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慶貴
(臨沂大學, 山東 臨沂 276000)
《刑法學》是法學專業(yè)的核心課程,是部門法中強制性質最為嚴厲的法律,是其他法律實施的保障法,既保護了法益又保障了人權,本質上追求公正、平等等法治理念,從本源上來看,我國的刑法學理論發(fā)軔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根據地,充分借鑒和吸收了前蘇聯社會主義刑法學理論而形成,在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建設歷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刑法學理論中所蘊藏寶貴的社會主義思想政治價值,能夠啟發(fā)、引導學生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刑法學分論的社會主義天然屬性決定其應成為課程思政的重要學科,對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
長期以來,我國大學教育課程體系分為通識課程、專業(yè)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幾個組成部分,各個課程在專業(yè)培養(yǎng)人才目標方向上分工明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完成,對法學專業(yè)學生來說,在法學專業(yè)課程教學過程中出現和相關立德樹人的育人教育相脫節(jié)的現象。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法學專業(yè)課程教育應擔負著同樣的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各種課程教育要形成一種育人的合力。在刑法學教學課程中發(fā)掘和運用相關思政元素,并貫穿于整個專業(yè)課教學過程之中。相比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模式,新式的專業(yè)課程教學模式,豐富了專業(yè)課程的教學內容,激發(fā)了同學們學習的熱情,相應地提升了教學能力和教學成果。
案例教學方法在刑法學教學過程中主要起到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刑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推動素質教育的發(fā)展”的作用,案例教學方法始終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要求,學習方式上改變了以老師為主體枯燥乏味、照本宣科的講解,從課堂內外各種案例教學方法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全程直觀地參與、真實地面對,全新的學習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是融入思政元素的專業(yè)課程學習的先決條件,在主觀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專業(yè)知識的實踐能力,提升了自信心和鍛煉了抗辯能力,這種主動式的思考、討論、辯論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刑法學專業(yè)素養(yǎng)和綜合素養(yǎng),這和課程思政全面育人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同行同向的,為實現課程思政的目標做好堅實的基礎。
刑法學教學中運用的案例是教師和學生根據教學計劃精心準備的,有詳細的知識點和考點,除具有刑法中的含義外,還精心選取具有現實意義的案例。這些案例的內容、前因后果能夠和相關思政元素密切相關,侵犯人身權利的犯罪侵犯了公民的生命權、健康權、性自由權等基本權利,這違反了道德倫理的基本要求,行為上是不正當的,應當受到譴責,承擔相應的責任。侵犯財產罪中侵犯的是財產權利,不適當地侵犯了他人的合法財產,這違反了誠信友善的基本價值觀。危害國家安全罪侵害的是國家安全。講述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建立、建設國家,公民必須熱愛自己的國家,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通過這類案例講解家國情懷的思政元素,刑法學案例教學的諸多內容能夠和很多的思政育人元素緊密相連,案例教學過程中能夠自然地起到課程思政應有的育人作用。
傳統的育人理念模式使得刑法學專業(yè)課程忽視了立德樹人的育人作用,角色分工使得各種課程之間界限分明,人為地割裂了各個課程之間的關聯關系。長期以來,各種課程之間重視各自的學科內容建設,更進一步加劇這種割裂的關系的發(fā)展,促使專業(yè)課程教師教學過程僅限于本教學課程的準確性內容,對專業(yè)課程內課程思政的思考存在誤區(qū),認為是專業(yè)課程之外的其他課程的教學任務,甚至“認為在專業(yè)課上花費大量時間講授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會影響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掌握,對學生發(fā)展沒什么作用”,導致在理念上認為專業(yè)課程教師重視傳授專業(yè)課程知識,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實踐技能,重視“授業(yè)”,忽視內在的“傳道”,教書育人過程中僅僅重視了“教書”這種育人觀念的落后,使教書和育人受到了人為的分離,沒有重視育人體系的建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順利實施課程思政的建設,事先準備好刑法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各種資源設施是重要的保障條件,現實中“高校各類課程教師不僅未能充分挖掘課程蘊含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和擔當責任等育人資源……”全面深刻地發(fā)掘專業(yè)課程中的育人元素,成熟地融合于教材之中是課程思政的重要起點,原來刑法學都有權威的通用教材,實施課程思政后,有的用新版的馬工教材,有的還用原來的教材,“但目前仍未能形成系統化和標準化的教學體系和框架”,就馬工教材編寫的內容看,編寫的廣度和深度還有待于進一步思考,用原版教材需要教師個人發(fā)掘課程中的育人元素,各個教師自身的專業(yè)能力和思政水平、感知和感受又存在較大的差異,這導致課程思政授課的資源存在不均衡現象,教材建設是課程思政的核心點,要形成標準化的教材體系。課程思政建設還需有良好育人的師資隊伍,教師自身能力資源的欠缺,導致授課課程思政主導性不足。
課程思政是實現立德樹人目的的有效途徑,課程思政不能只停留在口號和理論上,更為重要的是在實踐教學中得到落實實施。課程思政重點在落實,關鍵在行動。但整體看,現階段刑法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還處于嘗試和探索階段,學科內部能夠借鑒的成功經驗和成熟的模式并不多,現階段對專業(yè)課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具體落實過程、考核無規(guī)范性實施保障措施,完善的制度措施是課程思政落實實施的重要保證,刑法學相比于其他法學部門課程,實踐性是它的顯著特征,是整體刑法學理論學習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也要求刑法學實踐性教學過程中體現課程思政的作用。現階段刑法學課程思政的教學一般停留在課堂中,主要表現在刑法學知識點和育人元素相融合的講解上,這種課程思政的授課學習模式,還是沒有逃脫傳統教師口授、學生耳聽教學模式的窠臼,要走出課堂利用多種刑法學的實踐性學習方式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的新模式,真正在刑法學理論學習、實踐中全過程、全方位地構建立德樹人的育人體系。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復雜而深遠的工程,在立德樹人育人過程中,專業(yè)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課程思政的對象是非思政課程,但在立德樹人育人過程中,這些非思政課程思政的方法是激活和融入與課程緊密相連的德育元素,在傳授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促進思政育人的功能,與思政課程形成協同育人新的教學模式,“通過共同協作努力,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同時在其他課程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促使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緊密結合”,“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作為教育的實施手段,共同圍繞立德樹人中心任務而展開,在教學實踐中雙方發(fā)生著密切的互動關系”。但也要明確“課程思政不是系統化、體系化進行德育活動,而是結合各門課程的具體內容,挖掘并嵌入適當的德育元素,進行非系統化、非體系化的德育”,課程思政不是思政課程重復和復制,以免影響課程思政過程傳授專業(yè)知識的主要功能。刑法學課程思政的順利實施得益于兩個重要的主體,一個是教師,一個是學生,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其中教師主導的育人理念、教學態(tài)度直接影響著課程思政的實施和成效,教師角色要深入貫徹德才兼?zhèn)涞挠死砟睿摾砟畹膶崿F是現在高校教師的中心工作,也是高等教育育人的終極目標,“擁有堅定的信念才可為自身答疑解惑,以更為清晰的視角認知課程思政教學的規(guī)律,成為他人合格的人生導師”,要牢記并踐行立德樹人貫穿課程教學全程的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引導教師自覺地在教學活動中貫徹實施。
課程思政主要實施者是專業(yè)課教師,針對專業(yè)課教師思政素養(yǎng)有待于提高的現實局面,要開展專題的專業(yè)課教師思政理念、水平培訓活動,提升非思政教師的思政教學能力,增強專業(yè)課教師的思政理論自信,真正發(fā)揮課程思政育人過程中人的因素,重視教師自身資源的建設;課程建設是育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規(guī)劃教材建設是其重要的一環(huán),要明確專業(yè)教材研制的主體,由專業(yè)范圍內刑法學課程思政權威的專業(yè)人士編寫統一的教材,以既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又提升學生道德情操為雙重教學目標,以做好傳授專業(yè)知識和培養(yǎng)價值引領相結合為導向,確定好規(guī)范、標準融入思政元素的新編教材,既要把握專業(yè)課程傳授專業(yè)知識的本質角色,又要使得思政元素有機地嵌入教材知識點之中,使教材真正起到教書和育人的作用。各個高校、教師根據各個地方、辦學特色優(yōu)勢加以補充,使得教材的資源更加豐富。刑法學教師要深刻認識到專業(yè)課程內研究方法、專業(yè)倫理、學科背景、案例原因與后果等都包含著可以發(fā)掘的育人元素,自覺地貫徹于教學目標、大綱、內容具體實施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在課程思政教學方法上繼續(xù)創(chuàng)新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各種教學方法,利用先進的教學學習技術和手段,借助情景體驗、翻轉課堂、基地案例、法庭實戰(zhàn)模擬等教學方法,從育人方法上豐富資源體系,用親和力和感受力提升課程思政的育人成果。
刑法學課程思政順利落實運行好,組織保障是不可缺少的有力支撐措施。學校、學院既要制定總體方案又要制定詳細的課程思政落實實施計劃,成立專門實施領導機構,組織專職人員進行課程思政育人工程的督導、評估和業(yè)務指導,制定激勵的實施措施和完善的評價體系,以提升落實實施課程思政的動力,形成專業(yè)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良好氛圍;學校要建設適合新法學課程思政各項設施,開發(fā)利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為課程思政落實實施打好堅實的物質基礎;刑法學自身具有較強實踐性的特點決定了刑法學課程思政的實施也必須高度注重這一特點,不僅僅課堂上講解刑法學知識點和相融合的思政元素,還要在課堂外真正踐行刑法學理論知識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思政元素的人格培養(yǎng),刑法學課程思政的實踐性教學應該相比于其他學科更接近于實戰(zhàn)性的教學,要在常見的法律診所、基地實習、模擬法庭、法律援助實踐性教學中實現案例教學的刑法學課程思政,通過事實、案例,既鍛煉學生們的法律邏輯思維能力、案件定性判斷能力,又通過這些事實和案件中所包含的倫理道德、家國情懷、自由平等、法治意識等思政育人元素的傳授,促使學生們德育素質的提升,這種專業(yè)知識和德育元素通過實踐實戰(zhàn)的方式,同頻共振地得到實施落實,達到相互配合、協同促進全面育人的目的。在刑法學專業(yè)領域內實踐手段中最為突出的共同特點就是案例教學方法,案例分析、討論、定性,要突破傳統課堂中講述式的案例教學模式,在各種實踐方式中利用真實的案例發(fā)掘事實中的思政元素。近期全國范圍內很熱的一個話題是微博大V“辣筆小球”在網絡上公開詆毀貶低戍邊英雄,其犯罪事實引起全國人民的憤慨,從其后果教訓中引導學生增強愛國主義的國家情懷,明確英雄烈士不容褻瀆,網絡空間也不是法外之地。利用案件教學的事實和證據材料,通過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這些典型的案例原因與后果引導學生們崇尚誠信友善、責任擔當等法治社會中的基本價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