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穎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推進,我國對外貿易獲得高速發(fā)展,而我國對外貿易發(fā)展狀況則離不開對外貿易統計,因此,對外貿易統計是了解外貿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及渠道。作為我國對外貿易發(fā)展的“晴雨表”,海關統計工作極為重要,探討和研究中國貨物貿易統計方法及新技術的應用,對提高中國貨物貿易統計水平及質量,更好地服務于我國對外貿易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對外貿易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與其他國家及地區(qū)間商品交換的活動。這種商品內容既有貨物,又有服務,也可認為,對外貿易是指國家及地區(qū)間的貨物和服務的進出口活動。服務是改變消費單位條件或促進產品或金融資產交換的生產活動成果,服務一般不可以單獨對其建立所有者權益的項目,通常無法與其生產分離開來。而貨物為有型生產型項目,對其可建立所有者權益,其生產通??梢耘c其隨后的銷售分離。通常情況下,人們將貨物的進出口理解為對外貿易。本文所分析的中國貨物貿易統計正是基于此理解。
貨物貿易統計為國民經濟統計工作的組成部分,是主要內容之一,統計數據能夠反映出我國的對外貿易及進出口狀況,可為我國國際經濟貿易關系及對外貿易發(fā)展等方面的研究提供詳實而重要的數據資料,更是國家實施經濟宏觀調控和制定外貿政策的重要依據。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國對外貿易的海關統計數據對外公布,且作為官方統計數據來反映我國貨物貿易狀況。海關統計條例將實際進出境、境內物質存量的增減納入到海關統計,因此,我國海關對貿易貨物范圍的統計必須是跨國性流動的商品物質,且對我國物質資源存量進行改變。
當前,貿易統計體系主要有國際服務貿易統計、國際貨物貿易統計及國際收支統計等組成,隨著國際貿易的發(fā)展國際統計行為規(guī)范的相關文件也不斷發(fā)生改變。國際收支手冊(1993年)將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分列統計,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編寫的《國際服務貿易統計手冊》則將國外附屬機構和跨境服務貿易分開統計,將商品或服務貿易跨境標準進行從屬權和所在地的角度進行分列考量。
跨國公司的海外公司將其產品出口到母公司所在國,雖然商品是跨區(qū)域跨國界貿易,但此跨境商品交易并不會必然導致商品在不同國家發(fā)生國際轉移,此貿易商品所有權仍為其母國跨國公司,從本質上看,此出口貿易是母國的內部貿易。然而,當前的貨物貿易統計規(guī)則則將此納入了子公司所在國的出口,子公司所在國的出口數量和出口值存在虛增。同時,海外子公司的產品在其所在國銷售并未跨國境,而其商品卻在此過程中發(fā)生了國際轉移,從而導致低端產業(yè)鏈國家或地區(qū)的雙邊總貿易差額和貿易差額可能同實際情況的差別非常大。
以中德貿易為例,2020年和2019年中國是向德國出口最多的國家,而德國在華投資外資企業(yè)也非常多,多集中在機械制造領域。這些跨國海外子公司的反向出口已成為影響出口貿易和貿易統計虛增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本地銷售層面,按照德國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可知其在德國海外子公司在所在國的銷售額遠高于其本國的銷售額,而這些銷售并未跨越關境,但這些并未納入至貿易統計的數據里。
隨著全球化發(fā)展,國際貿易數據源和數據類型呈現多元化和多樣化的特征,而公眾和國家對數據的準確性和實效性要求也更高。海關統計數據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國際可比性更突顯,但長期以來,貿易國與中國發(fā)生的貨物進出口額呈現負增長或低增長,但相對于貿易國,我國的對外貿易數據呈現高增長態(tài)勢,二者間巨大的數據差異會引發(fā)人們對貿易統計數據的質疑。
而海關統計數據的公布通常僅單一公布貿易總體數字,但限于對中間指標、統計方法、適用范圍及相關誤差等缺乏統計學闡述。一些進出口貨物的去向不夠明確,易被認為是在套利,這就難以避免人們質疑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在大數據時代,僅從相關行業(yè)、民眾和部門的自身感受就能質疑此統計數據,經過網絡傳播、口耳相傳,最后則會演變成對海關統計的工作的質疑,引發(fā)公關危機。
此外,大數據環(huán)境中,數據響應都非??旖?,而海關統計反應的速度卻不能滿足人們對數據及時性及不斷增長的需求。當前的海關統計工作均以月為周期,要經過實際查問、人工審核和數據匯總等過程,海關統計數據的生產周期相對較長,貨物貿易數據只能在每月中旬發(fā)布。海關統計作業(yè)模式相對傳統,且精準性相對較差,發(fā)布周期的時效性也較差。
海關統計中,精準采集數據是其主要工作,并為此付出大量的精力,但卻很少關注統計數據的應用問題。而海關統計數據的根本目的恰是應用,任何數據,一旦不具備使用前途,那么其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從廣義上看,數據的使用效益應納入統計數據質量指標,如果數據具有良好的準確性和時效性,但使用效率卻比較低,數據生產成本大于其效益,這種沒有效益的統計數據是無前途的,也是難保高質量的。
海關數據統計既有電子口岸通關信息又有執(zhí)法評估信息,通常以區(qū)域、全體、商品等的總體數字進行發(fā)布,這類數據的適用性不強,未能對宏觀狀態(tài)發(fā)揮提示作用,不能發(fā)揮其在結構分析、定性判斷中的作用,適用性不佳,應用效益就會降低。
在全球化發(fā)展進程中,海關統計必須把握好國際貿易統計的發(fā)展趨勢,將增加至和所有權核算法融入到貨物貿易統計中,合理科學地設計貿易統計制度并構建部際間的協調機制和配合機制,構建完善而多元的交流溝通平臺,在確保數據安全的條件下強化系統對接,應用好大數據技術及效應,無法實現系統對接的內容應以合作備忘錄及共享協議的方式實現數據共享,強化海關的貨物貿易數據和國民核算數據、外匯數據等的綜合應用分析。
當然,在大數據環(huán)境中,海關統計數據的來源更加豐富多元,海關統計必須能夠充分利用移動設備、社會媒體和互聯網等網絡平臺,將大數據及大數據技術作為海關統計數據的重要來源。海關統計要構建完善的數據統一采集上報系統,對數據統計中常見的“數出多門”的問題,業(yè)務運行網和管理網的數據經常被重復提取和統計,為此,出于嚴格數據發(fā)布口徑,提高數據規(guī)范標準及行政效率等目的,海關必須構建統一的內部數據交換和發(fā)布平臺,并實現其共享性,所有采集到的數據信息都應輸入該共享平臺,整理歷史數據和現有原始數據,并將其歸集于此共享系統,確保海關數據能夠動態(tài)地呈現我國貿易情況,且及時準確地被需求企業(yè)和行業(yè)機構所掌握,且加快于國檢、工商、稅務和外管等行政單位的信息交換,提高統計數據的應用范圍,并使其轉變成價值信息,從而為社會和企業(yè)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企業(yè)調查是許多國家收集貨物貿易數據的一種手段,企業(yè)數據也稱為完善貨物貿易統計,提高貨物貿易統計的質量重要支撐。在我國,企業(yè)調查數據主要為國家統計局的年度抽樣調查、普查,及各行業(yè)主管單位開展的調查。政府及行業(yè)部門要健全經常性調查和周期性普查,從制度設計層面做好企業(yè)調查與貿易數據的統籌,使其有效銜接各類企業(yè)的調查。同時,也要規(guī)范各類統計報表,提升企業(yè)的便利性和無感性。
此外,貨物貿易統計還要理解貿易統計的新規(guī)范、共享統計數據的制度安排等內容。因此,我國應強化貨物貿易統計實踐及統計領域研究,積極參與到貨物貿易統計的合作研究,并充分認識貨物貿易統計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發(fā)展趨勢,提高貿易統計的政策話語權,以指導我國貿易統計操作實踐和政策制定。
總之,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貨物貿易統計中存在一定的問題,海關統計部門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及網絡技術平臺,充分挖掘數據信息,注重企業(yè)數據聯系和國際合作,完善海關報關單的申報內容,以提高海關統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