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蘭信
摘要軟新聞的特點決定了其翻譯不單是一個從源語到譯入語的語言轉(zhuǎn)換過程,更是一個根據(jù)譯語文化不斷調(diào)整,使受眾更容易接受的過程。因此,傳統(tǒng)的“對等”翻譯標準和方法時常會在軟新聞的翻譯中失效,譯者應在翻譯過程中以實現(xiàn)譯文的預期功能為主要目標,在不同的語境中選取相對最佳的翻譯方法。漢語軟新聞的翻譯實際上是編譯的工作,可以通過可刪減無效信息、改變表達方式和增加背景解釋得以很好地實現(xiàn)。
關鍵詞 軟新聞 漢譯英 編譯
中圖分類號:H159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9.015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Soft News
ZHAO Lanxin
(Huna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51)
AbstractThe features of soft news decide its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linguistic conversion betweenSourceLanguage(SL) and Target Language (TL), but often a specialized adjustment process depending on the target culture, which makes the translation more acceptable for target readers.So,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criteria and techniques sometimes come to failure in soft news translation. Focusing on the study of soft news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this thesis concludes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editing transl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s through analyzing some texts.
Keywordssoft news; C-E translation; editing translation
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方交流日益頻繁。在中國了解世界的同時,世界各國也把目光轉(zhuǎn)向了正在蓬勃發(fā)展的中國。新聞翻譯則成為中國和西方國家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徑,而軟新聞憑借自己的獨具特色也在中外交流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漢語軟新聞的英譯不僅能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同時還能在異國文化中彰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本文根據(jù)軟新聞的自身特點總結(jié)出其翻譯標準,對軟新聞翻譯的編譯方法及其運用做出了具體的歸納和總結(jié),并依次進行了例證,旨在更好地指導翻譯實踐,促進跨文化交流。
1軟新聞的特性
從性質(zhì)來看,新聞的種類分為“硬新聞”和“軟新聞”。軟新聞的首先是新聞,因此,諸如用詞別致、句式豐富、布局講究、善用修辭等新聞的基本特征在軟新聞的問題中必定會有體現(xiàn);同時,像一般的新聞一樣,軟新聞的文章結(jié)構(gòu)層次較為分明,常用被動語態(tài)來突出重點。[1]那么,“軟新聞”的獨特性到底體現(xiàn)在哪呢?這也是本文首先需要明晰的問題。事實上,軟新聞中的“軟”是一種比喻表達,與之相對應的使事件性的新聞;而事件性新聞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時效性不強;二是不具有趣味性。
綜上,軟新聞的特性為軟新聞的概念內(nèi)涵及其主要特性可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基調(diào)輕松愉悅,內(nèi)容較具人情味,功能上較易通過感官刺激提升受眾興趣,目的是激發(fā)“即時報酬”效應。[2]從選題范圍來看,軟新聞的題材可涉及旅游、經(jīng)濟、管理、人物、教育、文化等各個方面。其作用主要是向受眾提供娛樂、調(diào)節(jié)精神、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yǎng)人們的多種愛好和興趣。[3]
2漢語軟新聞的英譯標準
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把翻譯的重點放在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上,強調(diào)再現(xiàn)原文,追求形式對等,而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使人們對翻譯的本質(zhì)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功能理論體系中的翻譯原則主要有三個。其一是目的原則。目的性原則要求譯文能在目的語情境中符合受眾的期待,即達到原文在原語文化中發(fā)揮的功能和作用等同。其二是連貫原則。該原則強調(diào)譯語的可接受性和可讀性:可接受性意為譯語的連貫和銜接能讓譯語讀者接受,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目的語的文化習俗;可讀性則指目的語文化里的讀者能夠充分理解譯語所表達的內(nèi)容意義。其三是忠誠原則。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忠誠原則:這里的忠誠其實是保持一致的意思,譯文首先需要忠誠于原文作者,還需忠誠于譯語受眾,最后也許忠誠于譯者;而譯者需要在翻譯中承擔中介人的角色,充分考慮原語和譯語兩種文化的制約作用,致力于在三者之間搭起一個橋梁,在所構(gòu)建的三方關系中尋求一致和平衡。[4]
故而,譯文的評價標準顯然就不能再聚焦于對等這一標準了,而是應該轉(zhuǎn)向合適。合適一詞并不難理解,翻譯中的合適意指譯文是否能,或多大程度上能在目的與文化中實現(xiàn)與原文在源語情境中同樣的交際功能。實際上,軟新聞的漢譯英從本質(zhì)來說也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只是鑒于譯本具有新聞特質(zhì),傳播效果也因而有賴于受傳者。這就意味著完全忠實原文地進行翻譯是不現(xiàn)實的,一定程度的改譯是絕對的和必然的。整個過程是種對原文作者思想內(nèi)容和表達方式的不斷改寫,譯者應該強調(diào)在分析目的語讀者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心理的基礎上,以譯文預期功能為目的,根據(jù)受眾的需要,選擇最佳處理方法。
根據(jù)軟新聞的特點和翻譯目的,其英譯標準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首先,軟新聞具有信息和感染兩種功能,也就是說它既要盡可能精確地傳達信息,又要保持一定的娛樂性,盡可能地吸引更多讀者,達到對外宣傳的效果。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首先要對文本中的信息進行甄別和篩選,對其中具有時效性的、典型的部分進行加工,刪減源語文化中的冗余,突出趣味性,增強譯文的感染力,從而確保全面真實地傳播中國文化;其次,由于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漢兩種語言各自都蘊含著豐富的帶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和語言要素。為使譯文在目的與語文化中獲得和源語同樣的功能及傳播效果,更好地服務于讀者,在翻譯過程中就需要增加必要的解釋和背景介紹,以克服語言文化障礙;最后,中英文在表達方式上風格迥異,而譯文的可接受性又直接影響著翻譯的效果。因此,軟新聞漢譯英時,可改變句子結(jié)構(gòu)或調(diào)整語序,力求表達自然,盡量符合目的語的文化習慣,使譯文通俗易懂,適應英語讀者的接受力。
3漢語軟新聞的編譯方法
翻譯是一種涉及原作者、譯者和讀者三方的跨文化的交際行為,譯者需根據(jù)譯文的預期功能,結(jié)合譯語讀者的文化背景及交際需要來將源語的語言和文化信息有目的地傳播給預期讀者,保證信息的有效傳播。在軟新聞的傳播過程中,譯者可能并非原文的“忠實”傳播者了。很多譯者會將原文進行表達或意義上的變更,以達到忠誠于讀者的目的。換言之,為讓譯語讀者更直接清楚地了解新聞的內(nèi)容,從而達到準確報道的目的,譯者會對原文進行增加、刪減、編寫、述論、合并、改寫等方法來對文本做出適當變通。那么,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軟新聞的漢譯英實則為某種形式上的編譯行為。筆者根據(jù)文獻及案例的分析,歸納了以下三種漢語軟新聞的編譯方法:
3.1刪減無效信息
英語句法邏輯性很強,結(jié)構(gòu)嚴謹完備,而中文曲折含蓄,喜歡用煽情文字來進行堆砌,甚至為增強其宣傳效應還會引用古詩詞或名言警句。軟新聞最主要的目的是使讀者迅速接受其有效成分,并能夠進行及時良好的反饋。但新聞中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帶有隱匿信息的文本,基于傳播學視角,這些信息會影響新聞傳播的整體有效性,干擾受眾對信息的接收效果。那么,譯者就需要在翻譯時保留必要的有效信息即可,刪除其他隱匿性或無效信息。具體來說,刪減主要是針對文本里的同意部分、套話、華麗的辭藻、高調(diào)的句子以及引用的詩句和典故等。如:
例1:公司全體員工都是精誠一致、團結(jié)一心。
譯文:The staff in our company are of one mind.
例2:既要開開心心上班去,也要平平安安回家來。
譯文:We should drive carefully.
例3:女子從頭到腳無不花開其身,她們每一針每一線繡出的花草鳥樹都長在了腳上、身上和頭頂上,仿佛能聞出五色的香味來。羌寨人家的女子,個個秀外慧中,心靈手巧,那飛針走線的嫻熟姿態(tài),總讓人感到美麗的描繪就握在她們手中。
譯文:Women’s wear, from hats to shoes, is elaborately
decorated with floral patterns,sometimes giving the impression that the scent of flowers emanates from the body of the wearer.
以上例子中漢語句子的畫線部分都是漢語文化的一些典型表達,為了提高文章的說服力。譯成英語時如把這些也都翻譯出來,不但難度大,其結(jié)果必定是晦澀難懂,而其宣傳效果也必會差強人意。譯文所做的刪減使文章簡潔明了,更符合譯語讀者的心理。既解決了因文化差異帶來的理解上的困難,又不失原文的宣傳效應,因此能更好地實現(xiàn)預期功能。
3.2增加背景解釋
英漢兩種語言因文化差異導致詞義范圍不和句法結(jié)構(gòu)都相差甚大,若要實現(xiàn)同樣的傳播信息的功能,同時避免產(chǎn)生理解和接受上的障礙,在處理譯文時勢必不能采用同樣的表達結(jié)構(gòu)。漢語軟新聞漢譯英涉及信息、文化乃至民族思想的交流,同樣也面臨著文化差異甚至文化缺失的問題。那么,譯者在翻譯時就不能只尋求字面對等而采取直譯的方式,這樣是無法達到真實的效果。因此,譯者可以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和受眾的具體情況增加相關的文化背景解釋,如對中國獨特事物如人名、地名、中國特色的特殊詞語、歷史事件和政治用語的解釋,英文讀者才可以進一步了解內(nèi)容,加深對文化信息的印象。如:
例5:湖南師范大學始建于公元1938年,坐落在美麗的湘江之濱,是國家重點建設的“211工程”大學。
譯文:Hunan Normal University was founded in 1938. LoctedonthebankoftheXiangRiver, itisauniversity covered by“Project 211”which is oneofa hundredinChina chosennationally to receive priority in develop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顯然,“211工程”這個極具中國特色的詞在西方文化里是沒有的。既然英語文化李沒有這個概念,這就決定了我們無法在譯語里找到與之相對應或接近的詞來表達。倘若直接譯成“Project211”,英文讀者肯定難以理解。譯文中增加了背景解釋,從而準確地傳達了原文的內(nèi)涵,達到了預期的傳播目的。當然,增釋的內(nèi)容也不能太過冗長,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3.3改變表達方式
眾所周知,東西方人的思維方式迥異。尤其是受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中國人通常采用螺旋式思維,在表達時傾向于先因后果,具體表現(xiàn)為說話時喜歡“拐彎抹角”;相反,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則是直線式的,他們往往先講述結(jié)果,再提及發(fā)展過程或原因,因此英語行文多開門見山,直入主題,描述客觀具體,形象鮮明,自然流暢。那么在翻譯過程中就應該按照西方人的思維和表達習慣來表述譯文,以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具體可表現(xiàn)在對話語表達和篇章結(jié)構(gòu)的改寫和調(diào)整。如:
例6:自此,本公司已連續(xù)6年贊助中國足協(xié)杯,是2001年“中國之隊”的主贊助商。
譯文:The company sponsored the China Football Association Cup from 1995 to 2001 and become the premier sponsor of“Team China”in 2001.
例7:從成都出發(fā),必定要經(jīng)過汶川縣才能到達阿壩川腹地。如果選擇在這里小憩,則可以去桃平羌寨看看。這個近百戶人家的寨子,位于縣城北約16公里的雜古腦河東岸。
譯文:About 170 kilometers west of the Sichuan provincial capital Chengdu stands Taoping village, hometo thenomadic Qiang ethnic group.
從以上例子中的原文來看,末尾的句子很明顯是對整段話的概括和總結(jié),譯文把它調(diào)到了前面正是遵循了英語的表達習慣,而對句子結(jié)構(gòu)的改變也使得句子之間的銜接更加緊湊和連貫。按照英語句式和布局謀篇的特點表達譯文能使譯語讀者更清晰地理解和接受信息,達到軟新聞翻譯應有的傳播效果。
4結(jié)語
人說學術(shù)無對錯,翻譯的標準也不應該是固定的或唯一的,而是應該考慮到受眾、文體、題材、翻譯目的等因素的差異,靈活選取相應的、適合的翻譯標準與方法。軟新聞因其題材和功能的獨特性,其“軟”使編譯成為可能和必要。[5]總之,編譯是對傳統(tǒng)對等式翻譯方法的有效補充,是實現(xiàn)交際目的的必要手段,同時也是漢語軟新聞英譯的重要方法。
基金項目:全國高校外語教學科研項目“轉(zhuǎn)型期大學外語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研究”(2017HN0045A)
參考文獻
[1]徐泉,王婷.試論軟新聞的翻譯方法及其理論依據(jù)[J].語言與翻譯, 2001(3):39-42.
[2]甘惜分.新聞學大辭典[M].鄭州:河南出版社,1993:11.
[3]葉萍,王銀泉.從功能翻譯理論看軟新聞的漢譯英[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外語版),2006(6):11-14.
[4]王小鳳.文化語境順應與文學翻譯批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8):41-44.
[5]馬薇娜.中國文化背景下電視軟新聞的漢譯英[J].外語教學,2001(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