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勛
【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糧食等農產品更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然而農產品的價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供求關系、生產成本、季節(jié)和氣候變化等,故必須要針對市場現狀,及時分析并預測農產品的價格,以幫助生產者科學決策,控制生產風險。在本文中闡述了西方經濟學原理以及基于西方經濟學分析影響農產品價格變化的幾點因素,提出基于西方經濟學原理,農產品市場發(fā)展策略。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原理;農產品價格;影響因素;策略
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農產品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民生之本,其既可以解決民眾在吃方面的問題,又可以提升農民的經濟水平??傮w而言,農產品屬于剛性需求,價格彈性不大。但是在供給方面的脆弱性卻較強,比如,其會受到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而導致供給不足或者供給過多。基于農業(yè)農村部在2019年公布的農產品批發(fā)價格指數,可以看出全國的蔬菜、畜禽類產品、水產品價格均出現了上漲。究其原因和土地資源缺乏、農民減少、自然災害以及供給增加等因素密不可分。故就需要加強探究影響因素以及應對的策略,營造一個良好的、供需平衡的農產品市場。
一、西方經濟學原理的概述
西方經濟學主要是在西方經濟國家中使用的經濟學,也被稱之為市場經濟學。其經歷了200多年的歷史,從古典經濟學到新古典、再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等,百花齊放,也不斷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著西方經濟學。在西方經濟學中,其主要介紹了現代的經濟理論以及經濟政策。既贊美了價格機制這雙無形的手所帶來的作用,又深入的剖析了資源配置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傮w而言,西方經濟學所包含的內容有很多,比如福利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其中微觀和宏觀是主要的兩大內容。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市場、家庭和廠商的經濟配置。宏觀經濟學則是以整體國民經濟為中心,利用經濟資源,科學深入進行分析和探討的一種活動[1]。可見,西方經濟學內容較多,原理科學,可以進行借鑒對我國農產品價格變化進行分析。
二、基于西方經濟學分析影響農產品價格變化的因素
根據西方經濟學原理分析得出,農產品屬于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價格之所以會出現變動,和生產農產品的季節(jié)、氣候、生產成本、供求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下文從多個角度闡述影響農產品價格變化的因素。
1.供求關系的影響
影響農產品價格的根本因素就是供求關系,所謂的供求關系就是指供給者和購買者之間的關系。從農產品總供給的角度分析,其是指在某個價格水平下,生產者有意愿以及能力出售的農產品的數量。從這個概念可以看出有兩個條件,分別是出售的意愿以及總的供應能力。在此環(huán)節(jié),如若成本價格無變化,銷售價格增加,那么與之對應的供給量也會增加。從總需求維度分析,是指在固定價格下,消費者有能力且愿意購買的農產品的數量。其中有兩大重要的要素,有能力且愿意支付。這個總需求會受到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文化習俗、人口數量等因素的影響。
總之,在此環(huán)節(jié),如果供大于求,即所需要售賣的農產品超過了需求量,那么,與之相對應的農產品價格就會降低。這是由于農產品競爭壓力巨大,但是購買者卻比較少所造成的。反之,如果農產品較少,但是需求量較大,即供不應求。此時,產品就會出現搶售的現象,價格自然也會隨著而上升。
2.生產成本的影響
農民在生產農產品的過程中,必然會耗費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的費用,這些費用實際上就屬于生產的成本,也是農產品在銷售時的最低價格限定。通常情況下,農產品的成本以人工和物質這兩大費用為主。人工費用就是在人工種植農產品時所花費的時間和人力的成本,物質費用則是肥料費、農藥費、管理費等。如若農產品生產成本較高,那么,與之相對應的銷售價格也會增加[2]。
3.自然災害、季節(jié)以及氣候的影響
農產品和其他產品不同,其存在特殊性。如在種植某類農產品時,應根據當地區(qū)的氣候種植,氣候如若不適合,所種植的農產品也很難存活。在農產品的影響因素中,季節(jié)和氣候可謂是非常關鍵的因素。天氣變化如若和農作物生長相匹配,則會增加收成,反之則是降低收成。其次,還要應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比如,洪澇災害等。一旦天氣發(fā)生巨大變化,且農戶并未做好農產品的保護措施,就會導致生產量迅速減少,即供給減少。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農產品價格必然會出現上升。
4.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影響
農產品是我國國民經濟發(fā)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為了能夠維護好消費者的權益以及農民的根本利益,政府會通過宏觀調控的方式維持市場供需的平衡。比如,如果農產品的價格上漲過高,影響整個市場的秩序,那么,政府就會以較低價格統一收購,以滿足人們對于農產品的需求,防止農產品價格上漲過快,內需無法拉動的情況。
5.國際市場變動因素影響
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fā)展,使得國內和國際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比如,當國際的農產品價格出現變化時,對國內農產品的市場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農產品領域,比如當國際農產品價格上漲后,進口農產品的價格也會上升,同時國內其他的農產品也會跟隨趨勢出現上升的可能性。
三、基于西方經濟學分析農產品市場發(fā)展策略
農產品市場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導致供需的不平衡,影響整個農產品行業(yè)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诖?,作為農戶以及國家,就需要及時的對產品進行控制,對市場進行調控,以營造一個良好的農產品發(fā)展的氛圍。
1.保證農產品生產質量,建立農產品品牌
我國屬于農業(yè)大國,在各個地區(qū)都會有種植農產品的農戶。就目前而言,有些地區(qū)農產品已經納入統一規(guī)劃,少部分是散戶。整體而言,農產品的數量是比較多的,在競爭較為激烈的農產品銷售市場中。農產品的生產者想要提升銷售量,就必須要保證農產品的質量,打造農產品的品牌。首先,可以從人們的需求出發(fā),創(chuàng)新農產品。如當下的人們更關注農產品的安全性,開始追求有機農產品?;诖宿r戶就可以在種植的過程中,融入有機肥,減少化肥的使用。其次,合理保存農產品。農產品在潮濕的空氣中,極易出現發(fā)霉、腐爛等問題,一旦出現這些問題,農產品很難銷售。最后,要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通過品牌提升市場的影響力。
2.制定合理的農產品價格,提升銷售量
農產品雖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但是隨著國門的打開,農產品競爭也日趨激烈。農產品的生產者應合理定價,才能夠提升銷售量以及經濟效益。價格制定不合理,就會對農產品的需求造成影響,也會降低經營者的收益。在制定價格時,需要農產品的生產者能夠分析市場情況、農產品生產情況、供需情況等,合理進行定價。
3.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就傳統社會,農民在銷售自己的農產品時,主要就是拿到集市中販賣。所針對的購買群體是比較有限的,這也導致部分地區(qū)的農民所生產的農產品滯銷。而有,些地區(qū)的農產品供不應求,影響了整個農產品市場的發(fā)展。在互聯網技術出現之后,農民就要善于利用互聯網技術來拓寬農產品的營銷渠道,形成線上加線下多元化的銷售模式。當然也可以借助網絡化的平臺開展宣傳,與一些網紅進行合作,對農產品進行銷售,讓一些質量好、價格低的農產品能夠打開銷路,不斷的提升農產品生產的技術和能力,營造一個良好的農產品銷售的氛圍[3]。
4.采用靈活的促銷策略
在銷售農產品的過程中,生產者必須要采用合理的促銷方式,這樣才能夠增加購買者的購買欲望,提升農產品的銷售量。就當下農產品市場而言,競爭仍然比較激烈,且一旦農產品采摘進行銷售,就需要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銷售,否則農產品的質量就會出現問題,也會影響后期的價格。促銷則是促進客戶當場購買欲望的一種手段,如在一些特定的節(jié)日內進行營銷,實行買二送一活動,以促進成交率。
5.加強監(jiān)測自然災害,做好防護措施
農產品的價格之所以會上漲,和自然災害以及人工成本提升有很大的關系。自然災害是在種植農產品過程中常見的一種現象,需要提前的做好監(jiān)測、分析和預警,才能夠降低自然災害給農產品所帶來的影響。比如,作為農戶,應及時的關注天氣預報,了解是否有大雨、大風的天氣,在這些提前來臨之前進行防護,或者是在大雨天氣之后,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維護,以降低自然災害給農產品帶來的損失。
6.合理配置資源,多方力量共同抑制價格上漲
就目前而言,居民的消費壓力加大,政府應積極進行引導,對各方資源進行整合,協力調控價格水平。首先各個職能部分應認真監(jiān)管,針對市場中出現的不合理農產品價格進行抑制,出臺平價措施。其次,在各個小區(qū)附近設置農民自產蔬菜的銷售區(qū),實現本地供應,以保證市場的穩(wěn)定性。最后,利用輿論的力量,引導各方合理看待價格波動問題。建立進出口戰(zhàn)略機制,采用靈活的出口手段,實現國內外供求的平衡。
農產品是人們日常生活和消費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其關乎到農民的生活、利潤以及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通過西方經濟學原理分析農產品價格,可以看出,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生產的成本、供求的關系、自然災害、政府宏觀調控等。為了能夠促進農產品行業(yè)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就需要農戶能夠保證生產的質量,打造農產品的品牌,制定合理的農產品價格,不斷的拓寬現有的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合理進行營銷。除此之外,還要做好自然災害的監(jiān)測,積極進行防護。
參考文獻:
[1]張喜才,張慧,陳秀蘭.農產品價格波動演變軌跡、基本規(guī)律及其對策[J].商業(yè)經濟研究,2021(03):123-126.
[2]馬曉星. 農產品價格對農戶生產投資的影響[D].天津商業(yè)大學,2020.
[3]田皓森,馮紅娟.貨幣政策變化對農產品價格波動沖擊效應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21,42(01):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