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成軍,顏玲玲
(浙江省臺州巿腫瘤醫(yī)院·浙江 臺州 317502)
慢性鼻竇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一種臨床常見的鼻竇部慢性化膿性疾病,病情較頑固、易復發(fā),對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影響較明顯。數據統(tǒng)計CRS全球患病率為5%~12%,我國的患病率約為8%[1]。其發(fā)病原因及機制復雜,可能與解剖因素、黏膜纖毛功能障礙、變態(tài)反應、細菌、病毒、真菌、免疫功能紊亂等諸多因素引起炎性反應有關[2-3]。目前對CRS西醫(yī)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藥物治療主要采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噴鼻劑、抗組胺藥和抗白三烯藥、黏液溶解促排劑、減充血劑及鼻腔沖洗等治療,必要時行手術治療[4]。藥物治療雖有一定臨床療效,但總體來說效果欠理想,尤其是遠期效果較差,復發(fā)率較高。手術治療有嚴格適應癥與禁忌癥,并且還可能會出現手術并發(fā)癥,部分患者難以接受。研究顯示傳統(tǒng)中藥在保守治療慢性鼻竇炎方面具有獨特之處[5]。筆者自擬清熱泄?jié)嵬ǜ[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CRS患者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在本院門診治療的CRS患者76例,隨機數字表分為單用西藥組和中西藥聯(lián)用組,每組各38例。其中單用組中男22例,女16例;年齡28~68歲,平均(49.3±4.7)歲;病程1.5年~9年,平均(4.7±0.7)年;分型:I型31例,II型7例。聯(lián)用組中男20例,女18例;年齡26~70歲,平均(50.2±4.9)歲;病程1~8年,平均(4.9±0.8)年;分型:I型29例,II型9例。2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標準 1)符合慢性鼻竇炎西醫(yī)診斷標準,臨床分型屬于I 型、II型[6];2)中醫(yī)證屬脾胃濕熱[7];3)年齡20~65歲,性別不限;4)患者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 1)既往有內窺鏡鼻竇手術者;2)合并有鼻中隔偏曲、鼻甲過度肥大等鼻腔解剖異常者;3)合并糖尿病、心腦血管、神經、精神等嚴重疾病者;4)近期使用激素類藥物者;5)妊娠期、哺乳期婦女。
2.1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給予健康指導,囑患者增強體質,預防感冒,鼻涕濃稠時可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作息規(guī)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外出佩戴口罩等。單用組患者給予克拉霉素片(浙江京新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65652)口服,0. 25 g/次,1 次/日;布地奈德鼻噴霧劑(Astra Zeneca AB 公司,國藥準字J20140048)每個鼻孔內晨起噴入128μg,1次/日;桉檸蒎腸溶軟膠囊(北京遠大九和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2401)口服,0.3 g/次,3 次/d。聯(lián)用組加自擬清熱泄?jié)嵬ǜ[湯口服,藥物組成:魚腥草20 g,黃芩15 g,敗醬草15 g,藿香6 g,蒼耳子10 g,辛夷10 g,白芷10 g,藁本10 g,蒼術15 g,澤瀉15 g,薏苡仁15 g,川芎12 g,升麻6 g,甘草6 g,水煎服,1劑/d,水煎取汁約200 mL,分早晚2 次口服。兩組均連用8 周。
2.2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相關標準判定[8]。
2.3 觀察指標 1)主要癥狀評分: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對主要癥狀(鼻塞、頭面脹痛、鼻涕混濁、嗅覺障礙)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進行評價[4]。2)Lund-Kennedy評分: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采用鼻內鏡檢查量化的Lund-Kennedy評分法分別對息肉、水腫、鼻漏、瘢痕、結痂等進行評價,依據病情輕中重依次記0、1、2分,每側為0~10分,總分為20分[9]。3)隨訪2組患者治療后1年復發(fā)率。
3.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西藥單用組治愈17 例,好轉13 例,未愈8 例,總有效率為78.9%;中西藥聯(lián)用組治愈19 例,好轉15 例,未愈4 例,總有效率為89.5%。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2 2組患者治療前后鼻塞、頭面脹痛、鼻涕混濁、嗅覺障礙等癥狀VAS評分比較 結果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鼻塞、頭面脹痛、鼻涕混濁、嗅覺障礙癥狀VAS評分比較分)
3.3 2組患者治療前后Lund-Kennedy評分比較 結果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Lund-Kennedy評分比較分)
3.4 2組患者復發(fā)情況比較 治療后1年隨訪,聯(lián)用組復發(fā)率為7.9%(3/38),低于單用組的21.1%(8/38), 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慢性鼻竇炎是耳鼻喉科門診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病變累及鼻腔、鼻竇,可單側發(fā)病或雙側同時發(fā)?。慌R床分為I、II、III型[10],多數患者樂于接受保守治療,中西藥聯(lián)用是臨床常見模式,尤其治療I、II型患者效果較為滿意[11]。
慢性鼻竇炎歸屬于傳統(tǒng)中醫(yī)學 “鼻淵” 范疇,臨床多見肺經風熱、膽腑郁熱、脾胃濕熱等證。其中脾胃濕熱型患者多由飲食不節(jié),姿食肥甘厚味,傷及脾胃,脾胃受損,運化不及,水濕停聚;水濕易困遏脾陽,脾陽不振,加重脾不健運;水濕內停,蘊久化熱,脾胃經脈循行與鼻關系密切,足陽明胃經“起于鼻翼旁,挾鼻上行,左右交會于鼻根部,向下沿鼻柱外側……”脾胃濕熱循經熏蒸鼻竅,停聚鼻竅而發(fā)病。治療當清熱祛濕、化濁通竅。筆者自擬清熱利濕通竅湯治療慢性鼻竇炎,方中魚腥草清熱解毒排膿,黃芩清熱燥濕,敗醬草清熱解毒、祛瘀排膿,藿香芳香化濕濁,尤宜于濕邪困脾證,蒼耳子、辛夷通利鼻竅,是治療鼻竇炎常用藥對,白芷宣通鼻竅、祛風燥濕止痛、消腫排膿,藁本祛風勝濕止頭痛,蒼術健脾燥濕祛濁,澤瀉滲濕泄熱,薏苡仁清熱排膿、健脾利濕,川芎祛風活血止頭痛,升麻升舉陽氣、載藥上行,甘草清熱解毒和藥。
本文觀察結果顯示,聯(lián)用組總有效率高于單用組;治療后2組患者主要癥狀VAS評分、Lund-Kennedy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聯(lián)用組低于單用組(P<0.05);治療后1年隨訪聯(lián)用組復發(fā)率為7.9%,單用組為21.1%,聯(lián)用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單用組(P<0.05)。提示自擬清熱利濕通竅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用于慢性鼻竇炎患者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鼻塞、頭痛、鼻涕混濁、嗅覺障礙等主要癥狀,并且降低其復發(f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