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K蘇 岳福新
摘要:評價理論是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從人際意義的研究中發(fā)展起來的新詞匯語法框架,它包括態(tài)度、介入、級差三個子系統(tǒng)。本文以評價理論的態(tài)度系統(tǒng)為依據(jù),以《中國日報》和美國《紐約時報》中關于“華為5G科技”的報道為語料,對所選語料的態(tài)度資源進行解讀和分析,在對比分析態(tài)度資源的分布特征的基礎上簡要剖析了其蘊含的文化內涵,以能夠對中美媒體科技報道做出技術和文化分析,進而為報道認知和閱讀提供一些參考借鑒,提供一些參考借鑒,同時為跨文化交際研究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
關鍵詞:華為5G科技報道;評價理論;態(tài)度系統(tǒng);對比分析
1.引言
科技新聞屬于媒體語篇,用于報道科學技術領域新近發(fā)生的事實。新聞雖然秉承客觀公正,但其言辭內容無不暗含報道者對待事件的態(tài)度和立場。因此,新聞語篇暗含著人際意義。在回顧相關文獻后,筆者總結雖然有不少學者從語言學角度研究華為5G科技報告,但他們大部分都是從批評話語分析、話語建構等角度研究華為5G科技相關報告[1,2],學者從評價理論角度研究華為5G科技報道很少[5],而且其作者并沒從文化因素的角度來分析評價資源在中西媒體分布特征及其差異原因,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探究語言不考慮文化是不完整的,因此,本文結合馬丁評價理論中的態(tài)度系統(tǒng),對中美媒體有關華為5G科技報道進行文化對比分析,以期能夠對中美媒體寫出更好的科技報道特點做出技術和文化分析,同時為跨文化交際研究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
2.理論框架
評價理論又稱作評價系統(tǒng),是功能語言學在對人際意義的研究中發(fā)展起來的新詞匯—語法框架[3]。人際功能主要由語氣系統(tǒng)來實現(xiàn)。在語氣系統(tǒng)中,系統(tǒng)功能語法通過語氣、情態(tài)、情態(tài)狀語等系統(tǒng)來揭示人際關系的親疏。但就通過語言看說話者或聽話者對事態(tài)的觀點和立場這一點,傳統(tǒng)系統(tǒng)功能語法尚無完整的體系。馬丁博士看到這一盲點,在20世紀90年代發(fā)展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創(chuàng)立了評價理論的理論框架[4]。馬丁和懷特將評價系統(tǒng)具體分為態(tài)度、介入和級差3個系統(tǒng),它們又分別被次系統(tǒng)化。態(tài)度系統(tǒng)包括情感、判斷和鑒賞;介入系統(tǒng)分為自言和借言;級差系統(tǒng)包括語勢和聚焦。本文以評價理論的態(tài)度系統(tǒng)為依據(jù),以《中國日報》和美國《紐約時報》中關于“華為5G科技”的報道為語料,分析中西媒體報道者在其使用態(tài)度資源的特征以及隱藏在背后的文化差異原因。
3.語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3.1 語料來源
首先,為了保證新聞的準確性,筆者從《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中只選取“技術”下中的關于華為5G的報道。
其次,為了保證新聞的時效性,筆者選取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5月15日期間對華為5G的科技報道為語料。2018年12月1日,華為首席財務官在美國的要求下被加拿大拘留,標志著美國對華為5G建設限制標志之一。2019年5月15日,美國宣布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標志著美國限制華為5G的建設達到高峰時期。這一期間,華為5G相關報道引起了中西媒體的關注,報道者在報道過程中無不隱含著其態(tài)度與立場。
除此之外,為了保證所選取兩個語料中的字數(shù)均衡,考慮到《紐約時報》關于華為5G科技報道的字數(shù)比《中國日報》多,因此筆者選取《紐約時報》10篇,共計9776字;選取《中國日報》20篇,共計9563字。
3.2 研究方法
根據(jù)收集的語料,本文使用語料庫統(tǒng)計軟件UAM Corpus Tool 3.3來統(tǒng)計中西媒體有關華為5G科技報道中態(tài)度資源的出現(xiàn)頻率和分布情況。之后,筆者結合實例對其進行具體分析并探討產(chǎn)生這些差異的文化因素。
4.中西媒體關于華為5G科技報道中的態(tài)度資源數(shù)據(jù)結果對比分析
態(tài)度系統(tǒng)是評價系統(tǒng)的核心,是心理受到影響后對人類行為,文本/過程及現(xiàn)象做出的判斷與鑒賞[4]。態(tài)度系統(tǒng)進一步分為“情感”、“判斷”和“鑒賞”三個子系統(tǒng)。中西媒體在該報道中使用態(tài)度資源表達其對華為5G是否在西方建設相關問題上的態(tài)度與立場,進一步實現(xiàn)報道者與讀者之間的人際互動。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中國日報》中,評價資源總共標記了494個,其中判斷資源占50%;鑒賞資源占26.7%;情感資源占21.3%;而在《紐約時報》中,評價資源總共標記了494個,其中判斷資源占50%;鑒賞資源占26.7%;情感資源占21.3%。下面筆者將對其一一進行分析。
4.1 判斷資源在中西媒體關于華為5G科技報道中的應用及其文化闡釋
判斷系統(tǒng)屬倫理范疇,是根據(jù)倫理道德的標準來評價語言使用者的行為[5]。它包括社會評判和社會約束。社會評判與行為規(guī)范、做事才干和堅忍不拔有關,社會約束與是否誠實可靠,行為是否正當有關[4]。在該報道中,中方媒體通過判斷資源為讀者呈現(xiàn)了該企業(yè)合法、誠實等的優(yōu)秀品質,而西方媒體借助判斷資源說服他國不要使用華為5G相關設備。如:
(1)Chinese technology giant Huawei will take a “proactive approach”to represent its brand “truthfully and honestly”in Australia,a senior executive told China Daily on Wednesday in Sydney.(《中國日報》2019.3.21 )
例(1)中報道者借助真誠性資源“truthfully and honestly”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判斷,“truthfully and honestly”" 表明華為企業(yè)愿意用誠實的態(tài)度在澳大利亞建設5G網(wǎng)絡。
(2)“I think it’s an overstatement to say that the rest of the world won't be able to build 5G networks without Huawei.”said Richard Kramer.(《紐約時報》2019.3.28 )
在例(2)中報道者使用能力性資源“be able to”對他國建立5G網(wǎng)絡的行為作出了積極的能力判斷。強調除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即便不使用華為5G網(wǎng)絡相關設備,他們也有能力建立起5G網(wǎng)絡。
通過分析以上數(shù)據(jù),筆者發(fā)現(xiàn)中西媒體在華為5G報道中都使用了大量的判斷資源,這是因為中西媒體都持有明確堅定的立場和態(tài)度。然而筆者也發(fā)現(xiàn)《中國時報》使用的判斷資源要多余《紐約時報》。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與其背后的社會文化息息相關。中國文化屬于集體主義,集體主義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因此,在該報道中,《中國日報》報道者會使用更多的判斷資源來維護中國企業(yè)利益,重塑中國企業(yè)良好形象。
4.2 鑒賞資源在中西媒體關于華為5G科技報道中的應用及其文化闡釋
鑒賞系統(tǒng)屬美學范疇,指對文本/過程及現(xiàn)象的評價[4]。它由三方面組成,即反應性、構成性和估值性。在該報道中,《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報道者借助鑒賞資源與讀者或第三方達成聯(lián)盟。如:
(3)Guo Ping added,“If this law is set aside,as it should be,Huawei can bring more advanced technologies to the US and help it build the best 5G networks.”(《中國日報》2019.3.7 )
例(3)中報道者借助估值性資源“Bring more advanced technologies to the US”“Help it built de best 5g next work”陳述華為5G技術的效能:既可以帶給美國先進的技術,也可以幫助美國建立最好的網(wǎng)絡。
(4)“There remains no end-to-end integrity,” the report said.(《紐約時報》2019.2.20 )
例(4)中報道者借助構成性資源“integrity”和否定資源“no”從構成成分的復雜性角度對華為5G建設安全問題進行評價,報道者通過闡述華為5G在他國建設存在一定缺陷的問題,來勸說他國使用華為5G網(wǎng)絡要謹慎,通過這種方式報道者與讀者或第三方達成聯(lián)盟。
通過分析以上數(shù)據(jù),筆者發(fā)現(xiàn)《紐約時報》報道者使用的鑒賞資源明顯多于《中國日報》。這種差異可以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中的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來解釋,美國文化屬于高度個人主義的文化,他們崇尚自由獨立;而中國屬于集體主義國家,提倡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西方媒體報道者在撰寫華為5G科技報道時,往往會直接對華為5G的安全問題做出評價,從而達到勸說他國使用華為5G網(wǎng)絡要謹慎的目的,而《中國日報》報道者會著重描述和呈現(xiàn)該企業(yè)關于改善5G網(wǎng)絡安全措施的承諾和行動,而不是直接做出評價。
4.3 情感資源在中美企業(yè)危機公關聲明中的應用及其文化闡釋
情感屬心理學中的反應范疇,它作為解釋語言現(xiàn)象的資源,用來解釋語言使用者對行為、文本/過程及現(xiàn)象做出的感情反應[4]。情感又被分為“愉悅/非愉悅”“安全/非安全”“滿意/非滿意”和“意愿/非意愿”。在華為5G相關報道中,中西媒體通過情感資源展現(xiàn)了對華為5G建設的情感狀態(tài),從而策略性地與讀者達成一致,實現(xiàn)了與讀者之間的人際互動。如:
(5)Guo Ping added,“ Huawei is willing to address the US Government's security concerns.”(《中國日報》2019.3.7 )
例(5)中報道者借助愉悅新資源“is willing to”直接指向華為企業(yè)的愉悅心理狀態(tài):華為企業(yè)愿意解決美國政府所擔心的安全問題。
(6)British officials have remained confident the Huawei risk can be managed.Ciaran Martin,the head of the National Cyber Security Center,said.(《紐約時報》2019.3.28 )
例(6)中報道者借助安全性資源“confident”,直接體現(xiàn)出英國官員對華為企業(yè)的信任,他們認為華為5G的風險是可控的,所以美國沒有必要全面禁止華為5G相關建設。
通過分析以上數(shù)據(jù),筆者發(fā)現(xiàn)《紐約時報》報道者使用的情感資源明顯多于《中國日報》。筆者認為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這可以用霍爾的高語境與低語境文化分析構架來解釋,霍爾認為中國就處于高語境頂端,而美國傾向于低語境。他們在傳播行為方面的差異集中體現(xiàn)在對直爽和委婉的偏好[6]。因此,西方報道者會直接使用較多的情感資源來表達他們對利益相關者的情感。
綜上,在華為5G相關報道中,中西媒體都使用了大量的判斷資源,但相比西方媒體報道者,中方媒體使用稍多的判斷資源。而相比中方媒體報道者,西方媒體更多地使用鑒賞資源和情感資源。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與其背后的社會文化有關系。
5.結語
本文以評價理論中的介入系統(tǒng)為理論框架,從態(tài)度系統(tǒng)方面對中西媒體關于華為5G報道進行了簡要分析,拋磚引玉以期待同行關注,并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同時能夠對中西媒體寫出更好的科技報道做出技術和文化指導,進而為科技報道質量的提升提供一些參考借鑒,同時為跨文化交際研究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
參考文獻:
[1]顧曉雨.外媒關于中國科技新聞的英譯漢翻譯報告[D]:[碩士學位論文].廣東:暨南大學,2020.
[2]何雪菲.批評話語分析視角下的華為5G新聞[D]:[碩士學位論文].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21.
[3]李戰(zhàn)子.評價理論:在話語分析中的應用和問題[J].外語研究,2004,(5):1-6.
[4]王振華.評價系統(tǒng)及其運作——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新發(fā)展[J].外國語,2001,(6):13-20.
[5]張曼.中美媒體有關華為5G科技新聞報道的介入資源對比分析[D]:[碩士學位論文].廣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20.
[6]殷卉.高語境文化中的公關危機應對[J].企業(yè)導報,2011,(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