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相同 周榮軍 王云超(通信作者) 劉乃青 李云 田健 于鳳玲 張健
276400臨沂市中心醫(yī)院,山東臨沂
《臨證驗舌法》云:“據(jù)舌以分虛實,而虛實不爽焉;據(jù)舌以分陰陽,而陰陽不謬焉;據(jù)舌以分臟腑、配主方,而臟腑不差、主方不誤焉。危急疑難之頃,往往證無可參,脈無可按,而惟以舌為憑?!盵1]
患者,男,33歲,體重87 kg,因“發(fā)熱、咳嗽、全身不適8 d”于2020年1月28日入住臨沂市中心醫(yī)院?,F(xiàn)病患者于2020年1月21日出現(xiàn)發(fā)熱,體溫最高39.4℃,咳嗽,為刺激性干咳、無喘憋,全身乏力不適。起病后自行口服退熱藥(具體不詳)治療,病情無好轉(zhuǎn)遂入院治療。
入院前輔助檢查,胸部CT 示雙肺炎(見圖1),血常規(guī):WBC 3.33×109/L,LYC 0.96×109/L。入院時T 40.5℃,心率102 次/分,未吸氧狀態(tài)下SPO298%,急性發(fā)熱病容,全身皮膚潮紅,雙肺呼吸音粗,右肺聞及少量干濕啰音。心率102次/分,律齊,腹部無異常。入院后給予帕拉米韋氯化鈉注射液抗病毒治療、頭孢曲松抗感染治療、甲潑尼龍靜滴抗炎并減輕免疫反應等對癥支持治療。于1月30日咽拭子核酸結果回報示陽性。根據(j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第四版,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普通型)。調(diào)整治療方案:加用重組人干擾素α-2b噴霧劑、克立芝抗病毒、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靜滴增強免疫力,并加用中藥治療。
一診(1月30日):患者發(fā)熱,體溫波動于37.2~39℃,發(fā)熱前有輕微惡寒,干咳少痰,飲食睡眠可,大小便無異常。血常規(guī)(1月29日):WBC 3.07×109/L;LYC 0.83×109/L;CRP>192 mg/L;血生化正常;舌診:舌紅,苔白厚,質(zhì)松,罩黃,考慮證屬疫毒閉肺證,給予麻杏石甘湯加減。炙麻黃12 g,杏仁9 g,石膏30 g,蘆根30 g,白芍18 g,板藍根30 g,薏苡仁30 g,柴胡15 g,金銀花30 g,黃芩12 g,桔梗12 g,半夏12 g,浙貝母15 g,藿香12 g,瓜蔞30 g,葛根30 g,連翹18 g,蘇葉15 g,蒲公英30 g,甘草6 g,3劑。見圖2。
按:“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溫毒濕邪自口鼻而入,郁結于上焦,發(fā)為發(fā)熱、咳嗽、輕微惡寒之癥。舌象雖苔白厚而罩黃,但苔質(zhì)松散,表明病勢未深,仍處于衛(wèi)分、氣分。肺為華蓋,主一身之氣,肺氣調(diào)達則能通調(diào)水道,布散津液,氣化失司,往往加重溫毒濕邪之勢。治療上多以宣氣開閉布津為要,正如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上焦篇》43條注言[2]:“濕為膠滯陰邪……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彼旖o予麻杏石甘湯加減辛涼解表、清熱解毒治療。
二診(2月2日):患者仍有發(fā)熱,最高體溫39.2℃左右,仍干咳、少痰,自述口甜,吸氧狀態(tài)下SPO295%~99%;不吸氧狀體下SPO290%~93%。血常規(guī)(2月1日): WBC 7.51 × 109/L,LYC 0.45×109/L,CRP×173.01 mg/L;2月1日胸部CT 示(見圖2):病毒性肺炎表現(xiàn),較1月28日進展。患者病情進展,根據(j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第四版),該患者符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型)。遂加用乙酰半胱氨酸泡騰片抗肺纖維化等治療,同時給予經(jīng)鼻高流量吸氧治療,舌診:舌紅,苔白厚膩,罩黃,在原方基礎上加青蒿30 g。
按:患者CT影像中斑片狀高密度灶較前面積增大,提示病情進展,而患者二診的舌象與一診相比,白厚苔區(qū)域較前增大,苔質(zhì)地較前細膩致密,與舌體表面粘牢。根據(jù)三焦定位法,白厚膩苔已占居上、中、下三焦,表明溫毒濕邪彌漫三焦,亦提示病情進展。遂運用名中醫(yī)劉惠民先生退熱之經(jīng)驗,于一診處方中加用了大劑量的青蒿,取青蒿暢達氣機而化濕、清透解表而退熱的作用,全方合力清宣芳化三焦彌漫之溫毒濕邪。
三診(2月5日):患者未再發(fā)熱,最高體溫37℃,仍有咳嗽,干咳少痰,行胸部CT檢查(見圖3)。①符合病毒性肺炎治療后表現(xiàn),相較2月1日CT 檢查結果發(fā)現(xiàn),部分病變密度增高;②雙側(cè)胸腔積液,胸膜肥厚;③心包積液。舌診:舌紅,舌體、舌根部苔厚膩罩黃,舌尖部舌苔較前明顯變薄。
處方如下:青蒿30 g,茵陳30 g,蒼術15 g,大腹皮12 g,半夏15 g,陳皮12 g,茯苓15 g,薏苡仁30 g,白蔻仁12 g,石菖蒲15 g,連翹15 g,射干12 g,虎杖15 g,貫眾12 g,蘆根15 g,浙貝12 g,瓜蔞15 g,麻黃12 g,苦杏仁12 g,石膏20 g,黃連3 g,黃柏6 g,車前子9 g。2劑。
按:前已進清宣芳化之劑,舌象變化明顯,根據(jù)三焦定位法,舌尖部舌苔較前明顯變薄,提示上焦溫毒濕邪漸化,體溫降至正常。而舌體、舌根部舌苔仍厚膩罩黃,提示中下焦仍有溫毒濕邪郁結,治療上繼續(xù)給予清宣芳化之劑,并加用清利下焦藥物黃柏、車前子等,其中車前子滲濕瀉熱,通利水道,功專利水,黃柏使溫毒濕邪自小便而去。
四診(2月7日):患者仍有咳嗽,色白中帶黃,自述口干,無喘憋,無發(fā)熱。舌診:舌淡紅,舌根部苔厚膩罩黃,舌尖部、舌體部較前明顯變薄。
處方如下:青蒿15 g,茵陳30 g,蒼術12 g,半夏12 g,陳皮12 g,薏苡仁30 g,白蔻仁9 g,石菖蒲12 g,連翹15 g,射干12 g,蘆根30 g,浙貝12 g,瓜蔞30 g,石膏15 g,黃連6 g,黃芩9 g,旋覆花12 g,沙參12 g,黃芪18 g,黨參12 g,竹茹12 g,丹參12 g,大黃5 g,黃柏10 g,佩蘭12 g。2劑。
按:前已進清宣芳化、清利濕熱之劑,成效明顯。根據(jù)三焦定位法,中上焦溫毒濕邪漸化,而下焦之邪仍需清利,然而溫毒濕邪之證瞬息萬變,易于化燥傷陰,患者出現(xiàn)口干、痰黃,漸有化燥傷陰之象。正如葉天士曾言[5]:“在陽旺之軀,胃濕恒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治療中謹防濕熱化火,在繼續(xù)清宣芳化、清利濕熱的同時加用大黃通腑泄熱治療。
五診(2月9日),口干、口苦較前明顯減輕,咳嗽已經(jīng)不明顯,痰少,色白稍帶黃,無喘憋,無發(fā)熱。行CT 檢查示:①符合病毒性肺炎治療后表現(xiàn),較2020年2月5日CT 片略吸收(見圖4);②雙側(cè)胸腔積液,胸膜肥厚;③心包少量積液。舌診:齒痕舌,舌淡紅,舌根部苔厚膩罩黃。
處方如下:白術15 g,蒼術15 g,半夏12 g,薏苡仁30 g,白豆蔻9 g,石菖蒲12 g,連翹15 g,蘆根30 g,浙貝12 g,旋覆花12 g,沙參12 g,黃芪30 g,黨參12 g,竹茹12 g,丹參12 g,大黃5 g,黃柏10 g,佩蘭12 g,瓜蔞30 g,黃連6 g,黃芩9 g,絲瓜絡15 g。2劑。
按:患者CT表現(xiàn)斑片狀高密度灶面積較前減少,提示肺炎較前吸收,同時患者舌象中舌根部苔厚膩罩黃,舌尖部、舌體部較前明顯變薄,也提示溫毒濕邪漸化。但是葉天士先生在《溫熱論》曾告誡“法應清涼,用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過涼,蓋恐濕熱一去,陽亦衰微也?!辈⒅赋鲋委熒稀安豢蛇^涼”,需“顧其陽氣”,因“濕勝則陽微也”。目前根據(jù)三焦定位法,下焦溫毒濕邪漸化,中上焦肺脾氣虛之證顯現(xiàn),治療上在繼續(xù)清利下焦?jié)駸岬耐瑫r,兼以益氣健脾,參以活血通絡之品。
六診(2月11日),患者未述口干、口苦,咳嗽已經(jīng)不明顯,痰少色白,無喘憋,無發(fā)熱,舌診:舌淡紅,苔薄白,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檢測連續(xù)兩次陰性(時間間隔>24 h),于2月11日治愈出院。
圖1 1月28日胸部CT
圖2 2月1日胸部CT
圖3 2月5日胸部CT
圖4 2月9日胸部CT
該患者溫毒濕邪感之頗易,由表入里,彌漫三焦,治之頗難,正如薛生白所言:“夫熱為天之氣,濕為地之氣,熱得濕而熱愈熾,濕得熱而濕愈盛,濕熱兩分,其病輕而緩;濕熱兩合,其病重而速。”筆者根據(jù)三焦定位法,動態(tài)觀察舌象變化,按照溫毒濕邪侵入的不同階段在舌象上有不同的表現(xiàn),并結合胸部CT表現(xiàn),運用三焦辨證方法,經(jīng)過五此診治,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診重于辛涼解表、清熱解毒;二診重于清宣芳化三焦溫毒濕邪;三診清宣芳化的同時加用清利下焦;四診清宣芳化、清利濕熱的同時加用通腑泄熱;五診重于益氣健脾,參以活血通絡,從而達到抽絲剝繭化溫毒濕邪的治療效果。
本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將舌診作為判斷病邪深淺輕重的重要依據(jù),緊扣三焦感受溫毒濕邪之病因病機、治療原則及重視舌象變化等治療要點,以期同道探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