人與“機”的交往不能代替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例如,在講解“山川湖海的心跳時”,教師將標題板書在黑板上,在粉筆劃動的瞬間,教師的教學靈感或許被激發(fā)出來,用粉筆在黑板上書寫漢字時可隨時修改,并能依據所需為教學內容預留足夠的板書空間,教師板書的過程,也是學生思考的過程。如果教師將所有教學內容均以圖片、視頻等所謂的多樣化形式一股腦展現在學生眼前,則學生原有的更為豐富的想象力便被既定的聲音與色彩所限制甚至是替代。若教師與學生僅僅依賴于教學PP T,則教師教學的能力與學生學習的能力皆會有所下降。
在利用互聯網技術來搜集信息、整合資源的過程中,學生與教師進行交流必不可少,因為在這一過程中可能遇到能力范圍內難以解決的困難。有的問題并不是單單靠百度就能解決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其他形式不能取代的。再例如信息技術操作不能代替教師講述,盡管多媒體中所呈現的良好視聽效果能為學生帶來樂趣,但如若多媒體展示成為教學的主要部分,而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交流與合作,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合作能力等也就難以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出來,學生學習語文的天賦與潛能也就很難被激發(fā)出來,這顯然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教育工作者在利用信息技術為教育服務的同時還要考慮信息技術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互聯網+教育學習環(huán)境。
將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語文主題學習活動中來,可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優(yōu)化小組合作模式、做出科學反饋與評價以及保持語文教學本色這幾個方面入手。廣大教育工作者需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出信息技術與教育之間的平衡點,將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最大化。優(yōu)化互聯網+教育模式,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中國教育工作者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