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中共黨員在小說名著中的創(chuàng)生、形塑與流變

    2021-01-13 00:36:49張元珂
    百家評論 2021年6期
    關鍵詞:革命者崇高黨性

    張元珂

    論文提要:中共黨員形象在1920年代“革命+戀愛”小說中首次集體登場,崇高型、成長型、缺陷型、變質型四類黨員形象在1940年代的解放區(qū)小說漸趨鋪開,以崇高型為主體的各類黨員形象在“十七年”時期“紅色經(jīng)典”中大量涌現(xiàn),以黨性為本位、兼顧人性的黨員形象建構在新時期以來的主旋律敘事和向“深水區(qū)”開拓的“大黨史文學”實踐中得到全面而充分地展開。黨員形象的文學建構史自成一體,本論文將結合各時期經(jīng)典文本、思潮,對小說名著中黨員形象的創(chuàng)生、形塑、流變予以考究,對其形象內涵、價值、意義、得失予以述評,以期助力“大黨史文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

    關鍵詞:黨員形象? 建構? 革命者? 黨性? 人性? 崇高

    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百年歷史,與中國新文學的發(fā)生和演進,彼此是一個攜手并進、相向而行、互源互構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從早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引進、傳播,到1928年前后“革命文學”、“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文學”以及稍后“左翼”文學思潮的興起,再到1942年后毛澤東延安文藝講話精神在各根據(jù)地、解放區(qū)的全面實踐,特別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工農(nóng)兵文學理念和規(guī)范在全國層面鋪開,都在昭示出一個這樣的基本事實,即由中國共產(chǎn)黨所主導的革命文化和“紅色基因”作為主線和主背景之一而貫穿于中國新文學從創(chuàng)生到發(fā)展過程中。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從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一直以來就以其作為素材的豐富性和典型性、主題的深刻性和厚重性,以及屬性或氣象的中國化、民族化,而為新文學作家所倚重并常寫常新。

    百年黨史與百年文學的結緣和相伴而行,以及由此而創(chuàng)生出眾多經(jīng)典形象,是現(xiàn)代中國歷史與審美兩種“現(xiàn)代性”并行推進、互源互構的必然結果。其中,共產(chǎn)黨員形象在文學名著中的創(chuàng)生、形塑與流變,作為一個內生命題和待研課題更顯其獨立、豐富和復雜。為此,2021年夏天,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傳記研究中心主辦的傳記文學論壇(六)特將這一議題納入學術討論的話題①。這期論壇由筆者主持,李斌、閻浩崗、張麗軍、趙德發(fā)四位教授/作家圍繞這一話題展開深入思考。中國社會科學院李斌研究員以魯迅的譯作《毀滅》(法捷耶夫著)為例,以文本細讀方式詳細解讀了木羅式加、美諦克、萊奮生三位“革命者”,繼而結合魯迅對該書主題和人物的評價觀點,對“革命文學”和作為新人的“革命者”身份特質予以分析。他的發(fā)言雖然沒正面評論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小說中的共產(chǎn)黨員形象,但其從對經(jīng)典譯本解讀和魯迅觀點的述評中,特別是從魯迅有關“革命者”的理解與其翻譯《毀滅》之間存在淵源關系的考察中,為我們理解該時期文學中黨員已有或應有形象、內涵,評述其優(yōu)劣得失,提供了可資參照和有助于深入思考的視角和層面。河北大學閻浩崗教授重點解讀了“十七年”到“文革”時期文學中的共產(chǎn)黨員形象。他將之歸為學習榜樣類、逐步成長類、身邊好人類、落伍退化類的做法,聯(lián)系彼時政治背景、時代精神和文學理念并結合大量經(jīng)典形象所展開的對于類屬外延、內涵、意義、局限的分析,以及對“經(jīng)典”、“紅色經(jīng)典”、“十七年”文學等概念所作的理論闡釋,都為認知和理解那段文學史和黨員形象在文學建構中的內生機制及價值,提供了新觀點和再研路徑、方法。暨南大學張麗軍教授對新時期以來文學中共產(chǎn)黨員建構情況作了梳理和評述。他以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里的喬廠長、柯云路《新星》中的李向南、張潔《沉重的翅膀》中的鄭子云為例,對1980年代“改革文學”中出現(xiàn)的高干黨員形象所承載的歷史意蘊和審美內涵作了細致分析;以劉醒龍《分享艱難》中的孔太平、張平《生死抉擇》中的李高成、趙德發(fā)《經(jīng)山?!分械膮切≥餅槔?,對1990年代以來鄉(xiāng)鎮(zhèn)干部和鄉(xiāng)村黨員形象作了深刻解讀;以賈平凹《帶燈》中的鄉(xiāng)鎮(zhèn)干部帶燈、徐懷中《牽風記》中的齊競為例,對新世紀以來黨員形象建構中的性情書寫、情感表達以及如何建構“鄉(xiāng)鎮(zhèn)中國”等深層藝術命題予以理論探析。總之,他認為自新時期以來,文學中黨員形象建構從人物塑造、情感表達到生命樣態(tài)的呈示都更加多樣化,以此為基點所反映出的歷史訊息、時代風景、主題內涵也更豐富多彩。原山東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著名作家趙德發(fā)結合自己創(chuàng)作《學海之鯨:朱德發(fā)傳》的心得體會,詳細談了這部書稿從動議、資料收集、實地采訪到撰述理念、具體寫作的創(chuàng)生過程,并由此出發(fā)對關于如何為學者中的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立傳作了三點歸納,即投入情感;熟悉語境;營造詩意。這場以“文藝經(jīng)典中共產(chǎn)黨員形象”為話題的學術論壇涉及共產(chǎn)黨員形象的創(chuàng)生機制、經(jīng)典內涵、流變史、類屬歸納與闡釋等不少具有學術價值的熱點命題。上述四位學者的發(fā)言各有側重,也都發(fā)現(xiàn)了新問題,提出了新觀點,但囿于時間和視野限制,又都未及展開。鑒于此,有必要對論壇中提及的或淺嘗輒止的若干話題再作梳理和研究。

    中國共產(chǎn)黨正式成立于1921年7月,此前有關馬克思主義理論或共產(chǎn)黨人形象的宣傳零零散散地見于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的政論文中,此后幾年間由鄧中夏、瞿秋白、沈澤民等早期共產(chǎn)黨員有意將之與新文學關聯(lián),特別是通過郭沫若、茅盾、蔣光慈等對“無產(chǎn)階級階級革命”、“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文化”的理論探討和具體實踐,一種被認定為新風潮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文學”思潮登上歷史舞臺。它是現(xiàn)實中政治革命或階級斗爭失敗的產(chǎn)物,但作為對這種失敗的強力反撥、抗爭,或者說作為一個承載強力意識形態(tài)愿景、消弭個體創(chuàng)傷和身心苦悶后的心理代償,它則為“革命+戀愛”小說在新文學史上的出場以及為共產(chǎn)黨員形象首次在文學中集中涌現(xiàn),提供了發(fā)生機制、理念和方法上的強有力支撐。一個突出表現(xiàn)即是,不僅出現(xiàn)了茅盾、郭沫若、蔣光慈、華漢(陽翰生)、洪靈菲、丁玲、柔石、胡也頻、劉一夢等一大批黨員身份從事“革命文學”或“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文學”創(chuàng)作的作家,還以此為主調、主潮,一度引領1928年前后幾年間創(chuàng)作、出版與閱讀的主流。在這些小說中,以知識分子身份從事革命活動的共產(chǎn)黨員或向其靠近的時代青年時常成為小說主人翁②,比如蔣光慈《短褲黨》中的楊直夫和史兆炎、蔣光慈《咆哮了的土地》中的李杰、胡也頻《到莫斯科去》中的施洵白、胡也頻《光明在我們前面》中的劉希堅、洪靈菲“流亡三部曲”中的沈之菲、丁玲《韋護》中的韋護、華漢《轉換》中的林懷秋、茅盾《虹》中的梅行素、茅盾《幻滅》中的靜女士,等等。他們一邊革命,一邊戀愛,但始終在革命和戀愛之間搖擺不定;他們有抱負、激情,也有苦悶、頹廢,但始終逃脫不出在希望與毀滅之間輪回的怪圈。他們把革命活動“羅曼蒂克化”,并將革命(政治)與愛情(性)簡單混雜一起,從而完成了有關革命的想象和自我身份、愛欲的代償表達。當然,其中也不乏寫實與超脫“革命+戀愛”模式者。比如,作品曾深受魯迅贊賞、被王萬森教授稱為“現(xiàn)代沂蒙文學第一人”的太陽社成員劉一夢就是如此。他的寫作大都取材于自己早年在故鄉(xiāng)的見聞,以及后來參加農(nóng)運和工運的切身經(jīng)歷。他的小說帶有突出的自傳性、寫實性、批判性。在《失業(yè)以后》(短篇小說集,內收8個短篇)諸篇中屢屢出現(xiàn)的“我”大都是現(xiàn)實中作者本人身份和處境的寫照。這里沒有愛情表達,有的只是對于魯南匪患、農(nóng)村破敗風景和“我”在都市中漂泊不定的精神處境的深描。小說中的“我”雖然沒有被明確標志為黨員身份,但其與文本外部那個作為共產(chǎn)黨員的作者幾乎等同。可以說,作為黨員作家的劉一夢及其寫作為發(fā)生于1920年代后期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文學”提供另一種樣態(tài):“寫實+自傳”型。質言之,該時期文學建構中的黨員形象具有類屬性,即彼此因個性缺乏而不具有明顯的區(qū)分性。

    事實上,圍繞革命者身份和如何創(chuàng)作“革命文學”、“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文學”所發(fā)生的上述理論論爭、創(chuàng)作實踐,后來都因宗派情緒和奉行關門主義而失去應有價值、意義。不過,作為被批判、被圍攻一方的魯迅以其不隨眾的清醒意識所展開的理性論辯,通過翻譯法捷耶夫《毀滅》、盧那卡爾斯基《藝術論》等蘇俄名著所獲得的文藝新見,特別是《對于左翼作家聯(lián)盟的意見》、《上海文藝之一瞥》等重要文章的核心觀點——“若不和實際的社會斗爭接觸,單關在玻璃窗內做文章,研究問題,那是無論怎樣的激烈,‘左’都是容易辦到的,然而一碰到實際,便即刻要撞碎了。③”“革命是痛苦的,其中也必然會有污穢和血,決不是如詩人所想象的那般有趣,那般完美,革命尤其是現(xiàn)實的事,需要各種卑賤的、麻煩的工作,決不如詩人所想象的那般浪漫,革命當然有破壞,然而更需要建設,破壞是痛快的,但建設卻是麻煩的事。④”“所以革命文學家,至少是必須和革命共同著生命,或深切地感受著革命的脈搏的。⑤”——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切實的鏡鑒意義。魯迅在1930年的上述觀察和觀點,可以用來解釋彼時為什么沒有出現(xiàn)類似《毀滅》這樣的“革命文學”力作和為什么塑造不出個性豐滿、真實可信的“革命者”(共產(chǎn)黨員)形象的根本原因。其實,1920年代后半期集中涌現(xiàn)于“革命+戀愛”小說中的革命者形象雖被視為“新人”、“新式的人”,但大都不過是形象臉譜化和行為模式化的“空心人”。

    1937年7月,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此后,包括延安、晉察冀、晉東南、沂蒙等在內的眾多抗日根據(jù)地(一般統(tǒng)稱為“解放區(qū)”)在短短幾年間得到快速發(fā)展。在解放區(qū),以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為指導,以軍事斗陣、減租減息、擁軍支前、民主選舉、統(tǒng)一戰(zhàn)線、大生產(chǎn)、土改等為書寫對象,以對民眾的戰(zhàn)時動員和宣傳教育為旨歸的小說創(chuàng)作成為主流。在這些小說中,主要塑造了以下幾類黨員形象:一、崇高型。如何塑造黨員的崇高形象,特別是如何正面描寫共產(chǎn)黨員的英雄形象,以充分傳達黨的意志,顯然是解放區(qū)作家所必須首先面對和解決好的政治問題。幾乎每一部解放區(qū)優(yōu)秀中、長篇小說都塑造這樣一位共產(chǎn)黨員形象:信仰堅定,有能力,有魄力,尤善于領導、發(fā)動或組織群眾開展革命活動。袁靜和孔厥在《新英雄兒女傳奇》中講述老黨員黑老蔡在團結和領導民眾開展對日偽斗爭中屢獲勝利的傳奇故事,趙樹理在《李有才板話》中將縣農(nóng)會主席老楊塑造成一位立場堅定、頭腦清醒、工作有方、深受群眾喜愛的老干部形象,周立波在《暴風驟雨》中將工作隊長肖祥作為主要人物貫穿于作品始終以顯示黨的領導的重要性,都是出于這方面考量。二、成長型。這主要是在解放區(qū)革命實踐中成長起來的積極分子、戰(zhàn)斗英雄或青年干部。比如,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中的張裕民、《新英雄兒女傳奇》中的牛大水、《呂梁英雄傳》中的雷石柱。他們置身于錯綜復雜的階級關系和斗爭經(jīng)歷中,在歷經(jīng)減租減息、土改運動或直接的軍事斗爭的洗禮后,從而在身份、生活和精神上發(fā)生質變,最后成長為黨的優(yōu)秀青年干部。三、缺陷型。他們大都是拘泥于教條,工作不深入,而終致工作落空的黨員干部。比如,那沙《一個空白村的變化》中的莫步晴(外號“摸不清”)、趙樹理《李有才板話》中的章工作人員,都是受上級指派入村參加土改工作的官僚型干部:前者不深入調查而偏聽偏信前村長帶有嚴重欺騙性的匯報。后者不僅偏聽偏信,還好大喜功,大搞形式主義。由此一來,小齊莊依然被有“笑面虎”之稱、實為“笑里藏刀”的惡霸地主陳立賢控制,閻家山村的政權依然被地主閻恒元所把持。四、變質型。比如,趙樹理《邪不壓正》中小昌原為下河村長工、積極分子,通過斗地主當上了農(nóng)會主席,但隨著地位和權力變大,其思想逐漸退化變質。比如,為私利不擇手段,逼軟英嫁給自己兒子,徹底走上了群眾對立面??傊谝在w樹理、丁玲、周立波為代表的解放區(qū)小說名家創(chuàng)作中,有關共產(chǎn)黨員形象和內涵的建構、思考已趨于多元,不僅出現(xiàn)了張裕民、雷石柱、牛大水這類可進入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人物畫廊的經(jīng)典形象,還塑造出了大量來自各階層和各領域的、攜帶豐富歷史訊息或折射眾多現(xiàn)實問題的新角色,從而將黨員形象建構的方法、效能提升至新階段。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黨員形象大量出現(xiàn)于各經(jīng)典文本中。這主要有兩種情況:一類是新建構出來的黨員形象。這是最引人矚目的一類。比如:楊沫《青春之歌》中的盧嘉川和林道靜、杜鵬程《保衛(wèi)延安》中的彭德懷和周大勇、羅廣斌和楊益言《紅巖》中的江姐和許云峰、梁斌《紅旗譜》中的朱老忠和賈湘農(nóng)、曲波《林海雪原》中的楊子榮和少劍波、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中的梁生寶、周立波《山鄉(xiāng)巨變》中的鄧秀梅、劉知俠《鐵道游擊隊》中的劉洪、吳強《紅日》中的沈振新、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中的楊曉冬、浩然《艷陽天》中的蕭長春、郭澄清《大刀記》中的梁永生、王愿堅《黨費》中的黃新、王蒙《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另一類是舊作修改中出現(xiàn)的黨員形象。根據(jù)時政需要,作家們對舊作中的黨員形象予以潔化、拔高處理,成為彼時一大風景。比如,丁玲《桑干河上》(再版時改為《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中的張裕民從身份(由“抗聯(lián)主任”改為“村支部書記”、“武委會主任”)、言行心理(凡涉及諸如“但張裕民下不了決心”、“他一個光桿”之類的有損其正面形象的文字被悉數(shù)刪改)都有所變化。再比如,《青春之歌》再版本中的林道靜小資產(chǎn)階級屬性被徹底驅除,不僅涉及性和愛情的文字一掃而光,而且表現(xiàn)個體屬性的話語也被大大刪改,并增寫深入農(nóng)村的八章和參加學生運動的三章。很顯然,經(jīng)由文本修改后出現(xiàn)的共產(chǎn)黨員,已是“成長”中的新形象了。第一類黨員形象所含蘊著的多元而豐厚的審美價值、歷史意義已無需贅言。這是自新文學誕生以來,共產(chǎn)黨員在文學中成為絕對主角,并以其經(jīng)典形象全面、有效進入大眾視野的一次創(chuàng)生高峰。第二類黨員形象由于被人為拔高,人性層面的表達被徹底壓制,因而這些“被成長”的黨員形象大都個性全無,類同木偶。

    但第一類形象在新時期以來的接受語境中也遭受部分非議,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除了林道靜、江姐等少數(shù)經(jīng)典形象外,絕大部分黨員形象難以脫離文本和彼時語境而成為“生長性”的人物,或者說難以跨域時代和代際而不斷獲得增值性;高揚黨性,遮蔽人性,致使其難以在“人學”維度上獲得廣泛共鳴。為什么出現(xiàn)這種結果?原因當然有很多,會涉及從構思、創(chuàng)作到出版的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點頗值得深入剖析,即這些作品由于大都是集體創(chuàng)作的結晶,尤其在塑造作為小說主角或重要角色的共產(chǎn)黨員形象時,除作者外,還有各級領導、專家、編輯甚至大眾讀者也都參與進來。比如,《紅巖》中的江姐和許云峰,《青春之歌》中的盧嘉川與林道靜,都有原型,但都被作了反復提純;烏蘭巴干《草原烽火》中的巴吐吉拉嘎熱、曲波《林海雪原》的楊子榮,也都經(jīng)過編輯的大幅修改才得以定形;郭澄清《大刀記》初版時手稿(第一部)中的十六章被硬性刪除,作為主人翁的梁永生,其黨性不經(jīng)“成長”即直接升華;吳強的《紅日》屢屢交由上級黨委和原華東野戰(zhàn)軍高級領導審閱,因而關于沈振新軍長的塑造也不可能任由作者想象。總之,嚴格來說,在“十七年”時期,凡是“紅色經(jīng)典”,幾乎都不是作者一人的產(chǎn)物。當然,在今天確認哪些是非作者所為,哪些是作者在聽取“他者”意見后所作的修改,都是一個很復雜、難以認定,但又是很重要的難題。這種以作者為主,在多部門參與和多種外部“力量”影響下所最終生成的文本,特別是在形塑黨員性格和行動時,必然存在無法彌合的話語裂隙。由此塑造出來的人物,常因性格系統(tǒng)和生命模式被硬性割裂或隨意組裝而失去感染力。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在閱讀一些“紅色經(jīng)典”時,會時常覺得很多角色靈動缺失、難以入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時期以來,小說名著中的黨員建構既堅守黨性本位,也聚焦人性維度,形塑手法漸趨多元。其中,忠誠與奉獻主題在張一弓《犯人李銅鐘的故事》中的李銅鐘、從維熙《大墻下的白玉蘭》中的葛翎、王蒙《布禮》中的鐘亦誠、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huán)》中的梁三喜等共產(chǎn)黨員形象的塑造中得到集中展現(xiàn);而排除萬難、勇于開拓的改革精神在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中的金東水、《喬廠長上任記》中的喬光樸、張潔《沉重的翅膀》中的鄭子云、柯云路《新星》中的李向南的行動中得到全方位體現(xiàn)。這些在“傷痕文學”、“改革文學”、“反思文學”中生成的共產(chǎn)黨員境界高遠,精神崇高,雖在特殊年代遭受肉體磨難或精神摧殘,但對黨和黨的事業(yè)從未動搖過。他們在農(nóng)村、廠礦、企業(yè)等基層崗位上恪盡職守,忠于黨,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做出了重要貢獻。

    待至1990年代以后,小說對共產(chǎn)黨員形象的建構主要發(fā)生于主旋律敘事中:無論在“反腐”題材小說中崇高型(比如張平《抉擇》中的李高成、周梅森《至高利益》中的李東方、劉光《北京情報站》中的鐘勇、周梅森《人民的名義》中的候亮平)和變質型黨員干部的回歸,還是在“現(xiàn)實主義沖擊波”小說創(chuàng)作風潮中鄉(xiāng)鎮(zhèn)干部和各類基層黨員形象的集中登場(比如:劉醒龍《分享艱難》中鎮(zhèn)黨委書記孔太平、何申《年前年后》中的鄉(xiāng)長李德林、關仁山《大雪無鄉(xiāng)》中的鎮(zhèn)長陳鳳珍、陸天明《大雪無痕》中的警察方雨林),其形塑意圖在弘揚主旋律,即通過介入現(xiàn)實,揭示改革中出現(xiàn)的各類問題,以引發(fā)各方注意,并試圖達成與國家和時代一起“分享艱難”的意圖。2014年以后,鄉(xiāng)鎮(zhèn)基層黨員干部形象在脫貧攻堅題材小說中又一次集中涌現(xiàn)。其中,趙德發(fā)《經(jīng)山?!分械母辨?zhèn)長吳小蒿和滕貞甫《戰(zhàn)國紅》中的駐村干部陳放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以吳小蒿和陳放為代表的新時代新黨員形象在主旋律小說中的大量出現(xiàn),標志著黨員文學形象的建構史進入新階段。

    除上述主旋律敘事外,從1980年代中后期開始,作為備受壓抑的人性主題和作為個體的多樣生活,開始在小說中全面復歸。文學對黨性和人性的書寫開始進入“深水區(qū)”。這主要有兩個實踐向度:一、審丑:權欲淹沒黨性。比如,在閻連科《和平寓言》、《自由落體祭》、“瑤溝系列”等軍事或鄉(xiāng)土題材小說中,軍官、縣長、鄉(xiāng)長、村支記大都是欲望、權力的化身。作者以此為中心所展開的對于對鄉(xiāng)村權力結構、村鎮(zhèn)異變景觀、人之欲望形態(tài)的激情想象和極致書寫,真是觸目驚心。⑥二、審美:人性與黨性的交響。陳忠實《白鹿原》中的白靈、都梁《亮劍》中的李龍云、徐懷中《牽風記》中的齊競等若干個性豐滿、內蘊豐厚的黨員形象的出現(xiàn),堪稱是中國當代小說經(jīng)典人物形象建構史上的重要收獲。不僅人物本身是人學與美學互聚生發(fā)的藝術結晶,而且黨性、人性、歷史也在此得以永駐、豐富、升華。在“大黨史文藝⑦”范疇內來考察包括上述兩類黨員形象,將有助于進一步打開黨史與文學史研究的空間,有效提升其價值和意義。

    吳義勤教授說:“黨一百年波瀾壯闊的歷史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最精彩的中國故事,是中國新文學最重要的寫作資源和書寫對象。中國新文學史某種意義上正是形象化的黨史、中國革命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史和改革開放史?!雹帱h史與中國新文學史的這種互源同構關系,不僅使得“共產(chǎn)黨員形象”建構史自成一體,還為現(xiàn)代中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指明了一個宏偉、光明、大有可為的實踐向度。從革命者、改革者、建設者等黨員英雄譜系的建構,到對大歷史風景和演進規(guī)律的書寫,從對革命、開拓、奉獻等崇高精神的弘揚,到對黨性與人性永無止盡的探索,從“黨史文藝”到“大黨史文藝”的提出,都可充分表明,百年黨史與百年文學緊密相連、攜手共進,是現(xiàn)代中國“現(xiàn)代性”發(fā)生與演進史一道最靚麗的文化風景。

    注釋:

    ①傳記文學論壇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傳記研究中心的常設學術平臺,每期設置一個話題,約請三四位學者主講,目前已舉辦八期。第六期的主題是:“文藝經(jīng)典中的共產(chǎn)黨員”,采用騰訊會議模式。

    ②該時期此類小說中主人翁明確為黨員身份的較為少見,?;\統(tǒng)稱之為“革命者”,但事實上他們大都是作者根據(jù)自己身份和遭際虛構出來的“擬想黨員”。從歷史背景看,1927——1928年正好是大革命落潮時期,國民黨反動派針對共產(chǎn)黨所進行殘酷鎮(zhèn)壓、屠殺,加之圖書、期刊出版方面的監(jiān)控,除蔣光慈、柔石、胡也頻等少數(shù)作家外,絕大部分也不大可能明目張膽地將小說主人翁身份明確定為“共產(chǎn)黨員”。將人物身份模糊化,也是一種生存策略。

    ③④魯迅:《對于左翼作家聯(lián)盟的意見》,《二心集》,合眾書店1932年版,第49頁,第50頁。

    ⑤魯迅:《上海文藝之一瞥》,《二心集》,合眾書店1932年版,第133頁。

    ⑥可參閱筆者拙文:《偏執(zhí)、耽奇、模式化——關于閻連科小說創(chuàng)作的三個實踐向度》,《文藝理論與批評》2021年第4期。

    ⑦這是張富貴教授提出的一個概念:“所謂‘大黨史文藝’是在狹義的‘黨史文藝’的基礎上,將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作家創(chuàng)作的革命文藝、非黨員作家創(chuàng)作的進步文藝、‘同路人’文藝、自由主義文藝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現(xiàn)的當代文藝等認同中國共產(chǎn)黨改造中國、建設新中國的目標的文藝現(xiàn)象納入其中,形成一種擴大了的‘黨史文藝’”。參見《百年黨史與中國新文藝的邏輯演進及藝術呈現(xiàn)》,《文藝研究》2021年第7期。

    ⑧吳義勤:《百年中國文學的紅色基因》,《人民日報》2021年6月22日第16版。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傳記文學》編輯部)

    猜你喜歡
    革命者崇高黨性
    實事求是是“最大黨性”
    當代陜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1:52
    認識黨性的五個重要維度
    當代陜西(2020年22期)2021-01-18 06:20:44
    革命者的斗爭精神
    文史春秋(2019年10期)2019-12-21 01:40:50
    黨性可“塑”——漢中實施“黨性塑造”工程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6
    無名的崇高
    心聲歌刊(2018年1期)2018-04-17 07:22:58
    忠誠干凈擔當是黨性
    學習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08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
    The Four Crafts of Kites
    怎樣做個建設時期的革命者
    中國青年(1961年10期)1961-08-16 03:35:50
    永春县| 中宁县| 邵阳县| 龙胜| 竹溪县| 芦山县| 浑源县| 庄浪县| 大余县| 淳化县| 永胜县| 荆门市| 肇州县| 囊谦县| 商都县| 黑河市| 夹江县| 丰原市| 裕民县| 隆安县| 蒲城县| 邢台县| 邯郸县| 长兴县| 隆林| 阳新县| 衡东县| 昌图县| 商南县| 沙田区| 富顺县| 福州市| 密云县| 连州市| 连南| 长子县| 儋州市| 察雅县| 深泽县| 潢川县| 玉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