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翰林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
關于纖維蛋白原,其是一種可溶性糖蛋白,由肝細胞所合成,在中風、周圍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等血栓性疾病中具有重要的預測應用價值[1]。生理狀況下,纖維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可以轉變成纖維蛋白,從而起到一定的止血效果[2]。在病理狀況下,纖維蛋白原會令血液處于高凝的狀態(tài),在血栓的形成與發(fā)展中進行直接性的參與[3]。相關研究顯示,纖維蛋白原能夠成為促炎因子在心力衰竭和心房顫動等相關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中有所參與,同時和血脂、血糖等心血管疾病有關高危因子之間存在著較為密切的關聯(lián)。
關于纖維蛋白原,其是一種肝臟產生的,存在一定促炎功能與凝血功能的因子,主要由兩個同樣的亞基構成,各個亞基中都包含α、β和γ幾條不同的肽鏈,中間是E區(qū),兩側是D區(qū),兩者之間借助三條呈現(xiàn)為α螺旋的肽鏈相互連接。正常狀況下,在循環(huán)血漿中,纖維蛋白原的含量是(2.0-4.0)×103 mg·L-1,在機體中的水平僅僅低于白蛋白與免疫球蛋白,相應的半衰期在4 d左右[4]。對于纖維蛋白原這種凝血因子而言,纖維蛋白原經(jīng)過裂解成為纖維蛋白單體,纖維蛋白單體經(jīng)多聚化組裝成為一個具有組織結構的纖維蛋白多聚體,從而和鈣離子等其他凝血因子之間相互作用促成相對穩(wěn)定的纖維蛋白凝塊,這樣更加利于血栓的形成。而作為一種促炎因子,纖維蛋白原能夠和多種免疫細胞通過配體-受體的模式加以識別。相關研究顯示,纖維蛋白原能夠和炎性細胞表明相應的粘附因子CD11b/CD18之間相互作用對信號通路加以激活,同時對相關細胞因子進行上調,這樣便可以實現(xiàn)對免疫細胞的有效激活,從而實現(xiàn)對炎性反應的相應調節(jié)。
2.1 纖維蛋白原和冠心病的相關性。急性心肌梗死和纖維蛋白原水平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lián),然而針對穩(wěn)定型冠心病患者進行為期一年的隨訪,并沒有觀察到纖維蛋白原水平和這一疾病的預后效果之間具有關聯(lián)性,究其原因是心肌壞死急性期相應反應會促使各種急性期蛋白出現(xiàn)一定的變化[5]。眾多研究顯示,纖維蛋白原水平的增加幅度和冠脈粥樣硬化程度及風險間具有高度關聯(lián)。當前,對于急性冠張動脈綜合征和復雜的凝血系統(tǒng)紊亂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是公認的。相關研究中應用Gensini評分,對年齡小于35歲的418例那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應冠脈狹窄的實際程度加以評估,研究結果表明,相較于冠脈非狹窄組與Gensini評分較低組患者而言,冠脈狹窄組與Gensini評分較高組患者的纖維蛋白原水平顯然更高,充分說明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和患者冠脈狹窄存在及其嚴重性之間存在著較為明顯的關聯(lián)性[6]。眾多研究采用Syntax評分對冠心病患者冠脈狹窄的程度加以評估,同時針對冠心病患者疾病的發(fā)生率實施多因素回歸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纖維蛋白原是冠心病的獨立性預測因子。
2.2 纖維蛋白原和心房顫動的相關性。對于心房顫動,其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快速心律失常。相關研究表明,纖維蛋白原和心房顫動發(fā)生率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lián),一項研究顯示,針對存在心房顫動問題的患者,其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要顯著高出正常人,并且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和心房顫動的發(fā)生之間存在著較為明顯的關聯(lián)。相關文獻指出,對于非瓣膜性心房顫動的患者,與心室率正常的患兒相比較,其血漿纖維蛋白原受到水平明顯更高,在進行一個月的有效治療以后,心室率較高患者相應的纖維蛋白原水平有所降低,充分水平心室率較高心房顫動患者的血栓形成指數(shù)和血小板活性加大。另有研究結合患者心房顫動血栓危險度評分對266例出現(xiàn)心房顫動問題的患者進行分組,將其分成0分組與≥1分組,研究結果表明,≥1組患者相應的纖維蛋白原水平明顯更高,充分說明較高心房顫動血栓危險度的評分和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升高具有獨立的相關性。
2.3 纖維蛋白原和心源性猝死的相關性。關于心源性猝死,其指的是患者由于心臟病發(fā)作而導致的一小時內的自然性死亡。近年來的相關研究顯示,C反應蛋白、IL-6和纖維蛋白原等相關炎性標志物都和心源性猝死情況的發(fā)生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然而相應的發(fā)病機制依然沒有完全加以確立。相關研究中指出,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具有晝夜變異性特點,其中心源性猝死通常在6點-12點具有較高的發(fā)生率,這一作用機制也許和血漿皮質醇與纖維蛋白原水平、纖溶活性以及血小板聚集活性的變化造成血液的高凝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lián)[7-8]。另有研究團隊針對1773例年齡為42~61歲的患者,不存在心律失?;蚴切牧λソ邌栴}的男性實施基線血漿纖維蛋白原的檢測,同時對患者進行隨訪,觀察到機體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和C反應蛋白之間表現(xiàn)為強相關性,和心血管疾病相關風險指標之間表現(xiàn)為弱相關性,和心源性猝死風險之間表現(xiàn)為對數(shù)線性獨立相關性。但歐洲的一項前瞻性研究顯示,纖維蛋白原與超敏C反應并非是可以對猝死問題進行獨立預測的相關危險因素。
2.4 纖維蛋白原和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相關性?;颊邉用}硬化狹窄的實際程度可以對心血管事件加以預測,炎癥的變化在大動脈硬化中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在患有風濕性疾病、先兆子癇、糖尿病以及外周動脈疾病的群體中,患者動脈硬化的嚴重性和炎性標志物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9]。相關團隊在一項前瞻性研究中將需要應用氯吡格雷進行治療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歸入其中,通過隨訪觀察到,患有糖尿病與體質指數(shù)上升的患者,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的上升超過3750mg/L和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氯吡格雷相應的血小板抑制率下降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lián)。血液中纖維蛋白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腺苷二磷酸和血小板結合過程中的細胞脫粒反應,所以纖維蛋白原所牽涉的相關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許是利用加大血小板的反應來得以實現(xiàn)的。另有業(yè)界人士對患者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前糖尿病與高纖維蛋白原水平及其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之間的關聯(lián)加以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糖尿病與高纖維蛋白原及其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之間具有著高度關聯(lián)性,同時和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10-11]。在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不管是否患有糖尿病,高纖維蛋白原水平和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之間都具有相對獨立的關聯(lián)[12-13]。有關團隊實施了一項對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隨機和盲法中點平行組研究,經(jīng)多年隨訪觀察到,在Ⅱ型高脂蛋白血癥患者中,纖維蛋白原含量的加大也許和特定脂蛋白血清水平的變化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lián)。
總而言之,纖維蛋白原在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判別以及冠脈狹窄程度的判定中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是冠心病患者出現(xiàn)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獨立性危險因素。然而血漿纖維蛋白原在不同人群中對于心血管疾病所具有的預測價值依然需要予以更進一步與更大規(guī)模的研究,同時與基因組聯(lián)系加以研究,這樣才能夠確切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與不同人群心血管不良事件之間所具有的因果關系,制定出和冠心病有關的國際公認濃度參考值,探尋更加有效且安全的方法,從而減低纖維蛋白原的水平,減小動脈粥樣硬化情況的出現(xiàn),且使疾病的發(fā)展速度有所減慢,實現(xiàn)對各種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有效預防,從而使患者的臨床預后得到明顯改善。