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生
我常在香山腳下行走,從南向北,又從北向南,其間看著山上翠綠的樹木和掩映在蔥蘢中的飛檐斗拱,心里便喜歡極了。
喜歡香山,不僅僅是因為香山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和美麗的風景,還因為喜歡這里的人文遺跡,這樣的人文遺跡在這里很多,有幾個公園,如碧云寺、植物園,還有曹雪芹的故居……這一切形成了香山獨有的香山文化。
香山文化,是我斗膽為香山這片神奇土地下的定義。在香山文化里,有偉人的足跡,有名人的傳說,還有許多文人的墨跡,更有震撼世界的歷史回音……
有人說“香山擁有山川文化、園林文化、皇家文化、寺廟文化、紅色文化、植物資源特色的紅葉文化等”,我認為極其正確,這一切都為香山文化奠定了基礎,經過900年的時間,形成了不可多得的厚重的文化遺存。
香山公園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園1186年),距今已近900年了。在最初的那個年代,金世宗(公元1161年)、章宗(公元1190年)的兩朝帝王開始在香山建寺,并為該寺賜名為“大永安寺”?!按笥腊菜隆苯ㄓ诘貏蓦U峻、蒼蒼松翠柏的香山腳下,那是一片寬敞之處,使得“大永安寺”具有了與山與林的融合氣質,成為一座極具山林特色的皇家園林。從那時起,一直經了元、明、清等數朝,均在香山營造了許多的離宮別院,每逢夏秋時節(jié),朝廷的統(tǒng)治者們就要到這兒納涼狩獵了。
元代時,仁宗(公元1312年)斥巨資重新修繕大永安寺,修成后將其更名為“甘露寺”,這個寺名讓我常常想起那出著名的京劇《甘露寺》,不知道二者之間有沒有什么聯(lián)系。文宗(公元1328年)期間,已經與漢高度融合的契丹人耶律楚才后裔,又在香山的界壁修建碧云庵,從此便形成了“香山八景、碧云十景”等美景,成為后世流傳的佳話。
到了明朝英宗時,有記載稱司禮太監(jiān)范宏出資七十余萬,“捐貲市材命工重建殿堂、樓閣、廊廡、像設煥然一新規(guī)制宏麗蔚為巨剎。事聞乃賜額永安禪寺”。
清代時,香山進行了整體的修整。乾隆帝(1745年)在舊行宮的基礎上大規(guī)模擴建,形成了前街、中寺、后苑獨特的寺院格局,御賜“大永安禪寺”。自此,香山和靜宜園占了京西“三山五園”中一山一園的格局。
非常可惜的是,香山寺于(1860年)和(1900年),先后兩次被英法聯(lián)軍、八國聯(lián)軍焚毀,現在僅存知樂濠、聽法松、娑羅樹御制碑、石屏等遺物。
1956年,香山辟為公園,成為人民群眾的又一處休憩之地。
香山坐落在北京的西山上,離北京城不遠。而西山因為距離北京城僅有20公里左右的距離,站在北京城的高處的人們朝西邊望去,就可看見黛色的那一脈山嶺,給了人們無限的遐想。
香山則依西山而建,坐落在山坳之中,成為北京的一處美景,也因它的許多古老建筑而聞名天下。人們在說到香山時,自然會想到燕京的八景之一——西山晴雪,那是一幅極其壯美的景色:試想,蒼茫的大地被萬里無暇的白雪覆蓋,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銀色世界,西山晴雪必然引人入勝。
有人說北京最有名的山是香山,我則認為游人最多的山是香山。不論春夏秋冬,前往香山游玩的人是最多的,一來香山所在之地距離北京城最近,出入方便。另外這里的山勢險峻,有峰有巒,峰巒疊翠,景色優(yōu)美。這個翠是說山上的樹木茂密,林草蔥翠。因為景美,乾隆在此游覽之后文興大發(fā),寫下了一篇《絢秋林》。他在《絢秋林》中寫道:“山中之樹,嘉者有松、有柏、有槐、有榆,最大者有銀杏、有楓。深秋霜老,丹黃朱翠,幻色炫采。朝旭初射,夕陽返照,綺纈不足擬其麗,巧匠設色不能窮其工。”
可見香山的景色之美被天下所知,而絢秋林的“絢”字,則是色彩華麗之意,又可見香山的景色有多么斑斕、多么美麗,竟入了皇帝的法眼。
游覽香山四季皆可,春天里有百花爭艷,夏季里有濃蔭蔽日,秋季里則是滿山的紅葉蔚為壯觀,冬季自然是西山晴雪了?,F在,去香山看紅葉已經成為人們秋天的必然,其實早在金代就是為詩人墨客所稱道盛事:“山林朝市兩茫然,紅葉黃花自一川。野水趁人如有約,長松閱世不知年。”
當前,北京的香山紅葉更著名了,此美景于1986年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成為京城最濃最美的秋色。據說香山紅葉的樹種——黃櫨的總株數達到14萬棵,種植面積約1400畝,形成了壯觀的大美景點。
在香山的紅葉林中有一大石,大石上面刻著紅色的大字——“香山”,看去遒勁有力,但我忘了是誰的墨寶。許多游人站在這塊大石前欣賞紅葉,應該是別有一番風味和心情吧。
我想,香山之所以聞名于國內外,不僅僅是它秋天的“紅葉節(jié)”、春天的“桃花節(jié)”,更多的還因為它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的皇家園林所致。
現在,游人來香山的必游之地,是毛澤東同志從西柏坡進京以后,先下榻在香山公園里的雙清別墅。從那時開始,雙清別墅即成為指揮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的指揮部,在1948年的年底,人民解放軍已經完成了對北平的包圍,一個嶄新的時代即將開始……
其實,在毛澤東同志進駐香山雙清別墅之前的幾個月,他已經為解放全中國而日夜思考,為建立新中國之后的工業(yè)而思考,比如1948年12月17日,在解放軍解放了石景山鋼鐵廠的當日,正準備進京“趕考”的毛主席,即給平津前線部隊林彪、羅榮桓等發(fā)去電報:“林、羅、劉并告程、黃:豐臺、門頭溝、石景山、長辛店系重工業(yè)區(qū),我五縱、十一縱正在此區(qū)作戰(zhàn),望令他們注意保護工業(yè),其辦法是一切不動,用原來的工人、職員、廠長、經理辦事,我軍只派員監(jiān)督、派兵保護?!?/p>
從電文中可以看出,偉人對新中國鋼鐵工業(yè)的殷切期望。
隨后的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機關,離開了中國革命最后的農村指揮所——西柏坡向北平進發(fā),進駐了香山的雙清別墅,繼續(xù)指揮人民解放軍的南下渡江戰(zhàn)役。與此同時,思考籌建新中國的偉業(yè)。
1949年4月,國共雙方分別派出周恩來、張治中率領的代表團,在北京進行和談,4月15日通過了《國內和平協(xié)定》,要求蔣介石政府必須在當月20日予以批準。
但是,國民黨拒絕在和平協(xié)定上簽字。于是,人民解放軍遵照毛澤東和朱德《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在長江沿線開始渡江戰(zhàn)役,東起江蘇江陰,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長江上,人民解放軍分三路渡江,并于4月23日晚,第三野戰(zhàn)軍占領了南京。
毛澤東聽到這個消息后倍感歡欣鼓舞,在香山雙清別墅的小院子里,寫下了《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光輝詩篇: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站在雙清別墅的院子里,我浮想聯(lián)翩,毛澤東同志從西柏坡發(fā)出的電報,到在雙清別墅里發(fā)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再到《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詩詞,前后相連竟是一篇宏偉壯麗的雄文,并由此翻開了中國新的歷史,使得中國進入了嶄新的一頁。
這座因偉人居住過的雙清別墅,攜帶者偉人文章的光輝,已經成了著名的景點,受到后來人的瞻仰和崇拜。而相距其不遠的香山寺、洪光寺等古跡中,卻有著古舊斑駁的大門和片片的苔痕,仍然瘦骨嶙峋的假山怪石……也給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是春天去香山游玩,你可以看見滿山的翠綠、遍布山坡的桃花杏花,在綠色的大背景下,泛出了點點的粉色和白色,讓人心里生出許多的愜意。如果在秋天去香山游覽,那就是漫山遍野的紅葉,把山巒染成了紅色;遠遠看去紅葉似火,也讓人心中燎起一陣陣激動的“火焰”。
香山的美來自不同的季節(jié),除了春天的桃花、秋天的紅葉,當然還有冬天的西山晴雪,那是千百年留下的燕京八景之一。我是每到冬季的雪天就會趕到香山,觀賞西山晴雪的美景:在漫山遍野晶瑩剔透的白雪掩映下,“西山晴雪”就會映滿眼簾。
除了自然的美景,更讓人回味的是歷代文人墨客的遺存,他們在香山留下了許多名篇佳作,也留下了許多墨寶,比如曹雪芹題于西墻壁上的遺詩。
我站在山腳下仰望香爐峰,不由得想起李白的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心想李白的香爐峰和香山的香爐峰有沒有聯(lián)系呢?但愿有,其實應該是沒有的,不過我還是愿意將兩個香爐峰聯(lián)系在一起;又不過,香山有香爐峰卻沒有瀑布,令人多少有些遺憾。
其實李白還有寫香爐峰的其他詩句,比如這首詩里的香爐峰,就和香山的香爐峰一樣了,名字一模一樣,都是香爐峰: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
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
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
初驚河漢落,半灑云天里。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
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登香爐峰是游覽香山的壯舉,有人到了香山怎么能不登香爐峰呢?必須登上香爐峰,才能有獨特的登高感覺。香爐峰則是香山的最高峰,位高且山勢陡峭,攀登也就非常困難,因而登上香爐峰,才能得到望遠的情趣。
攀登香爐峰是游覽途中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既可以鍛煉體魄,更可以鍛煉意志,一舉兩得的好事情??墒且驗樯礁呗范?,許多游人望而卻步,因而沒有了登高望遠的意境。
一位山友游覽香山時,有了自己的感受,我講他的文字挪在此處,以彌補我的文字不足:“玉華岫位于香山中麓,為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建于乾隆年間。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被燒毀,1999年復建。前半部建在平地,有山門、天王殿,后半部依山而建,有溢芳軒、游廊、過街樓等,與周邊山石樹木交相輝映,是一組很有特色的園林建筑。
尤其長長的游廊,斜臥在山坡上,一邊是開放的廊檐,另一邊是一扇扇形狀各異的花窗。
香霧窟也是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并且是地勢最高的一處。香霧窟這個名字讓人有些費解,看了介紹才知道,意思是芳香密布的靜室。香霧窟地處半山腰,是地勢相對平坦的一片開闊地。平臺四面有牌坊,主體建筑已垣坊,城關封閉為苑,內建游廊、殿宇、樓亭,十分別致。
香霧窟主殿為游目天表店,外檐‘游目天表’匾為嘉慶皇帝御筆。此殿是乾隆、嘉慶、道光皇帝游山小憩之所,兼作為辦公、接見臣工之用。
香霧窟后部為一城關建筑,城上城樓為鏡煙樓。
不遠處的山道邊上立有西山晴雪碑,碑陽刻‘西山晴雪’四個大字,碑陰刻七律一首,均為乾隆御筆。‘西山晴雪’自古為京城名勝,今天雖非雪后初霽,但香山背陰處積雪仍厚,茫茫雪嶺,銀裝素裹,也算是領略到一點‘西山晴雪’的神韻?!?/p>
我曾經幾次攀登香爐峰,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我一般是從香山的正面,順著林間的崎嶇小路向上攀登,欣賞著一路上的山轉林變、景致各有不同。
我還有一次攀登香爐峰的經歷,是許多人都不曾經歷過的,那是在上世紀60年代的中后期,學校都停了課,我們一幫子小孩兒無學可上,只好四處游蕩,到處玩兒耍。那時候還小,也就十三四歲,因為街坊一個大哥哥喜好“瞎游”,跟我們幾個小一點兒的孩子說去爬香山,還問我們好不好。那當然好,小孩子誰不愿意玩兒啊。于是在第二天清晨,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我們就順著香山背后的小路向香山爬取。一路上經過了幾個古村落,掩映在茂密的樹林中。我記得那時候的鄉(xiāng)間非常幽靜,風景也好,正值春天,有桃花杏花爭相開放,時時可以聞到花們的芬芳。當我們走在山路上的時候,朝陽出來了,清晨明媚的陽光從樹葉間的縫隙處透過來,形成了一束束的光柱,讓我感到非常的神奇有趣,心里也就深刻感到大自然的美好。
一路上,我們幾個孩子說說笑笑,感受著游覽大自然的樂趣。不知不覺中,我們爬上了香爐峰。
那時候香爐峰還沒有纜車,香爐峰頂也就沒有人為建造的纜車房。
站在香爐峰頂,我們的目光所及已經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在起伏的山巒之中,我先看見了香山公園里的建筑,又看見了碧云寺。抬眼望去,遠處頤和園的佛香閣,玉泉山的那座尖尖的不知道名字的塔。再向南邊觀望,八大處的佛牙舍利塔歷歷在目。
說到八大處的佛牙舍利塔,我們這幾個小孩子沒有什么知識,有一個孩子大聲念道“塔利舍牙佛”,還說回去要告訴其他的小孩子,八大處有一座“塔利舍牙佛”,直到我們長大了,才知道出了笑話。
我極目遠眺,能看見天安門城樓。
如今回想起那個童真的年代,真的非??鞓贰?/p>
現在交通便利了,從城里去香山很容易,坐上公交車,坐上專線,也可以自駕游,甚至可以徒步、騎車,用不了多長時間就到香山了。
站在香山腳下,可以看見香山不算巍峨的山峰,但是有點兒高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