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強,吳群峰,田豐然,俞立新,董衛(wèi)芹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七十二集團軍醫(yī)院·浙江 湖州 313000)
腰肌勞損是指腰部肌肉及其附著點筋膜或骨膜發(fā)生的慢性損傷性炎癥,常因腰部長期反復的過度運動或過度負荷,或急性腰扭傷治療不及時而導致腰肌勞損發(fā)生。同時該病促發(fā)或加重與勞累程度、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當患者勞累,或氣溫降低,亦或濕度太大時,腰肌勞損可急性加重[1]。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腰部酸痛或脹痛,呈反復發(fā)作,疼痛程度在運動過度時加重,但適當運動或經(jīng)常改變體位時則減輕,常伴有骶棘肌處、髂骨脊后部等局部壓痛。該病具有慢性起病、反復發(fā)作、治愈率低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zhì)量。針對腰肌勞損,除外矯正不良體位、避免過勞、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西醫(yī)以非甾體抗炎藥口服、醋酸氫化可的松作痛點封閉以及肌松藥、鎮(zhèn)痛藥外敷等為主要治療策略,雖然短期療效肯定,但長期使用上述藥物,療效會逐漸降低,毒副作用增加,同時病情容易復發(fā),難以達到根治的目的[2]。祖國醫(yī)學在治療腰肌勞損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通過中藥、針灸及推拿等傳統(tǒng)治療方法,可以有效緩解腰痛癥狀[3-4]。為了給臨床提供更多的借鑒,筆者2018年1月—2020年1月采用自擬散寒除濕通絡湯,同時配合針灸治療寒濕型腰肌勞損患者46例,收效明顯,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收治的腰肌勞損患者92例,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6例。對照組女性28例,男性18例;平均年齡(43.96±8.15)歲;平均病程(29.56±7.14)月。觀察組女性27例,男性19例;平均年齡(43.87±8.29)歲;平均病程(29.48±7.23)月。2 組患者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診斷標準 符合《最新腰腿痛診斷治療學》[5]中相關診斷標準;符合腰肌勞損寒濕型的辨證標準[6]。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腰肌勞損西醫(yī)診斷和中醫(yī)分型屬寒濕型;2)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3~8分;3)年齡31~58歲,病程12~48個月;4)能夠接受中藥及針灸治療,且依從性良好者;5)患者同意納入該研究。
1.4 排除標準 1)因腰椎滑脫、腰椎骨折、腰椎結核、腰椎腫瘤、腰椎間盤突出癥等腰椎疾患導致的腰痛;2)因女性慢性盆腔炎或男性慢性前列腺炎等引起的腰背痛;3)嚴重出血傾向的患者;4)針刺部位局部皮膚破損或感染的患者;5)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包括:塞來昔布膠囊(Pfizer Pharmaceuticals LLC,國藥準字J20120063,規(guī)格:0.2 g×6粒/盒),0.2 g/次,飯后口服,1次/12 h,連續(xù)口服14 d;針刺選穴:陰陵泉、命門、腎俞、關元、承山、委中、腰陽關、大腸俞、阿是穴,得氣后留針,在針柄處插入長約 2 cm 的艾條,點燃艾條,待艾條燒盡后起針,1 次/d,連續(xù)治療14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散寒除濕通絡湯(獨活10 g、桑寄生15 g、雞血藤15 g、牛膝15 g、杜仲10 g、當歸10 g、威靈仙9 g、狗脊12 g、延胡索10 g、伸筋草12 g、白芍12 g、炙甘草6 g、干姜10 g、白術10 g、茯苓15 g)治療,1劑/d,煎取300 mL藥汁,分早晚2次溫服,療程14 d。
2.2 療效標準 參照文獻[6]中“腰肌勞損” 的療效判定標準執(zhí)行。
2.3 觀察指標 1)中醫(yī)癥狀(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舌苔白膩、脈沉)積分:2 組患者治療前后按癥狀無、輕、中、重,分別計0、2、4、6分。2)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評分[7]:2組患者治療前后進行評定,總共10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總分為50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障礙愈嚴重。3)VAS評分[8]比較:總分為1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腰痛程度越嚴重。4)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3.1 2 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14 d后,加服散寒除濕通絡湯觀察組總有效率大95.7%,西藥對照組未84.8%;組間差異明顯。見表1。
表1 2 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3.2 治療前后2 組患者癥狀積分比較 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2 組患者癥狀積分比較分)
3.3 治療前后2 組患者ODI、VA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2 組患者ODI、VAS評分比較分)
3.4 2 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14 d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2 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例)
腰肌勞損歸屬于中醫(yī)學“腰痛”或“痹證”范疇,祖國醫(yī)學認為,素體虧虛又復感外邪為該病發(fā)生的基本病因。臨床上有寒濕型、濕熱型、腎虛型、瘀血型等證型,以寒濕型較為常見[9],概因患者素有腎陽不足,寒濕之邪內(nèi)侵,經(jīng)絡痹阻不通,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筆者自擬散寒除濕通絡湯,用于治療寒濕型腰肌勞損。方中獨活為苦溫之品,入腎、膀胱經(jīng),祛風濕、止痹痛,為治風濕痹痛主藥;桑寄生苦燥甘補,既能祛風濕,又能補肝腎、強筋骨;雞血藤補血活血,舒筋通絡,善治腰膝酸痛,《綱目拾遺》:“活血,暖腰膝,已風癱”;牛膝、杜仲歸肝、腎經(jīng),長于補肝腎、強筋骨,牛膝兼能活血散瘀,兩者配伍,常用于治療腰脊酸疼,足膝痿弱;當歸味甘性溫,補血和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常與威靈仙等祛風濕之品,共用治風濕痹痛;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主治頑痹、腰膝冷痛;狗脊既能補肝腎、強腰脊,又能祛風濕,對風濕痹痛兼腰膝酸軟尤為適宜;延胡索為氣血中佐使之品,破氣、破血之藥,《本草綱目》:“活血利氣,止痛,通小便”;伸筋草祛風散寒除濕,舒筋活血,常用治風寒濕痹;白芍養(yǎng)血斂陰,炙甘草補氣和中,兩者配伍,緩急止痛,甘草兼調(diào)和諸藥;干姜辛熱,散寒燥濕,宣通絡脈;白術味苦性溫,與茯苓并用,暖土勝濕,健脾利水。全方共奏散寒除濕,祛風止痛,活血通絡之功效。同時配合針灸治療,其中陰陵泉穴屬足太陰脾經(jīng),健脾利水、通利三焦;命門穴屬督脈,培元固本、強健腰膝;腎俞穴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調(diào)補腎氣、通利腰脊;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培元固本、補益下焦;承山穴運化水濕、固化脾土,為臨床治療腰痛的常用穴;委中穴主治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證;腰陽關祛寒除濕、舒筋活絡,配腎俞、委中主治寒濕性腰痛;大腸俞穴理氣降逆,調(diào)和腸胃,除外治療腸胃疾患,配命門、腎俞、腰陽關、委中,善治腰脊強痛;阿是穴疏通局部經(jīng)絡氣血,蠲痹止痛。以上9個穴位配伍,起到健脾益腎、溫陽散寒、舒筋活絡、培補元氣的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加服中藥自擬散寒除濕通絡湯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5.7% VS84.8%,P<0.05);觀察組治療后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舌苔白膩、脈沉等中醫(yī)癥狀積分、腰部功能障礙ODI指數(shù)和腰部疼痛VAS評分均明顯低于西藥對照組(P<0.05);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在常規(guī)西藥和針灸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散寒除濕通絡湯治療寒濕型腰肌勞損患者,可顯著緩解腰部冷痛等癥狀,增強腰部功能,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