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喧鬧的鑼鼓聲打破了傍晚的寧靜。演員們畫著濃妝,頭戴鑲嵌著珍珠的五彩頭飾,身穿五顏六色的戲服,在簡陋的戲臺上有板有眼地演著,咿咿呀呀地唱著。
這個戲臺再普通不過了,四角立著四根長柱子,撐起一塊防雨布,下面一盞簡易的燈。
雖然戲臺簡陋,但觀眾的掌聲源源不斷。演員們隨著鑼鼓聲,演繹著經(jīng)典的角色:魂游月宮的唐王、夢斬涇河龍王的魏徵、地府進獻西瓜的劉全、西天取經(jīng)的唐僧……鑼鼓聲夾雜著渾厚的土味唱腔,像漫天的春雨滋潤著南通人民的心。
這是童子戲,也稱通劇,是南通地方戲曲劇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它以南通方言加鑼鼓伴奏的演唱、粗獷的唱腔和通俗的唱詞為農(nóng)民群眾所喜聞樂見。每到重要節(jié)日或是要祭祀祈福時,村里人就會將劇團請來,自家場院就成了臨時的劇場。在舞臺還沒有搭好之前,十里八鄉(xiāng)的老人孩子就帶著凳子,早早地趕來,搶占有利的位置。沒有搶到好位置的索性就站著,有的干脆站到了凳子上,伸長了脖子看著。
瞧,臺下已經(jīng)被圍得水泄不通,一雙雙驚喜的眼睛緊緊地盯著臺上的演員。老人們聽到傷心的地方,都黯然神傷,跟著演員流眼淚。小販們挑著擔子趁機做起了小孩子的生意,聽到高潮處,連生意也放在了一邊,一個勁兒地笑。臺下的歡呼聲經(jīng)久不息,甚至蓋過了鑼鼓聲。
媽媽一邊注視著戲臺,一邊感嘆:“小時候,我總拿著小板凳,跟著長輩,早早地來到戲臺旁邊,搶占位置。那時可有趣了,大人坐在凳子上等,小孩子就繞著戲臺子追跑打鬧?!眿寢尰貞浿樕涎鹆颂鹈鄣男θ?。我不禁感嘆,童子戲給媽媽那代人留下了多少難忘的記憶??!
月亮已經(jīng)升到了樹梢,戲落幕了,鑼鼓聲停止了,觀眾也漸漸散去。村子又變得寧靜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